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溪笔录(瞿弦和张筠英文集)978710405005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58.93
6.2折
¥
258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瞿弦和,张筠英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9787104050056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58元
货号10777924
上书时间2024-12-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瞿弦和,男,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张筠英,著名演员、朗诵艺术家,现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
目录
艺谈
1.我们艺术生活的开端 瞿弦和 张筠英
原载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宫我事业的摇篮》
2.我的艺术开端 张筠英
原载《电影世界》
附:温暖的家庭可爱的学校 林秀珊
原载《大众电影》
3.不要“脸谱化” 张筠英
原载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习》
4.话“梦” 瞿弦和
原载《戏剧电影报》
5.杂乱有章——看《仲夏夜之梦》 张筠英
原载《戏剧电影报》
6.《最后八个人》拍摄日记 瞿弦和
原载《电影介绍》
7.唯有生活才是小品的“根” 瞿弦和
原载《人民日报》
8.让诗句飞进心灵 瞿弦和
原载《诗刊》
9.准确的判断刻苦的锻炼广泛的借鉴
——我对台词问题的一点看法 张筠英
原载《艺术教育》
10.试谈朗诵的“行动性” 瞿弦和
原载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习》
11.声音中的激情——和青年朋友谈诗歌朗诵 瞿弦和 张筠英
原载《人才》
12.追求听觉艺术的语言内在美——谈演播长篇小说的人物塑造 张筠英
原载《中国长篇连播历史档案》
13.叙述语言的技巧处理 瞿弦和
原载《中国长篇连播历史档案》
14.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
——谈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 张筠英 瞿弦和
原载《中国青年报》
15.朗诵与说话 张筠英
原载中国青年出版社《朗诵艺术谈》
16.演播与配音 张筠英
原载《当代电视》
17.我的热爱我的追求 张筠英
原载《中国广播报》
18.我们爱风流——《风流歌》朗诵体会 瞿弦和 张筠英
原载《朗诵报》
19.行动性、形象性、音乐性(节选) 瞿弦和
原载《朗诵艺术谈》
20.“游子吟”朗诵教学示范课设想 张筠英
21.朗诵作品的解读与呈现 瞿弦和
在上海朗诵艺术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22.“星期朗诵会”寻踪 瞿弦和张筠英
原载《艺术广角》
23.朗诵艺术三要素 瞿弦和
原载商务印书馆出版《语言战略研究》
24.在徐志摩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张筠英
25.在主持人培训班上的讲座 瞿弦和
26.舞台语言的基本表现手段 方伟、张筠英
原载《中央戏剧学院舞台语言基本技巧教材汇编》
27.花城袖珍诗丛 雷抒雁程步涛编朗诵提示:瞿弦和张筠英
原载花城出版社《朗诵诗》
回望
1.珍贵的照片幸福的回忆 张筠英 瞿弦和
原载《中国教育报》
附1:幸福的时刻四(1) 瞿佳
附2:一件难忘的事 瞿聪融
2.幸福的回忆(节选) 张筠英/224
原载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我们曾经是少先队员》
3.中学时代,多么可爱(节选) 张筠英 瞿弦和
原载1985年4月刊《中学生》
4.怀念您,红领巾班 瞿弦和
原载《星星火炬 引领人生——忆北京二中少先队》
5.写给父亲 瞿弦和
原载《温州日报》
附:忆八一 瞿良
原载《人民日报》
6.少年时期的我 张筠英 瞿弦和
原载东城教育《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北京市东城区优秀毕业生集锦》
随感
1.丝的光泽花的美丽 瞿弦和
原载《人民日报》
2.微型话剧东欧行 瞿弦和
原载《人民日报》
3.多姿多彩的联欢节 瞿弦和
原载《北京日报》
4.出访随感(节选) 瞿弦和/25l
原载中国戏剧家协会《与新中国同行——六十周年纪念文集》
5.“松竹梅兰”——中国煤矿文工团赴摩洛哥、突尼斯访演总结 瞿弦和
原载《中国煤矿文工团难忘60文集》
6.我把文联当成家 瞿弦和
原载《中国艺术报》“美好回忆盛世华章——庆祝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我与文联大型征文集粹”
7.下矿日记 瞿弦和
原载《北京日报》
8.从“矿车旁的拉丁”到“水泥台上的芭蕾” 瞿弦和
原载四川《广旺矿工报》
9.心里要真的有人民 瞿弦和
原载《人民日报》
10.我的血管里流淌着黄河水 瞿弦和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11.关于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发言 瞿弦和
在政协“假如我是委员”平台上线发布会上的发言
12.打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品牌 瞿弦和
原载中国政协传媒网
13.铃铛上的国家 瞿弦和
原载人民日报社出版《国家人文历史》
14.我爱侨联艺术团 瞿弦和
原载《工人日报》
15.“好拳怕乱捶”与“熟能生巧” 瞿弦和
原载《体育报》
16.我跟邮票的感情没法断 瞿弦和
原载《集邮博览》
17.温州,我可爱的家乡 瞿弦和
原载《温州日报》
18.青海,我的第二故乡 瞿弦和
原载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我的家园》
19.双目佳 瞿弦和
在中国视协首届“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20.认真 瞿弦和
在中国舞协“杰出贡献舞蹈家”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21.写在结婚四十年影像集《缘》中的感悟 张筠英 瞿弦和
22.写在结婚五十年影像集《悦》中的感晤 张筠英 瞿弦和
赠友
1.写给诗歌评论家张同吾:相会鲅鱼圈 瞿弦和
原载《北京晚报》
2.写给表演艺术家周正:轮椅上的最后一次创作—忆周正老师 瞿弦和
原载《北京青年报》
3.写给播音艺术家夏青:追忆夏青老师 瞿弦和
原载《中国广播》
4.写给台湾友人许伯夷:细微之处见真情 瞿弦和
原载《许伯夷专辑》
5.写给摄影家哈斯:美丽的追求 瞿弦和
原载哈斯琪琪格摄影作品选《乌金之光》
6.写给舞美设计师周海平 瞿弦和
原载《周海平舞台美术设计》
7.写给古筝演奏家曹东扶:艺术的生命力 瞿弦和
原载《曹东扶先生百年诞辰专辑有感》
8.写给老艺术家滕逸松:《滕逸松画集》前言 瞿弦和
原载《滕逸松画集》
9.写给诗人贺启公:寄语 瞿弦和
原载《贺启公诗札》
10.写给晋剧表演艺术家水上漂:序 瞿弦和
原载《梨园大师水上漂》
11.写给演奏家尹国忠:序 瞿弦和
原载《单簧管演奏——入门与提高实用教程》
12.写给配音艺术家孙悦斌:序 张筠英 瞿弦和
原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声音者》
13.写给文化大院创办者刘士华:写在前面 瞿弦和
原载《快板刘的艺术人生》
试笔
1.独幕话剧《走到哪里哪里红》 瞿弦和
2.独幕话剧《在站台上》 执笔:张筠英、赵之成
中央五七艺大戏剧学院表演系
3.十集电视连续剧《圈套与花环》
原著:苏群 改编:叶咏梅张筠英 作词:叶咏梅
中央电视台播出,选登第一集
4.三集广播连续剧《我不去,谁去》——献给援非抗埃博拉医疗队
编剧:张筠英 导演:瞿弦和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国际司
外交部非洲司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
联合出品
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播出
5.小品《我不去,谁去》——献给援非医疗队 张筠英
中国人口文化艺术团演出
内容摘要
我们艺术生活的开端
瞿弦和张筠英
1968年秋天,瑟瑟秋风吹扫着片片落叶,我们俩专程来到坐落在景山公园里的北京市少年宫。古老的建筑物依然如故,但红色的墙皮却脱落了许多,门上的牌子显得破旧不堪,大门紧闭,寂静无声……
我们敲开了,门,询问我们所要看望的人——少年时代的辅导员,看门的同志遗憾地摇了摇头,他告诉我们:“都走了……都走了,所有的活动都停止了!”我们俩相对无言,谁能想到这座少年儿童活动园地会遭受这样的命运?我们心里十分难过。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忘记在少年宫的生活经历。是呵,在红墙黄瓦围绕的少年宫里,有多少值得我们回忆的情景呵!那少先队员的群雕像是老师让我们做的模特,那中央的大厅是我们演出的舞台,西边的大殿是舞蹈组的练功房,东边的平房是戏剧组的排练室,那操场北边的门楼是我们存放布景的仓库……大院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说来也巧,我们俩都曾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首都少年儿童的代表给毛主席献过花,1956年我们俩又分别考入了少年宫的舞蹈组和戏剧组,成为少年宫建宫以后的第一批组员。有人说,文艺界中的许多人是在少年宫的艺术小组里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在这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的,我们俩就是在这里开始了我们最早的艺术生活。
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最纯洁、最富于幻想的时代,而每个人的少年时代又都有着自己的特殊喜好。我们俩从小就喜爱舞蹈和戏剧。弦和小时候在新加坡侨居时就经常给大家跳舞,至今还有几张当时的照片保留下来。而筠英,在小学时就多次和同学们一起代表学校参加会演,表演欢快的新疆舞,就是平时走在路上,也常常琢磨自己表演的舞蹈动作。记得有一次筠英和家里人去景山公园玩,一边走,一边情不自禁地练起来,过路的大人看见都笑起来了,其中一位叔叔是舞蹈学院的老师,他对妈妈说:“你应该送她去学舞蹈。”1956年我们真的考上了少年宫的艺术小组——一座艺术的摇篮。
我们刚到少年宫时,只是11岁的小孩子,但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充满着对艺术的向往和憧憬。每当观看艺术家在舞台上的表演,我们的心中便不由得发出感叹:“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他们那样……”。当我们第一次被辅导员领进练功房、排练室时,那种新奇、欢喜、奇妙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舞蹈组练功房内,长长的镜子映照着我们兴奋的脸iL,钢琴弹出优美的音乐使我们陶醉。我们紧紧地握住练功的把杆,我们知道它是我们的朋友,它会帮助我们练好基本功……而在戏剧组的排练室内,有趣的小品练习和各种体裁的朗诵,又好像把我们带进了一座艺术的迷宫。
对于刚刚进入艺术大门的孩子来说,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随着基本功训练的开始,随着各种排练的到来,我们渐渐尝到了另一种滋味,这种滋味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种难忘的印象。少年宫为我们请来了艺术院校的老师和剧团的导演、演员。他们和少年宫的辅导员们一起对我们进行正规的基本功训练。在那些把杆上我们留下了汗迹;在大镜子里我们看到过自己的笑脸和眼泪;在排练场上我们为表演的不真实而焦急……刚开始学习时我们总以为文艺嘛,就是快快乐乐,蹦蹦跳跳,没什么烦恼,没什么困难。但是老师和辅导员们对我们要求得非常严格,每一堂课都是严格认真的,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轻松。
筠英还记得,刚到舞蹈组的时候,小伙伴们在课堂上随着音乐,做着擦地、踢腿的
精彩内容
本书包含了瞿弦和、张筠英夫妇多年的文字随笔和剧本。本书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亮点。艺谈部分,多篇文章涉及戏剧、小品、朗诵等艺术的多方面经验与感悟,值得读者品味,回望部分,回忆了儿时经历以及如何走上艺术之路;随感部分更是将多年来从事艺术行业所见所闻所感落在了笔头上,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艺术感悟,可供读者借鉴学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