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生之美(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逻辑)/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丛书978756307336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内生之美(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逻辑)/中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丛书978756307336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8.89 6.3折 62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溢轩//童志锋

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073368

出版时间2021-1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2元

货号11480203

上书时间2024-12-16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溢轩,社会学博士,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等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学习与探索》《中国青年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童志锋,1978年生,现任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环境政策等。

目录
 第一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税费改革时期的乡村建设
    三、税费改革以后的乡村建设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工业化城市化与美丽乡村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三、民族文化复兴与美丽乡村建设
    四、城乡公平与美丽乡村建设
    五、经济内循环与美丽乡村建设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国图景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示范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样本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多样模式
第二章  美丽乡村建设多主体共建共治视角
  第一节  由单-主导迈向多元协同共治
    一、政府主体视角
    二、社会主体视角
    三、市场主体视角
    四、协同共治视角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共建共治的困境与必要性
    一、行政化语境下的乡村建设与治理
    二、村民参与语境下的乡村建设与治理
    三、资本下乡语境下的乡村建设与治理
    四、多元化共建共治的必要性
  第三节  美丽乡村共建共治的实践路径
    一、美丽乡村共建共治的多元力量
    二、政府力量作为有限引导的协调者与监督者
    三、社会力量作为协同治理的推进者
    四、市场力量作为多元参与的辅助者和支撑者
第三章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复合机制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中复合机制的提出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复合治理的必要性
    二、复合机制的提出及其基本理念
  第二节  复合机制的主要构成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正式机制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非正式机制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复合模式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要素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四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环境质量基础
  第一节  环境污染之殇:乡村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
    一、“工业强县”战略的提出
    二、县域环境的整体恶化
    三、环境问题阻碍村庄发展
  第二节  环境治理之路:乡村环境质量的改善过程
    一、生态立县战略(2001-2005年)
    二、美丽乡村建设(2006-2012年)
    三、精品示范村建设(2013年至今)
  第三节  环境治理之效:乡村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生态环境
    二、生产环境
    三、生活环境
第五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方位统筹
  第一节  统筹发展中的经济建设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
    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  统筹发展中的基层治理
    一、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
    二、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第三节  统筹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建设
    一、社会发展
    二、文化创新
第六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察点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多样性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维度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共性与个性
  第三节  培育内生性:安吉模式的内核
    一、统筹发展的理念
    二、主体力量的培育
    三、内生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节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

根据中国自古以来不同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中国乡村衍生出许多有关乡村建设、兴农惠民的改革举措。早在三皇五帝的原始部落时期,各地区就开始出现类似农业管理的雏形。如浙江的良渚地区,当时就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并出现了手工业等工种的分工(刘斌等,2020)。早期在农业生产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乡村管理制度,如从西周开始至隋朝的“乡亭制”(沈颂金,1999),亭负责管理十个村落组成的里,涉及治安等事务,一个乡又由十个亭组成,所谓“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秦国商鞅变法时期“乡里”下面还有“什伍”;隋至北宋中期,又有乡里“职役制”;北宋中期之后有著名的“保甲制”;清末有“乡村自治”制度(王伟光,200656-62)。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明始于乡村,即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社会,相对而言,城市的发展则较为缓慢。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使得农村地区得以独立于城市的工商业系统而生存,并激发了小农经济强大的生命力。本节将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税费改革时期、税费改革以后三个不同时期的乡村建设情况,以此来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一场将传统乡村转变为现代乡村的社会“重建”运动。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开启了“重建”进程,之后经历了漫长的转型,逐渐从传统乡村社会演变为现代乡村社会。例如民国时期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早在1902年,河北的米鉴三和米迪刚父子就提出要改革乡村,他们作为当地的望族,试图通过普及乡民教育等方式来推动改造乡村的历程(张富利,2014)。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还开展了救济乡村的运动,并组织了有关机构来推动实施。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是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所提倡的乡村建设运动,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方案,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努力并未取得成功。梁漱溟注重兴办乡学,认为原有的旧乡村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构建新的乡村管理体制,否则就会让乡村乃至整个社会陷入混沌模式。按照当时发展的语境,中国的乡村建设应当是“乡村救济”(梁漱溟,20069),而之所以要开展乡村救济,在于当时一系列“入侵”乡村事件对乡村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这些破坏主要是天灾和人祸,天灾以洪涝干旱为主,人祸则是以苛捐杂税、兵祸匪乱为主,各方媒体也争相报道此类事件。当时的乡村面临着重大的经济问题,需要政府和银行等部门进行救济,再加上当时的乡村组织松散,安全和生活问题自然摆在乡村发展的首位。因此,“乡村救济”正是试图从安全和生活这两方面去帮助农民。面对外部环境对乡村内部的破坏,若想要“重建”饱受匪乱困扰的乡村,就必须鼓动所有人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当时的乡村事件对乡村的破坏具有经济、文化、政治等属性(梁漱溟也指出,这种将对农村的破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类的分法不是很科学,因为教育既属于人文,也属于国家层面行政管理类,所以这三类在很多时候是相互交叉的)(梁漱溟,200610)。乡村被“破坏”,固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帝国主义侵略所致,但当时中国人自身的行为也是诱因之一。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所谓的“破坏”,也包含了现代工业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其中有负面的,也有积极的,不能一概而论。

梁漱溟还指出,破坏分为两个时期,前半期是清朝同光时期到欧洲大战(一战),后半期是欧洲大战(一战)到“现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梁漱溟,200611)。当时日本工业较为发达,城市建设良好,因此可以救济农村;但是当时的中国没有日本的工业底子,也没有好好建设的意识,这必然导致不可避免的破坏在乡村上演。除了之前提到的天灾人祸,“最大的原因在于自身陷于分裂冲突,不能凝结为一个力量以对外”(梁漱溟,2006:13)。政治上的分裂必然导致最基层的乡村无法正常建设,唯有统一的政权才是保证乡村建设的政治保障。民国时期长期的军阀混战,政令无法贯彻落实,互不相同的政权必然导致行政命令上的排斥性。同时,不同政权之间产生的纠纷也会殃及基层组织,“乡村乃落于纯被牺牲地位”(梁漱溟,2006:14)。

中国乡村本身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也与乡村内部的主体即农民本身的“组织结构”和“集体生活”两方面欠缺有关。民国在清朝之后,将延续千年的制度顿然“废之”,但是新制度又没法完好地构建起来,因此遗患无穷。在中国传统乡村,维持稳定繁荣的家庭生活符合农民的基本利益,任何破坏小家庭与基本生产单位的社会行为,都会受到以乡村为单位的群体的反抗。具有实际利益的社会变革运动不可避免地与农民利益产生冲突,形成敌对关系,这体现了“改革者”与整个传统之间的冲突。如果想从根本上“消除”乡村社会旧有的状态,并建立一个巨大的“统一……



精彩内容
 本书兼顾历史视角与结构视角、制度视角与实践视角,立足于工业化、城市化、城乡关系演变等时空背景,梳理了乡村发展的政策演变过程、内在机理以及实践逻辑,对“安吉模式”进行典型案例剖析,总结了乡村发展的共性规律与多样化特征,揭示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逻辑。本书包括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美丽乡村建设多主体共建共治视角、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复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的环境质量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方位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六章内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