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重年口述历史978754581899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0.48
2.0折
¥
52
全新
仅1件
作者武重年,马长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8994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9830002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武重年(1938年10月—2017年12月),山西文水人。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和学习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主任,第七、八、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长期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参与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专业的创建,历任档案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档案学、图书馆学研究与教学。曾任国家教委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理事、上海市档案学会学术委员主任。为《上海人民政协志》《档案学辞典》编委。著有《档案文献编纂学》等。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马长林,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上海文史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目录
编撰说明 一、跟随父亲动荡的日子 1童年时在重庆 2在南京时的生活 3匆忙离开南京 4在上海的三次搬家 二、新生活的开始 1父亲和部分立法委员起义 2重回南京 三、我中学时的生活和见闻 1重新来到上海 2父亲到上海赴任 3我在上海念中学 四、我的大学生活 1进入中国人民大学 2铁狮子胡同的见闻 3反右运动的经历 4在广场过的四个国庆节 5大学时的劳动和实习 6 1959年的“反右倾” 五、父亲在民革 1五六十年代的情况 2受*接见 3 1964年被批判 4父亲同赵祖康的关系 5父亲的复出 6化解受冤案者的怨气 7父亲去世前后 六、我在上海图书馆的经历 1意想不到的毕业分配结果 2在上海图书馆编目组的见闻 3身边的传奇人物 4一位台湾来的“特务” 5在金山泖港搞“四清” 6“”中的遭遇 7劳动改造和工厂“锻炼” 8调到工人政治学校 七、回归本业 1调到复旦分校 2参与档案系创建 3同各地档案专业的联系与合作 4关于邱国渭的故事 八、我与民革和政协 1尊父之命参加民革 2组建上大民革支部 3我到民革后的工作 4我参加民革中央的一些活动和会议 5我与政协的情缘 6我在政协的其他活动 附录 武重年生平事略年表 后记
内容摘要
一、跟随父亲动荡的日子 1 童年时在重庆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38年,那时我父亲在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工作,是蒙藏委员会参事,当时国民政府的机构都迁到了重庆,所以我家安在重庆。 因为我生在重庆,我名字中的“重”就是因重庆而来。有人给我开玩笑叫我武重(zhong)年,我说我不是德高望重的重,我是重庆的重。 因为我的童年在四川巴县(现在在重庆市)生活,虽然我后来念书在南京、上海、北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很擅长讲的是重庆话,因为从小生活在四川,后来在念书和工作期间,和四川人、重庆人对话很多,所以我表达很流畅的是重庆话。 1938年10月5日,我出生在重庆中一路,实际上大概叫中山一路(四川人又叫中一路)上一家德国人办的医院。20世纪90年代,我随上海市政协、市委统战部组织的访问团到重庆访问,重庆市政协曾派车、派人帮我找到了这家医院,现在大概叫胸科医院,我很高兴找到了我出生的医院,我在那儿拍了一张照片。 1939年5月初,我1岁不到,日军飞机接连在重庆进行了“五三”、“五四”大轰炸,之后我们家就从重庆市区搬到巴县去了。为什么会搬到巴县呢?因为日军飞机大轰炸造成重庆市区的几个防空洞都坍掉了,死了好多人!为了防止再遭轰炸受到伤亡,国民政府大部分机关都迁到重庆四周的乡下去了,其中有一部分迁到了巴县,蒙藏委员会也迁移到巴县,蒙藏委员会的官员基本上也把家搬到了巴县。 我父亲生于1902年7月20日,他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现在吕梁地区)农村,抗日战争时期那里是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刘胡兰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这个村庄的名字叫贯家堡。我对我父亲的童年生活知道的很少。我们文水县的武姓没有家谱,后来我在上海接触了几位姓武的朋友和同事,一位祖籍是盐城,一位祖籍是宁波,一位以前是上海市社联的副主席,他老家是嘉定和太仓接壤的村庄,村里全部姓武,他们家里都有家谱。我就问他们家族的历史,一位告诉我说他们是从盐城武氏家族开始有家谱的,另外一位也是从宁波开始的,但是先祖都是从山西迁徙过去的。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是怎么回事?我想:是不是因为武则天当了女皇的缘故?在那个时代武则天当女皇是大逆不道,是违背天意的,她把李氏天下变成武氏天下,为后世历代王朝所不容。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就不准山西文水武氏修家谱了。我是做了这么一个解释。其实武则天到底是哪儿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争得很厉害,四川广元说她是广元人,山西说她是山西人。吵了好几年不吵了,听说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武则天出生在四川广元,祖籍是山西文水。今天在山西文水县有武氏故居,武则天其实在那里没有住过,现在牌子上写的是武则天祖居,大门进去迎面有一个武则天的塑像,我记得塑像的基座上有一句题词,大意是“中国封建时代伟大的女政治家”,下面落款的名字是宋庆龄。 1939年,我家所居住的地方是巴县西永乡永兴场三重堂,是一个地主家的大宅院。这个地主姓何,叫何老五,是个开明地主,不是恶霸地主,所以他会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租给国民政府的公职人员居住。这个何家看起来还是一个有文化的地主,算是书香门第,听说他的后代很有出息,读书很厉害。因为蒙藏委员会跟国民政府其他部门的职能不一样,所以我父亲他不是很忙,就是说不用每天都上班,而且他是一个参事,等于顾问类型,他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在那里我们住了差不多有六七年时间,一直住到抗日战争胜利。 我6岁时开始上学。那时候四川巴县没有幼稚园,在这之前,我母亲教我认了些方块字,在识字方面有了些基础,所以我6岁时就直接进了永兴场的小学读二年级。我没有念过幼稚园,也没有念过一年级,6岁就读二年级我印象很深。当年我从我们家住的三重堂到永兴场小学,路程有4里路,每天上学去4里回来4里,中午在学校搭伙。重庆虽然是天府之国,但那时候的伙食现在来看是很差的。我记得当时经常吃的一个菜,四川人叫水煮藤藤菜。后来我才知道,四川人很早不吃这个菜,一开始是拿来喂猪的,抗战爆发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大量的人口迁移到那里去,慢慢的把这个菜作为主菜,所以基本上我在永兴场小学中午吃饭都是藤藤菜,没有什么油水。我母亲心疼我,有时候悄悄塞给我一个咸鸭蛋,这很不错了。米饭还可以,因为四川主要是产大米。下午放学比较早,再4里路走回来。天热的时候,我们小孩子顽皮,脱掉鞋子和袜子到河沟里玩,四川当地人主要是穿草鞋或光脚,我们下江人多穿袜子、鞋子。 我母亲是很好能干的一位女性。她出生在封建大家庭,是整个家族的老大,我是老大的儿子,所以我跟阿姨们的年岁相差不大。我不记得他们有几房,反正我母亲这一辈排下来有15个兄弟姐妹,我母亲是老大,现在上海还有我两个很小的阿姨,一个只比我大两岁,一个比我大五六岁。我母亲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南京的时候是南京市政府交通科的一名科员。当时的南京市长是马超俊,在二三十年代的南京非
主编推荐
原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立法委员、反蒋名宿,民革上海市委*代领导武和轩先生的哲嗣、档案学教育与科研学者武重年教授,以充沛的感情和坦诚的襟怀,追述父亲的风云年华,是多年随侍父亲的参政活动、人际交往和协助文书工作的经历见闻,以及本人负笈京华、问学师友、编目兰台、下放工厂、回归本行、执教学府、子承父业、参政议政的多彩人生,书写了父子两代人致力上海民革建设与工作,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感人篇章。既是上海民革和统一战线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也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参。
精彩内容
本书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之一,记述著名档案学家、上海高等院校档案学专业的开创者之一、第七、八、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武重年教授关于家世亲友、执教治学、参政议政和人生阅历的漫述。武重年的父亲武和轩(1901—1986),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和蒙藏委员会官员,抗战胜利后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后又任立法委员。他曾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反动政策,引起强烈反响。新中国成立前夕,武和轩拒绝去台,毅然留沪,与国民党其他52位立法委员联名发表《原国民党立法委员脱离国民党反动派宣言》,宣布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应邀赴京参加民革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这次会上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以后连任第三、第四届中央委员及第六届中央常委会顾问。1955年起任第一届至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副秘书长。1959年起,任第三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武重年的母亲是清代名宦祁寯藻之后。本书不仅叙述了武重年所听闻经历的父辈故事,也讲述了他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以及后来被下放到工厂第一线参加劳动期间的社会风潮和交游经历,另外,还包括他在20年后又回归自己原先的专业,以及加入民革后所作的工作,担任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所经历的参政议政活动,等等。可以说是对一个时代的回望与观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