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丐创义学:行乞办学的武训978753479580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2.54
6.3折
¥
20
全新
仅1件
作者范红娟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5800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0元
货号9335389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武训生长的时代
一、变革的时代
二、武训的家乡
三、时代的涟漪
四、历的义学
追梦义学
一、凄凉的童年
二、义学之梦
三、剪发求乞兴义学
运河岸边举义学
一、一把铜勺求乞路
二、且佣且乞筹学费
三、锱铢毫厘筹资金
四、殚精竭虑为义学
五、穷使富保苦生息
苦心精诚义学终成
一、独身立志兴义学
二、“崇贤义塾”终开张
三、筹建义塾话辛酸
四、义学之梦终实现
缕絮一身不改初衷
一、继续行乞办义塾
二、丐星陨落
武训义迹声远扬
一、清廷的嘉奖
二、震撼教育界
三、楷模榜样昭后世
武训精神流芳久
一、武训精神的内涵
二、武训精神之价值
三、继承武训精神
附录
内容摘要
剪发求乞兴义学 下定决心以后,武训首先剃去了发辫,卖了钱,只留下一个桃形,“剃发如浮屠状,唯留额角一片,如桃许大,或左或右剃留不定”。大家知道,清朝时的人留辫发,这其中也有不少变化。清初的时候,要求最严格,要把头发几乎全部剃干净,只在脑后留下一点儿如铜钱大小的头发,结成辫子,被称为“金钱鼠尾”式。谁留的头发多了,大于一钱,就要处死!如此还引起汉人的反抗,当时有许多“留发不留头”的故事。可越到后来,就像其他各方面的生活习惯一样,满族人逐渐遵从了汉人的习俗,留发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留发的地方越来越大,辫子越来越粗,渐渐变成了“阴阳头一半瓢”的样式。 武训的这种发型却接近不同,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人解释说,武训在行乞的时候,不断捡拾一些烂麻绳、破布片,除补缀衣服外,所余的拧成细绳,编为襻带或肚带,售给穷人。有一次,他把捡来的乱毛发附入制品中,发现线蛋中有毛发弹性大,有浮力,绳带中有毛发坚韧耐用,均为雇主所欢迎。因此,他觉得发在头上为无用之物,并且是累赘,如善为利用,却大有用处,遂决定剪掉头发,掺入制品中,以增加义学的经济收入。剪光了头发又怕像个和尚,在形状上便平淡无奇了,于是又加上一个商标式的特别标记,这是从剪发的经济价值来推测的。但这还不能接近解释武训剪发的动机,因为剪发本身就是一笔费用,桃形必然需要定时修剪,从经济角度看并不一定划算,武训这么做一定有其他的动机。 其实,武训剪这样奇特的发型,是他故意做的惊世骇俗之举。行乞兴学,本来就是破天荒的举动,在多少人眼里都是痴人说梦、乞儿的疯言疯语罢了。武训恰恰利用了人们这样的心理,故作惊人之举,以引人注意,易于讨要钱物,相当于今天的奇装异服。封建时代,大多数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离断,只有出家人才剃发以示六根清净,连亲情也弃绝了。而武训并非和尚,这本身就有不驯服、不随俗的因素在内。另外,武训一心扑在兴办义学上,如癫似狂,如醉如痴,心无二用,对别人的嘲笑毫不在意,“时有以疯癫笑之者,而训洒如也”,甚至“笑之不顾,非之不辩,侮之不较”。他反而巧妙地利用这一点,编了不少歌谣:“这边剃,那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这边留,那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剃了这边留那边,修个义学不相干。”“这边剃个葫芦片,那边修个义学院。” 古今中外,历史上这种沉浸于事业、执着于目标而终有成就的人中,有很多都有武训这种看似悖于常理、行事乖张,实则其来有自的行为。比如:少年时期的看书看得入了迷,竟然把书桌上的墨水当芝麻酱,用馒头蘸了吃,这是苦心钻研造成的心不在焉。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因不满时世,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裸身相对。客责问,他却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这是不入流俗造成的放浪形骸。《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更是有种种“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大观园中只与众姊妹们亲近,反而将父母教诲的读书为官之言骂作“禄蠹”“国贼”,这是不满现实造成的“奇谈怪论”。武训身为乞丐,目不识丁,谈不到有什么文化修养,但他的乖张行为,一样有着不随流俗、不怕非议、坚持理想的因素在。 总之,从此以后,在山东堂邑县乡间的小道、村庄的巷陌里,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他身材瘦高,穿一件补丁连缀的夹袍,头顶一个奇怪的发型。瘦削的脸上,眉眼间总带着几分抑郁,嘴角上却总挂着几丝倔强。他肩上搭一个褡裢,手里拿着一个磨得发亮的铜舀子。他就是绝世奇丐武训。肩上的褡裢,看起来有不少年头了,补丁不知打了多少层,反而显得很厚实;那个铜舀子是他祖上传下来的,说不清楚有多少年头了,上边结了一层铜锈,唯独勺把儿被磨得锃明瓦亮,闪着黄晶晶的光。平时在家里拿它舀水用,武训却在第一次出门要饭的时候就拿了它。其实,乞讨时拿一个破了边的黑瓷碗就行了。武训为什么看上了这么个笨重的家伙?武训自己心里也不十分明白。也许他懵懂地觉得,办义学这个事儿绝非一蹴而就,就拿了个结实耐用、禁折腾的家伙。果然,这个求乞兴学的艰辛历程,武训一脚踏上去,就走了整整四十年,直到死在临清义学的廊庑之下。
主编推荐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文化发挥过的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贫济困。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国家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粘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训用平凡的身躯铸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把一个平凡的生命 演绎得精彩辉煌,是平凡教育中*的注解,为中国的乡 贤文化铸造了*生动的实例。
精彩内容
《千古奇丐创义学:行乞办学的武训》系“乡贤文化丛书”*辑之一种,重点叙述了清代乡贤武训行乞助学的事迹。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乞丐,冠县柳林人武训靠着乞讨敛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都是没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称颂他是“千古奇丐”(冯玉祥语)。这样的乡贤值得人们敬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