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978721416600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0.11
6.3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 (德)薛凤 著,吴秀杰,白岚玲 译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4166005
出版时间 2014-01
四部分类 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48元
货号 8625553
上书时间 2024-12-1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薛凤编著的《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一书共分八章。每一章开篇之处的“引子”,都取自宋应星的著作。从这一简短的铺垫中,读者可以对宋应星作品中涉及的人物和环境氛围形成稍许的形象感,同时可以从中略为窥见17世纪中国的艺术和技艺的细节。每个“引子”都引导渎者去感受明代的纹理、颜色、气味和声音,让读者置身于宋应星曾经生活存其中的那个世界当中。 作者简介 薛凤(Dagmar Schafer),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和明清的知识文化、技术与政治的关系、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中物质性与管理实践所担当的角色。已出版的著作有《皇帝的丝衣:明代的官营丝织业》(德文版,1998)、《宫廷与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技术交流》(与故宫博物院的学者合编,中文版,2012)、《知识文化:中国历目前的技术》(主编,英文版,2012)等,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导论 求知“物与事”——在前现代的中国 自然、技艺和求知第一章家世与处境——学而优难仕 明王朝与宋应星的家世 童年与教育 驱动力——一介武夫的越位升职 宋应星的写作活动第二章立言于乱世——读书人义在难辞 以“气”求知:普遍规则与理性 “气”:历的思想轨迹以及相关思想家 读书人的角色:规整天、地、人的世界 “天”之真与“气”之制 天的权能——征兆与日月食 价值体系:圣王·远古·人之角色 技艺中的知识第三章国计与官务 匠艺与明代的国家 人的天性与天赋 能力与教育 社会渗透性与商业化社会:商人 风俗与习惯第四章妙笔著文章——致知与立言 知识探求的修辞:文本与经验 视图·技术·论点 观察“气”之自然本性:知识建构中的理论与实践 “气”转化之复杂性:“气”的合成与构成因素第五章变“形”记——造化“形”与“气” 追寻“阴阳气”的蛛丝马迹:甲烷·盐·风·雨 “长”与“消”:木料·尸身·阴阳比例关系 “气”理论格局中的瑕疵:灰与尘的概念灰 尘第六章大音有声 “声”的机理 人的声音 音量与速率 应与合结语退离舞台 余响篇枯荣身后事 友谊:襄助学术活动 定位:外围者与反对派 尽忠:道德责任 一物相承:《天工开物》的不同版本 中国文人对实用知识的书面记录致谢附录1《天工开物》的不同版本 中文版 日文版 英文版附录2宋应星生平年表参考文献 西文参考文献 日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中西文对照人名列表译者后记 内容摘要 薛凤编著的《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 术)》以宋应星的知识遗产这一个案为出发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以及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与影响。作者逐一勾勒了促使宋应星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阐发了17世纪的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宋应星 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然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让工艺技 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主编推荐 概观中国千年学术历史,阐释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担当! 重审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史,深究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隐秘思想渊源! 以宋应星的知识遗产为出发点,深入考察十七世纪中国学者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精彩内容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如何获取、评估以及如何表述这些知识,同时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并从中得出结论: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媒体评论 《工开万物》一书透过宋应星的生活和思想——他是一位生活在十七世纪的偶像颠覆者,一位对于宇宙之进程及其与人之天性之间的关联持有*观点的学者,揭示了知识生成过程中的丰富层面。作者薛凤为宋应星描绘了一幅既能引发思考、又令人信服的画像:这是一位不随波逐流、深思熟虑的思想者,因为一桩政治丑闻而震怒,从而将一套复杂而具有内在连贯性的理论——其思考对象是宇宙进程与人之行动的关系——付诸笔端,融入到一系列关于天、人的技艺、声音、政治、伦理等思考的文字当中,而这些超凡脱俗的思想又都无可规避地是中国自然哲学中的组成部分。对从事科学与技术的文化史、思想史、世界史以及中国研究的专业学者和大学生来说,这本出色的著作会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令他们感到开卷有益。 ——白馥兰(Francesca Bray),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当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二十世纪初期被重新发现之际,日本、中国和欧美的现代主义学者迫不及待地将这本书归入到那些所谓能见证晚期帝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命运多舛的文献资料当中。这些学者预设了中国错失发展出“现代科学”的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对宋应星的著作发表了过份武断的论点。如今,这一头脑简单的目的论观点受到了薛凤的挑战。薛凤将宋应星的全部著作语境化,将《天工开物》这部篇幅*、的作品与宋应星的其它著作放在一起,让那些具有文化嵌入性本质的实践活动在我们眼前变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了解在明代中国那个商业化和商品化进入早熟阶段的时代,宋应星是如何从事知识产出活动的。 ——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薛凤以明代学者和下层官员宋应星那些不同凡响的著作为材料,将明代知识精英当中通行的传统与创新的哲学性价值与玉器、丝绸、农作等物质文化形式以及许多其它工艺联在一起。作者对所有这些考察对象都有着细致的了解:它们如何被加工、制作和销售;在一个森严而精细的等级秩序当中,它们在构建个人身份时所担当的角色;它们在制作与销售方面的经济学维度;加之于它们身上的象征性与哲学性用途。在作者的笔下,宋应星那独具一格的宇宙论观点成为一面透镜,让人们得以从一个新视角来看待明代的理论文化与实践文化。 ——罗蕊安达斯腾(Lorraine Daston),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