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好的:明清中国的稻米种植和消费978730329858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0.73
6.3折
¥
4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张瑞威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ISBN9787303298587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16323946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瑞威,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英国牛津大学硕士、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史、经济史。代表性著作有《米价:十八世纪中国的统一稻米市场》《拆村:消逝的九龙村落》等,以及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目录
"问题的缘起 够不够吃的问题——开弦弓村,1936—1957年 何不吃番薯——广州,1958年 问题:味道的追求 江南有耕牛吗? 华北的牛 宋朝江西的水稻种植 耕牛或铁搭——江南稻作的选择 小结 清初华南稻米贸易的缘起 岭南人的杂粮 进口遥罗米的成本问题 西江船运 人口压力论的陷阱 价格和口感的考虑 小结 对稻米挑剔的江南人 谈迁的痛苦经历 粳稻和籼稻的取舍 杂粮素不惯食 小结 应对米贵的办法 上海县饥荒——贫和富的分别 粥厂的理想与现实 监察市场动向 政府粮仓的成本和效益 平粜如何定价 米贵的元凶 小结 结论:稻米种植的全球史"
内容摘要
本书集中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的稻米种植和消费。粮食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养活人类。究竟一个人吃多少才够?一方面是营养问题,一方面也是习惯问题。如何能保障一个人吃够?这里涉及到了主食和杂粮、不同品种的稻米的产出问题。如果这其中再加上对于不同品种稻米的口味选择问题呢?围绕这几个问题,本书对于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稻米种植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通过华南的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长江流域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论证稻米的商品化以及长途贸易的出现等,以此探讨影响长途稻米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尤其稻米贸易是如何在 “互通有无”——长途贸易应该自由地存在、“养民”——政府的仓储制度两个看似矛盾的传统观念下得到发展的。
精彩内容
本书集中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的稻米种植和消费。粮食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养活人类。究竟一个人吃多少才够?一方面是营养问题,一方面也是习惯问题。如何能保障一个人吃够?这里涉及到了主食和杂粮、不同品种的稻米的产出问题。如果这其中再加上对于不同品种稻米的口味选择问题呢?围绕这几个问题,本书对于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稻米种植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通过华南的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长江流域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论证稻米的商品化以及长途贸易的出现等,以此探讨影响长途稻米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尤其稻米贸易是如何在 “互通有无”——长途贸易应该自由地存在、“养民”——政府的仓储制度两个看似矛盾的传统观念下得到发展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