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978730129855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0.18
6.3折
¥
80
全新
仅1件
作者万明华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8558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0元
货号9389817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万明华,江西高校出版社总经理、编审,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从事语文教学研究、教育传媒、出版等工作30余年。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在《修辞学习》《教育学术月刊》《语文教学通讯》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传媒出版等方面的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语文教学方面的学术专著5部。专著《有效的语文教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荣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很好成果奖,江西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很好论著奖。
目录
目录
序言Ⅰ叙言Ⅴ弁言Ⅸ前言ⅩⅢ**篇“诸子百家”的竞放时代——先秦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老子——以道为学的“众妙之门”
孔子——德与行并重的至圣先师
墨子——追求“知”“行”统一的“科圣”
孟子——“反求诸己”的学习智慧
庄子——在悟道与求真中超脱世俗成见
荀子——“学不可以已”的醇儒第二篇儒学独尊的辉煌时代——两汉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贾谊——仁义与礼法相合的道德追求
董仲舒——在“天人合一”的追求中复兴新儒学
司马迁——史家著述的“一代绝唱”
扬雄——求学与精思相统一
王充——在为学与用世中自我成就
郑玄——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第三篇风骨与风度的年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王弼——不伤物性、随顺自然的英才
嵇康——师心自然、追求自由的嵇中散
郭象——明内圣外王之道,知万物自化之理
葛洪——隐居修德、以厉贪浊的文儒
僧肇——玄佛合流的改革者
刘勰——以情现文、原道宗圣的文论大家第四篇乱世之后的繁华盛世——隋唐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王通——包容各派的文中贤儒
玄奘——为求真理不惧险阻的翻译家
慧能——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六祖
韩愈——雄视千年、匡正文风的大儒
刘禹锡——乐天知命、矢志不渝的诗豪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又一座高峰
——宋明时期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欧阳修——践行孔孟之道的醉翁
王安石——经世致用的改革者
苏轼——诗词传千古、烟雨任平生的居士
程颢和程颐——格物致知明天赋善性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心学的开山之祖
——集心学之大成者
王廷相——经世致用的思想巨匠
李贽——“离经叛道”的狂士第六篇朴学发展的心路历程——清代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黄宗羲——力行民主的“浙学”之宗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君子人格
王夫之——博文约礼的圣贤学脉
戴震——明理以考据的泰斗
龚自珍——国运衰微之际的个性解放
魏源——放眼世界、革新图强的思想巨人第七篇大家云集的璀璨时代——中国近现代先贤的核心学养概述
严复——教育救国的一代宗师
章太炎——“回真向俗”的国学宗师
梁启超——更研哲理牖新知
王国维——独立个性的巨儒宿学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匠
陈寅恪——博学严谨的“公子教授”
胡适——在假设与求证之间成就人生之不朽
梁漱溟——继承传统、倡导自觉学习的现代儒者
叶圣陶——以自觉的意识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
钱穆——求学与做人并重的通学之才后记
内容摘要
广义上的先秦,是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的一段历史进程;狭义上的先秦,则是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历史,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当然,这是一种学术上的划分,大多数人印象中,提起先秦,想到的必然不会是夏商周,而是春秋战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春秋战国是一段漫长的历史,是周朝历史的一部分。春秋,开始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由于实力的下降,其统治地位开始动摇,诸侯国开始坐大,形成了群雄争霸的局面。之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到战国时期,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孟子曾评价说“春秋无义战”,但是,与战国时期比起来,春秋时期相对还是算安定的了,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无不战之时。春秋时期有“春秋五霸”,战国时期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秦、魏、韩、赵、楚、燕、齐等“战国七雄”,很后,其他六国被秦国所灭,成就了秦始皇“八荒六合、唯我独尊”的功绩。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很受人关注的并不是“春秋五霸”,也不是“战国七雄”,而是那一群在诸侯之间游走,试图改变当时社会现状的诸子。诸子思想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基础,其光芒照破万古。为了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无论是道家、儒家、墨家还是法家,他们各说各话,各展其长,其学说很本质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当时纷争的社会,结束战争和痛苦,他们在思想方法上出现了争议,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如郭齐勇、吴根友《诸子学通论》所论述:
周秦之际,诸子蜂起,大家辈出,学派林立,著作繁富,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是我国文化思想史、学术史和教育目前个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很古老的应该算是道家,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大家把道家的创始人追溯到黄帝,因此,道家在汉代初期也被称为黄老道家。在现代学术界,根据思想的差异将道家分为老庄道家和黄老道家两派。老庄道家注重思想和个人道德修养上的超越,黄老道家则更加注重政治上无为而治的理念。当然,无论是老庄道家还是黄老道家,很关键的人物还是老子,两者思想的主要来源还是来自老子,或者说《老子》这部书。
老子的核**养是“以道为学”。老子希望人们能够向“道”学习,努力向“道”靠近。在老子看来,社会之所以纷乱,爆发战争,主要是因为人心中存在很多欲望,这些欲望的来源是他们所学的“知识”,所以,老子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老子并不是说“圣”“智”“仁”“义”等不好,而是想强调:人们只有在失去了“仁”“义”之后,才会去强调“仁”“义”,如果人人都有“仁”“义”,谁又会特意强调呢?所以,老子希望大家能够抛弃对这些现实概念的认识,向“道”学习,向“道”靠近,这样,人的内心就会淳朴,少私寡欲,社会自然会和谐安定了。同时,道家“水”文化,也可以说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等成语至今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庄子对老子的“以道为学”进行了变革,提出了“悟道求真”。庄子不再追求向“道”学习,而是追求做“真人”,在学做“真人”的过程中体悟“道”。那么,什么是“真人”呢?实际上,“真人”就是老子所说的少私寡欲之人,也就是心灵上的超脱者。“真人”无所畏惧,也无所牵挂,世间的种种烦恼都与其无关。当然,庄子在描述的过程中还赋予这个“真人”许多特异功能,以彰显“真人”的很好才干。为了达到“真人”的要求,庄子提出了“去故与知”“心斋坐忘”等一系列具体方法。实际上,这些方法,一般人很难做到。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家思想就是强调出世、是消极的,而要考虑道家诸子们提出这些思想,也是为了改变当时社会的道德现状,消解人心中过多的私欲,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老子强调“无为”,不强求你能否做到,而是希望每个人能做到,别人不做也不强迫他们。因此,同儒、墨、法三家相比较,许多人觉得道家思想比较消极。
汉代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是《论语》中的主角。他是人们心中的“圣人”,也是一位普通人,有喜有悲;他坚持不懈,却有时迷茫;他孜孜以求,也常常不尽如人意。人们总是钦羡于他思想的深邃、睿智和广博,然而,却难以深切体会孔子内心的悲伤。他看到当时社会“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秩序混乱,内心充满焦虑和悲伤。他身体力行,努力恢复和践行周礼,用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他发现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于是广开私学、传授知识,门人弟子达数千人之多。他教导弟子们要“先行后知”,先在实践中完成道德修养,再学习具体的礼乐等。后来,他觉得仅仅靠教导弟子还是很难达成目标,于是,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希望君主们能接受他的学说,推行“礼治”“德政”。在孔子看来,只要君主崇尚礼乐、德政并推行下去,整个国家就会变得安定和谐,从而影响周围国家。孔子一生,孜孜以求,却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晚年退修诗书,内心深处恐怕也有些许遗憾。
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他的学说万世传承。他建构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恢复周礼为目标,其核**养则是以实践为主,“先行后知”;他提出的“仁爱”“孝悌”精神一直受到历代推崇,已融人中国文化的骨髓;他提出了温故知新、学思并重、不耻下问等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理念与方法,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学习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孔子之后,儒家出现孟子和荀子两位有名人物。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善的一面,这是推行“礼治”“德政”的基础。推进“礼治”“德政”的方式,把人善的方面激发出来,社会自然就会安定了。孟子认为,学习者首先要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明确才有前进的方向。他还认为,人们在修炼过程中要“动心忍性”、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地向既定目标迈进。孟子反复强调“内求诸己”,广泛地涉猎、学习、辨别与积累知识,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核心内容。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是在后天环境、教化等影响下产生的结果。所以,荀子认为,我们应该“修己安人”,首先自己努力地学习,改变自身“恶”的本性,然后帮助那些难以克服自身“恶”的本性之人,帮助的方式就像辅佐国君治理朝政、推行教化。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是一种终身学习态度,针对有些人学习能力的局限,荀子还提出“善假于物”的观点,即学习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和资源,这些理念都有较强的时代价值。
P2-4
主编推荐
《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性读本,也是一部中国先贤核心学养的简史。本书重点选取了中国历代四十九位往圣先贤,择其道德修养、学术思想与治学方略的精髓,即“核心学养”,钩玄提要,探赜发微,叙事与论述结合,对往圣先贤的人格、人品和学问、学法进行了描述与阐释,鲜活地再现了群贤为人为学的大家风范,突显了他们富有东方学习思想的内在特质,并揭示其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与影响。本书能够为广大学子提供文化精神的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精彩内容
《为学之道——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运用哲学思辨和史学梳理方法,力求用文学言语述往思来,推陈出新,概括、挖掘与提炼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治学理念与学习方法,勾勒出中国学习思想的轮廓,凸现中国传统治学的发展脉络,生动再现富有东方学习思想的内在特质,描绘中国学子的治学风貌,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精神,学习动力,并为广大学者、师生提供治学、学习,从事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书适合广大有志于求学、治学的学者阅读使用,也适合哲学、历史、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中小学语文教师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选修课教材或参考书使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