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创立三十周年论文集978756044417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创立三十周年论文集978756044417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8.22 6.3折 45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系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0444178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10093695

上书时间2024-12-16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多维度培养文物保护人才    王蕙贞(1)

七十年旧貌新颜  四十载由学致术    宋纪蓉(3)

自皮毛至筋骨到灵魂

  ——考古学研究目标的三个层次    段清波(5)

考古现场文物遗痕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横水荒帷保护之证    赵西晨(8)

跨学科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学科建设之思考

  ——《文物保护基础理论》一书写作有感    龚德才(12)

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杨璐,冯圆媛,葛若晨,张杰妮,郭郎,贺源(16)

试论基于历史学学科基础的文物修复学

  ——学科体系构建    周华(22)

他山之石

  ——美国文物保护培训项目考察综述    冯楠(28)

温湿度对墓葬壁画现场保护及保存方式的影响

  ——以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墓壁画保护为例

    冯健,郭瑞,赵风燕,夏寅,李书镇,吴晨(34)

防腐蚀封护技术在工业遗产机械设备保护中的应用    郑逸轩,潘晓轩,郭宏(44)

古建水盐病害综合治理

  ——大雁塔与钟楼对比    周伟强,赵皓辰(49)

水激光技术应用于古建筑琉璃表面沉积物的清洗

    赵静,迪丽热巴·阿迪力,张力程,钱荣,赵鹏,王丛(57)

对历史建筑木构件白化现象的再认识    周怡杉,松井敏也,刘  成,王飞(63)

无损检测分析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的主流运用和进展    叶琳(79)

蛋白质类添加剂对传统糯米灰浆性能的影响    周  虎,易识远,魏国锋(83)

土壤埋藏对群青一蛋白胶料红外光谱特性的影响    马珍珍,王丽琴(92)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出土战国青铜矛腐蚀产物的原位无损分析    凡小盼,温小华(101)

新疆东天山地区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址陶器制作工艺与产地的初步研究

    刘成,李立,中静怡(108)

手持式XRF定量分析古陶瓷化学组成方法初探    凌雪,日雨晨,朱剑(118)

隰县瓦窑坡墓地刻纹铜斗的刻纹形态及相关问题    南普恒,王晓毅,陈小三(126)

明代漕运船木材髹漆工艺初步分析    徐军平,刘靓,王云鹏,李斌(132)

广州莲花山古采石场珠江水域出水螺旋桨的科学分析研究    吕良波(141)

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金碗的复制    孙凤,王若苏,先怡衡,刘志言(147)

基于无损化学分析和家户尺度上的史前陶器网络研究    李涛(152)

新型无机材料在石质文物加固保护中的应用

    刘妍,杨富巍,王丽琴,张坤,杨璐,周伟强,魏国锋(159)

古书画用生物碱与无机碱复合脱酸剂的研发及其应用

    何秋菊,王丽琴,王菊琳,许昆(165)

几种文物保护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赵星,王丽琴,王子铭,王家逸,马彦妮,郭  郎(172)

基于反相微乳液的陶质文物脱氯新方法研究

    张悦,金普军,杨小刚,赵静,李斌(178)

几件清代纺织品染织工艺的鉴定    李玉芳,魏书亚,何秋菊(186)

浅谈文物保护类展览的策划理念与特色

    ——以《纸载千秋——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为例    田建花(192)

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识别码编制规则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州市文物数据管理与信息应用平台(一期)项目为例    朱明敏(197)

博物馆展厅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评价与讨论

    ——以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厅为例    郑琳(203)




内容摘要

多维度培养文物保护人才

    王蕙贞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遗存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遗址、遗物,是历代先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直接成果,是进行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物资料和良好教材。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它承载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轨迹,具有极大历史意义和科学、艺术价值。但由于岁月沧桑,在各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或损坏。因此,如何保护、收藏、利用某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19世纪80年代(1880)德国柏林博物馆建立第一座文保实验室以来,许多欧美国家也相继建立了文保实验室,从事文物保护研究。我国自古就有许多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壁画、漆木器的工艺技师,他们从民间作坊进入博物馆,承担起了抢救、修复文物的历史重任。195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设立了文物修复室,配备了专职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从事馆藏与出土文物保护的技术工作,开启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先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文物保护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在国家文物局的组织领导下,组建了许多文保研究基地(或中心),许多博物馆也相继设立了实验室(或研究室)并添置了许多文物材质分析、年代鉴定、腐蚀机理、保藏环境、修复方法等大型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文保技术水平。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种历史遗址遗物数量庞大,急需整理、修复、保护、保藏、展览。不仅需要大量财力、物力,更需要大量人力,特别是技术人才,所以加强人才培养应成为重中之重。

    第一,文物科学是一种涉及面极广的科学技术,它不仅涉及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而且与数学信息、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等多种自然学科紧密相联,所以我们需要多学科的人才合作。在培养大学生、研究生时要有文理的基础熏陶,提倡文科和理工科设置的院系在文物教学和研究中相互协作。

    第二,要培养多层次的技术人才。要多学科保护修复人才并举,高校除了培养文物保护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人才外,专职院校还应培养某些大国工匠式的技术修复人才,用拜师学艺式的方法建立研究团队,发扬研究团队精神。

    第三,大学、研究单位、博物馆、文传企业多单位联合办学,可以相互兼职,合作技术攻关共同创新创业,从实践中培养人才。我国目前文保人才远远不够,除了一些大型国家重点博物馆、文保研究院和少数大学外,省级以下和专题文保单位人才更是稀贵。而我们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每年都在增加。造成大量文物在库中,来不及研究......

 




精彩内容
本书收录《多维度培养文物保护人才》《自皮毛至筋骨到灵魂——一考古学研究目标的三个层次》《考古现场文物遗痕保护的意识和认识——横水荒帷保护之证》《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等文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