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8.22 6.3折 ¥ 45 全新
仅1件
作者袁月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67292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11208927
上书时间2024-12-16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文化及文化学
第二节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第三节 中西方古代艺术发展史
第四节 中西方艺术差异的原因
第二章中西方跨文化意识的产生、重要性及培养方法
第一节 影视视角下的跨文化冲突与融合
第二节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第三节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三章中西方艺术的文化观比较
第一节 “清静的脱俗”与“静穆的哀伤”··
第二节 “被动融静”与“主动永静”
第四章 中西方艺术的美学思想比较——以绘画艺术为例
第一节 中国艺术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 西方艺术的美学思想
第三节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与流变
第五章中西方艺术中的文化导入
第一节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第二节文化导入的基本元素
——以中国元素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导入为切入点
.......
第一节文化及文化学
一、国外学界对文化的理解及“文化学”的演进
文化研究兴起于西方,现已成为全球性活动,并日益蓬勃。
1. “文化”概念的演变
英语中的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而cultural源于cultus,cultus又是colere的过去分词形式。colere(color)的基本含义是“耕种、培育;修饰、打扮;景仰、崇拜、祭祀”。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包含: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到罗马时代,这个词的含义转变为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也被理解为培养公民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
中世纪早中期,文化开始有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区分,但是被神学所遮蔽。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文化逐渐指完美的道德和心智或艺术上的成就。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把文化同人类理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此区别于原始民族的“不开化”和“野蛮”。
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首次提出“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即文化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以及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它能使人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得到统一。康德认为,文化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之能力”,文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变,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化研究发生了两个历史性转折:一是由注重传统的乡土社会和未开化社会转向注重现代都市社会;二是由传统农业文化转向现代工业文化。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A.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对众多关于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比较,总结为以下六大类型。
第一.列举和描述性的。如博斯特认为:文化包括一个社区中所有社会习惯、个人对其生活的社会习惯的反应及由此决定的人类活动。
第二,历史性的。强调文化的社会遗留性及其传统性,认为文化即社会的遗传。
第三,规范性的。强调文化是一种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或是具有动力的规范观念及其影响。
第四,心理性的。认为文化是满足欲求、解决问题和调适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制度。
第五,结构性的。以每一文化系统的性质及可隔离的文化现象之间所具有的组织之相互关系为中心,如克拉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系统(包括显性或隐性形式),它为群体的全部成员或某部分成员所其有。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导论、中西方跨文化意识的产生、重要必琢培养方法、中西方艺术的文化观比较、中西方艺术的美学思想比较 —— 以绘画艺术为例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