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978720816972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978720816972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3.79 2.0折 11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国荣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9722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11314337

上书时间2024-12-17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在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20余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韩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靠前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靠前哲学学院(IIP)院士、靠前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长等。

目录
导论//001
 章儒家价值体系的奠基
 一天人之辩与仁道原则//013
 二为仁由己和天命的预设//020
 三修己以安人:自我实现及其逻辑归宿//026
 四义以为上与孔颜之乐//032
 五“大德不逾闲”的历史含义//039
 六作为价值目标的理想人格//044
 七超越有限:存在的意义及其他//057
 第二章从孔子到孟子
 一仁道原则的展开//065
 二力与命的内在紧张//070
 三独善其身和兼善天下//075
 四恒心的根据与惟义所在//081
 五从执中而权到君子反经//086
 六内圣的走向//091
 第三章演进中的折变
 一天人之际:从相分到互动//105
 二制天命而用之:自由理想的扩展//112
 三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117
 四义的外部确证及其工具化//122
 五从以权应变到以道壹人//128
 六全而粹与化性起伪//133
 第四章价值本体的建构及其内化
 一《易传》:价值本体的建构//149
 二价值本体的双重内化//160
 三止于至善与修身为本//169
 第五章正统的形成
 一形上之天与人文取向//177
 二德威交融:仁道原则的转换//185
 三天下无二道//192
 四古今之辩//198
 五义与我的合一:个体的普遍化//205
 六道义与功利的二难//210
 七从仁且智到性三品:人格理想的展开//216
 第六章援道入儒的价值观意蕴
 一名教与自然:天人之辩的历史延续//225
 二自性的确认与玄同彼我//246
 三逍遥的理想与天命的抑制//260
 第七章衍化与整合
 一仁道原则的重建//278
 二天理主宰下的自我权能//288
 三群己之辩的二重变奏//301
 四从义利之辩到理欲之辩//314
 五天理的权威化与良知准则论//325
 六醇儒境界//336
 第八章明清之际:历史的反省与自我转换
 一经纬天地:逸出内圣之境//356
 二经学的实证化与理性的工具意义//364
 三化“天之天”为“人之天”//374
 四造命与循理//378
 五理欲统一及其内在意蕴//384
 六我的自立与群体认同//392
 第九章儒家价值体系在近代的历史命运
 一权威的失落:传统与近代化的紧张//403
 二返本开新:新儒家的选择及其双重意向//413
 第十章走向现代
 一现代化的历史需要与儒家价值观//425
 二儒家价值体系与合理性的重建//432
 附录一何为儒学?//446
 附录二儒学的本然形态、历史分化与未来走向//463
 后记//479
 新版后记//481

内容摘要
 天人之辩与仁道原则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之辩包含多重意蕴:它既涉及天道观,同时又关联着价值观。从后一意义看,天即广义的自然及本然,人则首先指主体的创造活动(自然的人化过程)及其成果(表现为不同的文明形态)。对象世界及人本身是否应超越自然状态?人文世界应当以什么为基本原则?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如何定位?等等,这些问题更多地指向价值领域。当孔子对天人关系的价值内涵作自觉反思时,人类早已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自然(天)与社会(人)的分野,也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对文明的历史进步,孔子无疑有着深刻的感受。他曾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这一侧面,指出了这一点:“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④“斯人之徒即超越了自然状态而文明化的人。作为文明时代的主体,人不能倒退到自然状态,而只能在人化的基础上,彼此结成一种社会的联系。在此,孔子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肯定了人文的价值。

文明的成果,当然并不仅仅体现在人化的社会关系中,它有着更为广泛的历史内涵。在某种意义上,殷周的礼制便可视为文明进步的表征,而孔子对礼的考察,多少也是着眼于这一意义。他曾颇为动情地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里固然表现出某种缅怀旧制的保守心态,但在它的背后,却蕴含着一种更为深沉的价值取向:周礼在此不仅仅是一种往古的陈迹,它同时也是一种广义的文明象征,从而,从周也相应地意味着确认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意义。孔子之注重夷夏之辨,表现的也是一种类似的价值趋向:夏之高于夷,主要便在于其文明程度优于后者。也正是从相同的前提出发,孔子对管仲赞誉有加: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0在此,管仲的功绩首先即表现在避免了文明的倒退(被发左枉)。

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人文存在,文明社会应当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孔子提出了仁道的原则。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这已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早在先秦,便已有孔子“贵仁之说。当然,这一范畴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在《诗经·齐风·卢令》中即已见字: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尚书·金臊》中亦开始提到仁: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不过,以上文献所说的仁,似乎只是仪文美备的意思,而并不表现为价值领域中一以贯之的理想或观念。在孔子那里,仁则第一次被提升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原则。

《论语·颜渊》记载了孔子对仁的界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可以看作是对仁的内涵的最一般规定。以爱人界定仁,体现的乃是一种朴素的人文观念,它首先意味着确认人在天地万物中的至上地位。在《论语·乡党》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一次,马厩失火被毁,孔子退朝归来,听说此事,马上急切地询问:伤人乎?而并不打听火灾是否伤及马(不问马)。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人文的关切。它意味着:相对于牛马而言,人更为可贵,因此,关注之点应当放在人之上。当然,这并不是说牛马是无用之物,而是表明:牛马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存在,只具有外在价值(表现为工具或手段);唯有人,才有其内在的价值(本身即是目的)。在问人而不问马的背后,已多少蕴含着如上观念。



精彩内容
《善的历程》是一本哲学史著作。与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所作的,首先是一种历史的诠释。当然,诠释不同于历史的简单再现,它总是以诠释者的理论视域为背景,并同时展开为一个逻辑重建的过程。事实上,历史的诠释与逻辑的重建往往很难分离,二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正是以此为基本原则,本书对儒家价值体系的考察,并不仅 于文化史现象的描述,而是 多地侧重于其历史内涵与逻辑意蕴的双重展示,后者同时又旨在为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历史的前提。本次将增录作者近两年的新研究论文,进一步完善本书的思想框架和现实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