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无限的放逐中我爱你
为爱而生,这句话用来说女人,其实是不合适的。对女人而言,准确的概括应该是:为被爱而生。女性的血液里,似乎天生就潜伏了这样的被动——遇到那个人,接受那份无可替代的爱,成为爱情甚而成为另一个生命的燃料。许多女人的经验,我们读过的许多故事,仿佛仅仅如此。爱情,是女人的梦想;被爱情,仿佛才是女人的命运。
然而,还是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女人,以无与伦比的热情与对生命本身的坚贞,挣脱了这样的被动。在体见生命强度的精神生活之中,两性的局限被如此奇异地突破,两性关系中的冲突被如此优美地化解,消耗与伤害减弱到了最低的限度……于是,爱,化为无处不在的悲悯,成为人生的给养与支持。这样强大的消化力,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于她们的思考与写作。思想与创造性活动调动了她们全部的潜力,也让她们吸储着可能吸储的能量,天赋的女人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进而,使女人面对世界(当然也包括面对男人)的方式发生了质变。
作为女性,人生的局限与苦痛可能在怎样的意义上被克服?某个上午,我在阅读的间隙为自己点燃那天的第四支烟,就那样,懒散地、连贯地想了想我所喜欢的某些作者。这次偶然的回想仿佛微光,突然贯通了我的思考。我选择通读的这些女性作者,她们的共性显而易见:写作者,女性,反身份,左倾,无限的爱,坚决的拒绝。
一个意外的发现是,在她们的人生中都曾有过重大的迁徙——多丽丝·莱辛,从伊朗到南非,再从南非到伦敦;杜拉斯,从当时的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现南亚半岛)到巴黎;茨维塔耶娃,从俄罗斯流亡到柏林、布拉格、巴黎,最后返回俄罗斯;苏珊·桑塔格,自幼随寡居的母亲不断地迁徙,从纽约到迈阿密,从迈阿密到图森,再到加利福尼亚,而她的求学之路则把这种迁徙范围从本土扩大到异域,先是英国,再是巴黎,最后返回北美;伊萨克·迪内森,从丹麦到肯尼亚,再从肯尼亚到丹麦。看来这是一个规律:“人在放逐他乡时,交出的成绩单总是比较漂亮一些。”(戈达尔)
她们的文字风格迥异,然而,却无一例外地由一种东西贯穿,那就是由浩漫的时空移转而导致的怀旧病、思乡病。开始总是隐忍的,越向后越明白,时空远隔衍生的感伤就越凌厉、越无道。于是,文字的能量便全部被吸噬,她们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地,述说着“那时候”,“那个地方”,“那些人”。怀旧与思乡成为一种难以痊愈的隐疾,也成为无限幽深的隐喻,在林林总总的纪实或传奇中潜滋暗长。在如此辽阔的时空感觉里,所谓人际关系,包括爱情,就远了、小了,失却细节了。情感成为可供鸟瞰的碎片,成为一些点,有质量,有引力,但不触目,也不隆重。
人与人之间最难以克服的差别,不在于任何外部的异同。我们的至爱何在,我们喜欢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人生,在人之初,我们并不自知。直到我们遇见过,获得过,有过离丧,才不得不承认:终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有一个,那就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内心想望。是的,在认真的人生追寻中,“唯一”的概念是存在的。在生命追问的意义上,在终极方向上,人与人的区别才会显得不可调和。《马语者》中有一位执迷于驯马的男人,被人问起与前妻分手的原因,他说:她觉得牧场“太大”;而自己,觉得芝加哥“太小”。其实,真正的、深刻的爱情,它的基础绝对不是可以像物品一样陈列的所谓条件,诸如背景、容貌、地位、修养、性格……这些生命中的装饰或赘物,与爱情无关。真正的爱情:它的基础极其简单:你们的生命趋向一致——你喜欢不辞艰辛地从大堆的河沙里淘金子,那个人也喜欢;或者,你喜欢无所事事地仰望天空而无忧于身无长物,那个人也喜欢。
我们所在的这个缤纷世界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钟情于坚硬的内生活,他们钟情于以文字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只听从内心的召唤。他们喜欢待着的地方,与人们喜欢的“芝加哥”有距离,也许“太大”,有些空旷可怖。这地方提供了无限风光,但它可能提供的、互为对应的精神际遇,并不那么稠密。这是否也是另一重境界的寂寞,我不知道。但是,我确信,那样的际遇如果有,就一定是绝版。
在生命深处我们都是孤独的。不同的是,这独属于人的孤独,有人可以触碰到,有人不能;有人可以安享,有人不能;有人让这孤独发出光芒,有人不能。因而,我所钟爱的这些女人,她们在怎样的意义上爱与放弃,常常成为数学试卷上最后一道讨论题,唯有记忆与经验可以凭藉,但没有一个现成的公式。可以用来懒惰地推理。
鱼未
2011年10月
作者简介
鱼禾,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大学老师、机关干部,现为郑州市文联副主席。曾获十月文学奖。出版有散文集《摧眉》、《相对》,长篇小说《情意很轻,身体很重》。
目录
序 在无限的放逐中我爱你
多丽丝·莱辛:我只是想要逃走
一 你怎么可能袖手旁观
二 性误解时代的爱情
三 浪漫爱情的核心在于,你永远无法获得
四 眷念,还是丧失
五 我只是想要逃走,一直如此
六 最后的那颗珍珠
杜拉斯:爱上爱情
一 纪实与虚构:“一个盲目的爱情故事,不停地向我走来。”
二 爱上爱情:“你们的爱情会有一个作者,那就是我。”
三 以人类的名义:“我只理解他一个人。”
四 绝对霸权:“你只能看我。”
五 感官世界:“在画面中完全书写。”
六 书写与不朽:“那个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我自己。”
苏珊·桑塔格:隐形的洞穴
一 隐形的洞穴
二 在创造多重自我的意义上,成为作家
三 当女人爱上女人
四 言说,令暖昧之物显影
五 非女权:身份的“第三世界”
六 他人的苦难
茨维塔耶娃:我要从所有的时代夺回你
一 通过他我忠实于骑士的身份
二 你是你,不是他
三 作为诗人,还是作为女人
四 肉体是一堵墙
五 我与你从未相信过此世的相见
伊萨克·迪内森:当我们彻底输掉过去
一 那个讲故事的女人
二 在故事的指引下,爱与拒绝
三 我在这里,在我最应该在的地方
四 我为欢乐而至
五 任何一种社会身份都会成为陷阱
六 我不让你流逝,除非赐福于我
内容摘要
西方的那些大师级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杜拉斯,茨维塔耶娃,苏珊桑塔格,伊萨克迪内森,她们的写作,她们的命运,她们与各式男人女人之间的情与爱,她们的精神特质,都是非同寻常的存在,具有非同寻常的品质与悲感,呈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光芒。该书是对女作家们卓异心灵的深度解读,对一代大师的深情致敬,亦是女人对女人血脉相通的心灵呼应。
主编推荐
《非常在:作为作家,还是作为女人》从二十世纪西方社会中选出五位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从她们的生存立场和写作内容出发,力图通过回顾这些杰出女性的生命历程及其非同凡响的灵魂之声,来为我们目前的生存提供有益的反观自身的对应物。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