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易家国赤子心:梁启超与梁氏家风978753479823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9.44
6.3折
¥
31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杨阳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34798238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1元
货号9276829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徐梓,即徐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国传统教育、历史文献学和史学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致力于推广普及中国传统教育,尤其是蒙学教育、学校教学、家族教化、社会教化等方面的知识,曾主编多地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教科书,发表、出版相关论文、论著百余。
本套书作者,均是徐梓教授学生,现多为大学教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世德清芬祖父母
第一节 半为农者半为儒
第二节 孝事其亲行有恒
第三节 相夫教子贤内助
第二章 雏凤清于老凤声
第一节 十岁的神童
第二节 十二岁的秀才
第三节 十七岁的举人
第四节 二十岁的维新派
第三章 无情未必真豪杰
第一节 断发胡服走扶桑
第二节 莫愁前路无知己
第三节 稚子牵衣问归来
第四节 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四章 怜子如何不丈夫
第一节 遥怜小儿女
第二节 子女皆是债
第三节 夫妻生别离
第五章 几度乘风问起居
第一节 忧子情难禁
第二节 每思骨肉
第三节 迢迢两地分
第六章 一门九子皆才俊
第一节 连枝且同气
第二节 棠棣久飘零
第三节 羁离各长成
附录 任公家事小记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第三节 相夫教子贤内助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时人眼中,读书中举无疑是人生大计。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由,梁家人表达对孩子的喜爱时,用的方式就是督促学习。对于越喜欢的孩子,在学业方面抓得越紧。梁维清如此, 梁宝瑛如此,梁家的媳妇赵氏也是如此。正如梁维清声名远播、梁宝瑛方正有名,赵夫人的德才兼备也是全乡皆知。 一、睦邻持家 从同治年间开始,熊子乡又出一新现象:若要思量婚嫁事,不问媒人问赵氏。 这在外乡人眼中,是不可理解的。当时的婚姻,不由儿女自己做主, 注重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如《诗经》里讲的那样,“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怎么样想,乡人嫁娶之事都和赵夫人这样一个外人不相干。 但在本乡人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赵夫人知书达理之名,早已是有口皆碑。 赵夫人的祖父赵雨亦是位举人。时人皆知“穷秀才,富举人”。朝廷政策对举人多有优待,一旦中举,不仅是地位上的提高,更是财富上的增多。所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中举后,才会欢喜得发疯。梁家在梁启超中举后,能够由自耕自种变为雇人代耕。这是后话。只是由此可知, 赵氏一家自是家境良好。 赵夫人的父亲赵炳桃是庠生。庠指古代学校。庠生是府、州、县学中生员的别称,是“秀才”之意。所以,赵夫人出自书香之家,自是读书明理之人。另外,也许是家教之故,赵夫人善于吟诗,尤其喜欢唐诗,直叫人想起《浮生六记》里的沈夫人陈芸,可谓小有才名。 赵夫人当年嫁到梁家时,可是备受瞩目的。不单是因为梁氏父子在乡里的声名,梁家本就受到众人关注,更因为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在小小的茶坑村,一个能读书识字、吟诗诵词的女子,是多么难得。 更难得的是,赵夫人不以才学自矜,反而因温柔贤良扬名。此外,她的女红也做得极好。乡中同辈的女子及晚一辈的女孩子,都爱求教于她, 或学习认字,或练习女红,都对赵夫人佩服得不得了。而赵夫人也悉心指导,从无愠色。渐渐地,她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女子。到后来,乡中的女子居然有一多半都曾受教于她。所以,乡人嫁娶,要打听女方的人品性情,便开始咨询赵夫人了。 时日既久,赵夫人的口碑越来越好,众人对她也越来越信服。乡人们为子择媳时,一听说某女曾跟随赵夫人学习,就不再查访了,相信这个女子一定品性上佳。 这样一位媳妇,梁家人自是满意的。所以,连梁启超这一辈的小孩子们,都知道赵夫人是梁维清很满意的一个儿媳妇。而更令梁维清满意的, 则是赵夫人的“不堕家风”。 二、守护家风 赵夫人在出嫁前,大概早已听说过梁家人的“正”。那是五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梁家当家的是梁炳昆,即梁维清的父亲,梁启超的曾祖父。他本来继承祖业,安分老实地耕作养家。忽而,他被人欺负了,而那人之所以蛮横无理,不过是因为在广州府当差的缘故。受激于此,梁炳昆花了一笔钱,在县里买了个粮差的职位。众人本以为,他也要开始抖威风了。谁知,梁炳昆看不惯差役的贪污、官员的腐败,不久便愤然辞职。 这事,说不好听了,是“脾气倔强,木头脑袋”;说好听了,则是“耿直方正,刚正难折”。而且,梁炳昆的言行,极易让人想到曾被严嵩诬陷的明代大臣杨守谦。《明史》中讲,杨守谦为人“坦易无城府,驭下多恩意”。不知道善讲典故的梁维清有没有说过杨守谦的故事,不知道梁维清有没有为梁炳昆的言行作出辩护,旁人和后人能知道的是:梁家后人或多或少,都有几分梁炳昆这样的脾气和性情,例如梁启超就被人赞为“款挚坦易,胸中豁然”。无论如何,经此一事,梁家人给乡民留下了坦易方正的印象。 此后,梁维清任职教谕,梁宝瑛进入都团,若无一身正气,处事不够公正,肯定难得乡民们的支持。而赵夫人教导那么多的女子,若行事偏颇,不能不偏不倚,恐怕也传不出这样的好名声了。 此外,前文已述,梁家是耕读传家,家境普通。梁炳昆生前只有几亩地,其八个儿子均分后,梁维清只得了不到一亩地。于是,梁维清在中秀才以前,自耕自食,全靠这几分薄田养活。后来,他有了功名,才买了十几亩田,随即又均分给了三个儿子。因此,梁宝瑛也是半耕半读,依靠几亩田地过活,家境并不富裕。但是,梁家的夫人们都能与丈夫甘苦相随。梁维清的妻子黎夫人对丈夫全心支持。她的媳妇赵夫人自然也不会让婆婆看轻了自己。于是,在夫人们的辛勤持家、尽心扶助下,梁家“锄可耕矣诗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的家风得以很好地维持。 据说,梁家这样的家风是受到了陈白沙的影响。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陈白沙即明代硕儒陈献章。他也是广东新会人,因曾在白沙村居住,就被称为白沙先生了。作为广东专享一位从祀孔庙的贤者,陈献章在岭南影响很大。而梁维清刚好爱讲明儒的典故,陈献章的故事他自然也是知道的。上段所引诗句,就出自陈氏的《咏江门墟》。之前还有两句, 是“二五八日江门墟,既买锄头又买书”。虽然相隔三百多年,但细细想来,这样的场景,梁维清、梁宝瑛应当是很好熟悉的。故此,梁氏治家有白沙先生的影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献章很好重视勤学,曾编写了《戒戏歌》《戒懒文》等著作。梁家诸人不只自身重视勤学,同时也督促子孙勤学。赵夫人自然也不例外。当梁维清处理都团事务时,当梁宝瑛耕田读书时,赵夫人自然承担起了教子之责。 这于她,其实颇为不易。因为在梁启超三岁时,她又怀孕了。在梁启超四岁时,她便生下了二子梁启勋。而在怀孕的辛苦、家务的劳苦和过日子的勤苦之余,赵夫人始终不忘守护家风、教养长子。 三、赵夫人鞭子 梁启超的靠前位老师,不是祖父梁维清,不是父亲梁宝瑛,而是母亲赵夫人。他不满五岁时,就在母亲的手引口传下,学了好些字。之后,祖父教他读“四书”时,赵夫人也是“助教”。 梁启超生得聪明,又得祖父宠爱,且赵夫人性子温良,故而挨骂都是少有的事,更别说挨打了。但是,光绪四年(1878)的晚上,六岁的梁启超被鞭打了。鞭笞他的,正是赵夫人。 俗语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这句话化自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一句:“堂前教子,枕边训妻。”意思是,教育孩子可在大庭广众之下,以使他有羞耻心,下次不再犯。但是,赵夫人没有这么做。也许是为了不让梁家长辈操心,也许是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也许是为了不影响孩子吃饭,她选在了晚饭后,待孩子将饭粒咽尽,把梁启超叫进了卧房。 一进房间,梁启超就又惊又骇。只见赵夫人严厉地问他:“你可知犯了什么错?”梁启超自记事起,只见母亲终日含笑,忽然见得母亲盛怒, 顿觉得母亲陌生起来。张皇失措的孩子,下意识地只想逃避。于是,赵夫人便喝道:“跪下!”接着,她便开始责问幼子:“你那天,说了什么话?” 其实,小小的梁启超虽然惊慌,却还知道是撒谎之故。但是,他真的被母亲吓到了,只想着修饰言辞,来消解母亲的愤怒。这大概是一个孩子能想到的很好的方法了。多年后,梁启超回忆道,若当时能自承其罪,则或许能逃过母亲的责罚。但是,世事无如果。知错不改,在成.人看来,这是错上加错,更加不可饶恕。 于是,赵夫人更加愤怒,她将儿子翻伏膝前,开始鞭打,一面打一面教训道:“你再说谎,将来便成窃盗,便成乞丐!”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赵夫人已然心如刀绞,但是,她太怕梁启超走上歪路了,便又接着教训:“一个人说谎,定是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是该做的事没有做好。这本来已是错了,如果自己不知道错,还情有可原,改正起来也不难。但说谎,就不可饶恕了!” 在鞭笞了十多下后,眼见着儿子泪眼汪汪,应该是知错了,赵夫人又接着教导:“撒谎是明知故犯,自欺欺人。这样的行径,犹如盗贼,天下万恶,都由此而产生。说谎的人总会被发觉,很终就难以取信于人。而人无信不立,无信就会一事无成,落得个当乞丐的下场!” 母亲的惩罚,令髫龄的梁启超把梁家的家教铭记在心:凡百罪过,皆可饶恕,唯说谎话,断不饶恕!二十多年后,他已然不记得是为什么事撒谎了,也不记得说了什么谎言。但是,母亲的教训,他却始终记在心间, 并认为是千古名言。他还说:“天下爱我者,无过于母。”同时,他用深切的哀思,把这事写成文章,以志纪念。这是后话。 此次事件,还牵扯了一个人,便是梁启超的长姐。时年八岁的梁宝瑛长女,看着六岁的弟弟挨打,实在不忍,就陪着挨罚的弟弟跪了半夜。过后,小女孩又独自哭了一夜。缘由是:她太担心了,害怕此事被父亲知晓。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梁家教子,素来也是“母慈父严”。一向宽柔的母亲尚且下此狠手,换了端肃的父亲,不知将要怎样责打呢?深恐“娇子如杀子”的梁宝瑛,一旦出手,怕不比《红楼梦》中贾政杖子来得轻。好在,赵夫人疼爱梁启超,堪可比王夫人疼爱贾宝玉,她见儿子知道错了,就没跟丈夫诉说此事。 令梁家人欣慰的是,梁启超不似贾宝玉,没有不喜正经书,反而比同辈念得都好。生怕耽误了早慧的梁启超,梁家人为他找了个启蒙老师。这位老师虽然声名不显,但却是梁家比较放心的一个人。
主编推荐
梁启超是维新派,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学通中外古今,身阅坏空成住”,被赞为“言满天下,名满天下”。更令他誉满天下的,则是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份齐家教子的功夫,在后人的口口相传中,化为近现代的传奇。本书介绍了梁启超及其梁氏家风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对梁氏后人的影响,尤其重点介绍了梁启超对梁氏家风的发展及梁启超九个儿女对梁氏家风的践行。
梁启超及其子女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重要的历史时期,他们在这些重要的历史场景中也表现了梁家不卑、不亢、不屈的风范。
让我们翻开本书,重拾经典,走进梁氏家族,注重家风建设,让积厚行远的梁氏家风进入千家万户,传到每个人的心中。
精彩内容
《坦易家国赤子心: 梁启超与梁氏家风》为“名人家风丛书”第二辑之一本,重点介绍了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梁氏家风,重点介绍梁启超爱国、教育子女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本书共分六章,即“世德清芬祖父母”“雏凤清于老凤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几度乘风问起居”“一门九子皆才俊”。通过这些内容的叙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家族形成的“肆志于学”“待人也周”“行己也密”“治家也严”“友孝睦慈”的家风,这些家风加上梁氏低调内敛、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等内容,影响了梁氏后人,也对今天的家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媒体评论
梁启超是维新派领袖,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学通中外古今,身阅坏空成住”,被赞为“言满天下,名满天下”。更令他誉满天下的,则是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份齐家教子的功夫,在后人的口口相传中,化为近现代的传奇。本书介绍了梁启超及其梁氏家风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对梁氏后人的影响,尤其重点介绍了梁启超对梁氏家风的发展及梁启超九个儿女对梁氏家风的践行。
梁启超及其子女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重要的历史时期,他们在这些重要的历史场景中也表现了梁家不卑、不亢、不屈的风范。
让我们翻开本书,重拾经典,走进梁氏家族,注重家风建设,让积厚行远的梁氏家风进入千家万户,传到每个人的心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