正版二手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8.32 3.3折 ¥ 56 九品
库存3件
作者[美] 乔比·沃里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8512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952126387782270983
上书时间2024-12-23
引子
2015年2月3日,约旦首都安曼(Amman)的女子监狱。
夜幕早已落下,监狱大门却并未关掩。只见一名信使行色匆匆步入里面。他带来了一纸死刑通知单。由此,女囚萨吉达·里莎维(Sajida al-Rishawi)的人生即将走到终点。
死刑通知单由约旦国王亲自签发。当天,阿卜杜拉二世正准备启程前往华盛顿,在美国展开国事访问。专机起飞在即,国王却没有忘记里莎维那档子事。他飞快拟好命令,交给随从,让他们火速送往内务部。内务大臣签字后又辗转下发,最后方才抵达里莎维的关押地点。按照当地法律,死刑判决若想达成,必须经历如此折腾。过程虽然繁复,国王的意愿却很简单:这个女人,不能活到明天。
接到命令,典狱长很快行动起来。不多时,他已经站在了女囚所在的监房外面。里莎维的牢狱生涯已经持续了快10年。时光流转,她早已不复当年的瘦美身姿。在这里,45岁的女囚过得很是平静。她从不主动与人搭话,总显得沉默寡言。每天除了看看电视,就是读她那本硬皮封面的《古兰经》 。她身上的罩袍脏兮兮、油腻腻的,她却从来不曾更换。其实,里莎维并不算很笨,但是,长年不见天日的生活,让她显得十分呆滞、一脸木然。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与她无关。每一次与律师见面,里莎维都要苦苦追问:“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她的语气如此真诚,仿佛不知道自己已被判处死刑。
里莎维难逃一死,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情。早在2006 年,法官就已做出裁决要里莎维以命偿命。说起来,她的罪行确实足够骇人—3 起酒店连环炸弹袭击案,一共导致60 多人丧命。这些人大多数都是酒店的普通客人。里莎维的所作所为,酿成了约旦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恐怖袭击。没人想得到,当时这个35 岁的伊拉克女人之所以现身酒店婚礼现场,是要和她同为“人弹”的假丈夫一起实施血腥杀戮。一声“轰隆”巨响过去,里莎维却并没有随之
一命呜呼,她罩袍下的炸弹哑火了。她那张浓眉大眼的脸,暴露在了监控录像中,就这样,里莎维出名了。而后她的遭遇,在安曼人尽皆知:这个女人捡了一条命,随即开始疯狂逃窜。她先是晃荡到了城市北端,随后跳上一辆出租车,几番颠簸之后,她迷失了方向,只能穿着那件血迹斑斑的罩袍,在郊区东躲西藏。
血案过去已近10 年。原来的屠杀现场已经得到重建和整顿,宾馆再次开门营业,而那个凶手,却在落网之后销声匿迹。她就像一件“珍品”,被藏进了这座女子监狱中。在此地,没人知晓她的过去;在监狱外面的那个世界,大家更是忘却了有这么一号人物的存在。只有几个情报圈内的老牌人物,用“扎卡维的女人”称呼她,借此嘲笑臭名远扬的约旦恐怖分子扎卡维—他正是酒店爆炸案的幕后主使。年轻的一代几乎不记得她了,“死亡新娘”里莎维的鼎鼎大名,早就随着时间流转而没入尘埃,但扎卡维的后继者却没有这般健忘。2015 年1 月,臭名昭著的“伊斯兰国” 突然向约旦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里莎维早日回归组织。他们还表示,如若不能遂愿,相关后果需要约旦方面自行承担。
阿布·哈伊萨姆(Abu Haytham),47 岁,前陆军掷弹部队军官,如今已升任情报部门的反恐主管。里莎维制造爆炸的现场,哈伊萨姆恰巧去过。时至今日,他还能想起当时的每个细节。恐怖袭击那夜的所见,那种血腥缭绕的滋味、烟雾弥漫的气息,还有出自受害者的声声哭号,令他终生难忘。尤其那两个女孩的样子,让哈伊萨姆刻骨铭心。
两个女孩应该是表姐妹关系,一个9 岁,一个14 岁。哈伊萨姆还能想起她俩的名字—丽娜(Rina)与里哈姆(Riham),都是安曼本地姑娘,也都是婚礼上的小客人。哈伊萨姆记得,两个小客人齐齐一身白色纱裙,小脸蛋有些苍白,却不失可爱。“简直就是一对小天使。”哈伊萨姆感叹。他还能想起,自己第一次在医院中见到这对小天使时的情景。她们身上的纱裙同出一款,足下漂亮的舞鞋应该也是精心准备的。在哈伊萨姆眼中,两个小姑娘并排躺着,好似睡着了一般,尽管周围人流穿梭、喧闹嘈杂。他的耳边一片躁动,脑中也一片空白。两个小姑娘睡着了,他想。也许她们还受了点伤?不过应该并不严重吧。嗯,她们应该只是累了,所以睡了……拜托,拜托,哈伊萨姆在心中祈祷,祈盼她们只是睡着了。不过,只消一眼,他就看见了她们身上的伤口,清晰而恐怖—那是弹片留下的痕迹。
惨剧发生的时候,姐妹俩和所有的来宾一样,站在一起眺望着远方,用微笑、欢呼、掌声,准备迎接一对新人走进安曼的拉迪逊酒店(HotelRadisson)大堂。虽然11 月中旬的安曼已经有些冷,但寒冷的天气却盖不过室内张灯结彩的喜气。一场普通的沙漠欢宴,马上就要开始。双方的家长都很高兴,笑得合不拢嘴。两位父亲穿着租来的燕尾服,乐滋滋地踏上了红地毯。乐队适时开始,敲击着传统的鼓点,由轻到重,欢快激昂的音乐一时间响彻大堂。酒店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拉高嗓门才能确保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就这样,宴会被推进到了甜蜜的最高潮。喧嚣之中,没人注意到那两个鬼祟的黑影偷偷摸摸地挤进了熙攘的人群,而后又随着大家的脚步,钻到大堂的正中。
突然,一阵强光闪过,酒店大堂短暂地安静了一瞬,刚才的笑语欢声,旋即被淹没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从天花板到墙壁,再到脚下的地板,一切都在坍塌。楼上的众多住客,显然也感受到了这骇人的震撼。他们纷纷跳下床,跑出房间,拥挤着冲下楼梯,来到大厅的另一侧。突然,又一声雷鸣般的巨响,四周再次陷入死寂。不过,在短暂的死寂后,哀鸣声便开始此起彼伏,瞬间四处弥漫。
恐怖分子预备了几枚炸弹,但是只有一枚爆炸了。不过,散开的弹片就像一组组剃刀,飞旋着切过了酒店大堂。屋顶上的钢梁因此支离破碎、掉落满地。至于那些婚礼装饰,更是化为一片狼藉。木制的桌子成了碎片,而大理石的墙面则被划得千疮百孔。弹片刺破了一件件晚礼服,插进了夹克与衬衫后面的身躯。小姐妹轻薄的纱裙,自然也无法阻挡弹片的冲击。
那个星期三,哈伊萨姆已经忙昏了头。早上9 点,他就接到报告,匆匆赶往城市另一头的凯悦酒店。据说,有人故意点燃了煤气罐,想要制造一起袭击案。不一会儿,城中的假日酒店再次传来炸弹警讯,作为情报局上尉的哈伊萨姆需要立即前去处理。而拉迪逊酒店的这次爆炸,已经是同一天的第三起,也是后果最为严重的一起。提到拉迪逊酒店,哈伊萨姆再熟悉不过—那可是安曼的地标,按照约旦当地的标准,绝对堪称流光溢彩的奢华场所。
拉迪逊酒店高耸在一片坡地之巅,只要你身在安曼,肯定会觉得它非常显眼。
一接到消息,哈伊萨姆立即动身,匆匆赶到事发地点。他闯进门厅,绕开一组组抢救人员,从一个又一个惊魂未定的幸存者身边走过。一路上,他还得小心脚下,避免踩到什么不明物体。电源被切断了,应急灯光线昏暗,哈伊萨姆不敢确定,自己会不会踩着某具尸体。袭击现场的烟雾始终不散,地上那一具具不能动弹的躯体也看不清楚。他们的姿势非常怪异,就像被一个粗莽巨人狠狠拎起,而后又重重丢下。缺胳膊少腿的情况自然也不会少见。爆炸中心的一边,横卧着两坨黑漆漆的尸块,尸身上的燕尾服虽然被撕裂得惨不忍睹,倒还勉强可辨。哈伊萨姆觉得,死者应该是新郎、新娘的父亲。由于“人弹”就在他们身边爆炸,所以他俩的死状才会如此骇然。
夜幕降临,哈伊萨姆和他的手下也聚到了一起。大家的眼前摆满了各种零碎弹片。为了搜集这些东西,情报人员花了不少心力。弹片上,还残存着未干的血肉痕迹。忙碌的时候,哈伊萨姆并没感觉到这些细节有多么可怖。直到他稍稍安闲,站到了医院简易停尸间的木地板上面,才感觉后怕袭上脊背,猛然乱窜:残缺的肢体、痛苦的哀号、烟尘的味道,还有那一对小姐妹——她们还是一身白裙,却再也不能起舞。哈伊萨姆是个慈父。他的一对女儿,
正好和丽娜与里哈姆同龄。这样的画面,最能触动他的心绪。“这是人做的事情吗?”哈伊萨姆愤怒地大声吼了出来“,但凡有些人性,都下不去这个手!”
两天过去了,袭击者的身份也终于浮出水面。案发时,有人看见一个女人踉踉跄跄逃出现场。她当然非常可疑。很快,这个可疑的女人便颓然地坐到了情报部门的椅子上。气势汹汹的哈伊萨姆,就站在女人的跟前。这个女人,肯定知道什么内情。如此重大的袭击,一定有着极为缜密的幕后方案。更重要的是,下一步他们瞄准了哪里?下一次爆炸,又将在什么
时候拉开帷幕?
[美] 乔比·沃里克(Joby Warrick),美国作家,中东问题资深记者,1996年荣获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同年加入《华盛顿邮报》,多年来始终关注中东、美国外交政策及国家安全议题,是很早一批对小布什政府对伊政策发表质疑的记者之一。代表作有《三面间谍》《黑旗:ISIS的崛起》。2016年4月,他的全新力作《黑旗:ISIS的崛起》荣获100届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奖。
作者的话
出场人物
地图
引子
卷一 扎卡维的崛起
第一章 什么样的人用眼神就可以掌控一切?
第二章 他是个真正的领袖
第三章 同样的问题还会卷土重来
第四章 演习已经结束
第五章 为了“基地”,也为了扎卡维
第六章 战争一触即发
第七章 现在,他已红遍整个阿拉伯世界
卷二 伊拉克往事
第八章 昔日的胜利,今日的败局
第九章 你们认为这是一场叛乱?
第十章 我们正是要制造暴乱
第十一章 他们比“基地”组织更凶残
第十二章 屠场主人扎卡维
第十三章 了无希望的国度
第十四章 你抓得住他吗?
第十五章 这是我们的“9·11”
第十六章 大限将至
卷三 伊斯兰国
第十七章 人民希望推翻这个政权
第十八章 你说的那个“伊斯兰国”哪里?
第十九章 这个国家,由扎卡维奠基
第二十章 气氛开始改变
第二十一章 自此希望都已破灭
第二十二章 这叫部族革命
尾声
致谢
《黑旗:ISIS的崛起》一书深入描述了ISIS奠基者扎卡维如何将一个从约旦黑狱中走出的组织,发展为足以操控全球60亿人心理恐慌的中东幽灵,同时首度揭露了小布什、奥巴马的接连军事误判,如何帮助恐怖组织ISIS一步步发展壮大。
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知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
扎卡维开始并不引人注目,他的恐怖基地位于伊拉克北部。2003年美军的入侵,让他摇身一变成了暴乱领袖。美方官员一直误认为此人乃是本·拉登和萨达姆的中间人。扎卡维残忍暴虐,利用割头暴行和自杀式炸弹扰乱中东局势。最终,在约旦与美国情报部门的联手合作之下,扎卡维终于在2006年的抓捕行动中被击毙。
一开始,扎卡维团伙的名字是“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后来改为“伊拉克伊斯兰国”(即ISIS)。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这一次,奥巴马治下的美国政府选择作壁上观,拒不出兵。ISIS利用国际形势,以及当地无政府、无管治的状态,再次让恐怖主义落地开花。关于战争的悲剧,《黑旗:ISIS的崛起》的总结是令人信服的。
一起起恐怖策划,一次次血腥杀戮,
《黑旗:ISIS的崛起》带你深入恐怖主义大本营
用从未曝光的绝密档案
重现ISIS的黑暗崛起之路!
比本·拉登更嗜血的恐怖主义头子——扎卡维
如何从约旦死狱中安然走出
在中东乱局之中
一手创造出让世界战栗的幽灵——ISIS?
拥有博士学位的伊斯兰教学者——巴格达迪
如何将伊拉克、叙利亚内战
变为吸纳死忠战士的天赐良机
让“伊斯兰国”的黑旗快速插遍全球版图?
一个打着“和平使者”名义的超级大国
如何因小布什、奥巴马的军事误判
一步步陷入恐怖主义阴谋
一手将ISIS推向终ji目标?
比谍战小说更惊险刺激
比好莱坞大片更精彩真实
聚焦震惊世界的惨案现场
直击各国领袖的政治较量
读这一本,都有了
把《黑旗:ISIS的崛起》拉进购物车的理由:
理由一:普利策奖认证,白宫案头反恐!
本书是第100届普利策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英文原著刚一上市就被《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等全球媒体评为“2015年度好书”。
理由二:第一手资料首披露,政要密谈细节首曝光!
本书作者乔比·沃里克是《华盛顿邮报》资深中东问题专家,报道中东问题的20年间,深入美国白宫、中情局,以及中东多国的政府和大使馆,大量一线观察和一手资料首度曝光。
理由三:独特全局视角,直击“美国与ISIS”的联系!
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直观世界各大国在恐怖主义崛起之时的危机处理政策,揭露中东地区与西方大国间的政治利益纽带,以及美国,如何一步步为ISIS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理由四:惊悚刺激的小说式写法,不可多得的当代谍战传奇!
本书采用场景变换的小说式写法,以ISIS制造的多起恐怖案件连接全书情节发展:约旦酒店爆炸案、汽车炸弹连环爆炸案、刺杀美国大使、焚烧飞行员、培训自杀式人弹……比好莱坞大片更惊悚!
理由五:书中彩蛋多多,配合同名迷你剧效果更佳!
中文简体版震撼首发,书中收录作者沃里克写给中国读者亲笔信和问候视频。2017年美国同步播出同名迷你剧《黑旗:ISIS的崛起》,文字和影音的完美组合,全方位揭开恐怖主义的神秘面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