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european imperialism and the making of Chinese statecraft978750868375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european imperialism and the making of Chinese statecraft978750868375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4.2 6.5折 68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斯蒂芬·哈尔西(Stephen R. Halsey)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08683751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9220669

上书时间2024-12-21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斯蒂芬·哈尔西,美国迈阿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曾留学台湾地区大学和北京大学。他的学术专长是中国近代史,也研究环境史、经济史、比较殖民主义和优选史。

哈尔西的研究注重近现代史与当下的连续性。《追寻富强》回到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之初,从时人对治国之道的探求中,寻找当代中国大国地位的伏笔;他正在写作的新书《失去的和谐?环境治理与的传统中国的遗产》则研究晚清到民国的环境政策和实践,探索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

目录

序 
 引 言 世界历史语境下的国家建构与帝国 
 第一章 欧洲列强的征服 
 第二章 对外贸易 
 第三章 财 富 
 第四章 官僚体制 
 第五章 枪 炮
 第六章 交通运输 
 第七章 通 信 
 结 语 中国的国家建构(1850—1949) 
 注 释 
 参考书目 

主编推荐

1.海外汉学新锐的近代史新说,以视角探寻中国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
 身为新一代海外汉学家,哈尔西承继费正清、孔飞力、彭慕兰开启的学术传统,在脉络下向近代寻找现代国家的起源。
 近代中国受尽屈辱,但放眼当时的世界,八成土地落入欧洲列强之手,只有六个非西方国家尚能独立,中国竟是其中之一。为何当时积弱的中国竟能保有基本主权?哈尔西用国家能力建构连缀起晚清以降的中国历史,点出历史演进的深层逻辑——主权意识主导下的富强追求。以此为线索,近现代中国创造与转化将呈现出不同的面向。

 2.暗夜里的现代化大戏,求富求强的世纪转型,中华大地上建立军事财政国家的百年历程
 从1850年到1949年,中国面对大变局,改革屡屡失败。然而,哈尔西发现,海关、税收、官僚制度、枪炮、交通、通信的改革,并非零散、徒劳的现代化努力,而是在新的治国原则的指导下,建构现代国家的世纪转型。
 19世纪50年代,本不知主权为何物的老大帝国迫于列强压力,探寻新的治国之道,此后一百年间,主权概念逐渐清晰,军事财政国家渐渐成形。追求富强以卫主权这种借鉴自欧洲的经世思想,连同在危机与变革中形成的国家治理方法,让近代中国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可以举全国之力装备军队,存留一线生机。财富、枪炮、官僚体制的崭新结合虽不足以救近代中国于危亡,却为现代中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3. 寻访富国、强兵、捍卫主权的思想源头,理解中国国家能力,
 对富强的渴求,源于列强环伺、危机四伏的年代;靠枪炮、财富捍卫主权的治国之道,成为中国国家能力源头之一。时至今日,中国早已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在新的秩序中,追求富强的脚步将向何处去,历史或能有所启示。
 

精彩内容

16世纪后,欧洲列强倚仗航海大发现,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在世界各地扩张。20世纪初,欧洲殖民的触手遍及各处,1914年,84.4%的土地都在欧洲人的统治之下。庞大如莫卧儿帝国,广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脱被殖民的命运,殖民势力间的争夺和英国的援助也没能让奥斯曼帝国保住领土。
 在欧洲殖民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却仍然屹立,保有了基本的独立。如果经济体量和列强争夺都不能让一国免遭殖民,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在19世纪走上了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在哈尔西看来,是那个灰暗时代中人们对治国之道的探寻,是中国面对威胁时求富求强、捍卫主权的创造力。 
 哈尔西从财政、贸易、海关、通信、航运等相关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在1850—1949年间,中国经过有意模仿和不断尝试,逐渐转型为军事财政国家,那是财富、官僚体制和枪炮的崭新结合。官员们增加税收,扩大政府规模,建立起能够举全国之力的官僚体系,用西方的军事技术装备起新型军队,在弱肉强食的秩序中捍卫主权。这些探寻仅让中国在那个屈辱的世纪里保有了低限度的独立,却为后来中国在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媒体评论

★《追寻富强》这一杰作从新的角度考察了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面对西方列强,当时的中国只能消极地做出回应,但哈尔西采用包括地方志在内的新材料,指出这一观点其实相当片面。他认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对局势有深刻的了解,正因如此,他们发起了政治和行政改革,积极应对新的局面。

——入江昭

哈佛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作者

★哈尔西在这本书里做了个大胆的论断:19世纪时,中国就已转型为堪与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相提并论的军事-财政国家。近年来,许多美国学者都把中国放在欧洲对亚洲、非洲殖民的脉络中考察,但近代中国并未沦为殖民地,哈尔西看到了其中的政治意义,对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解释。

——王国斌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系杰出教授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作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