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第二十六辑978753477528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0.77
6.3折
¥
65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张西平主编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5284
出版时间201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8346802
上书时间2024-12-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特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追忆恩师朱政惠教授
汉学一家言
论汉学研究的阐释学意义
学术访谈录
中西文学阐释学的对话及现状——与张隆溪教授的访谈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卢龙光教授采访记
汉学文献研究
《碑记赠言合刻》版本篇目互校
适应与改变:英国浸礼会来华后的本色化历程探微
《汉语札记》英译本研究
汉学家专页
耶稣会士与北京的数学科学
中国文化经典在海外
首部《四书》英译本成书过程刍议
《三国演义》在泰国的本土化及其重要价值
夫子徂西初记——《孟子》在西方的早期接受
英语世界苏轼研究综述
中国当代文学何以在俄罗斯持续走热
新世纪日本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新动向
俄罗斯译界中的《离骚》
中西语言接触与清末的英语学:邝其照及其著作域外汉语研究
高本汉汉学思想概论
世界汉语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高本汉的《中国语与中国文》
中国文史研究道教“三洞”思想的形成及目的
质疑与解构——读津田左右吉《<论语>与孔子思想》
《荀子·性恶》辨
中外文化交流16—19世纪中国纺织品上所见之欧洲影响
《三字经》与西方传教士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化的流播与影响:从马来亚到马来西亚
战乱中的遥望——中国文化在芬兰的初识
书评与书介“奇人幸得多奇遇”,“百样颠危赖主扶”—一《王徵全集》出版前言
重写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开端——读李奭学《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
通过中世纪文学透视世界文学——《通用书面语文学与民族语文学》内容简介
动态“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发展道路”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编后记
内容摘要
二、孟子附属于孔子的多层原因
早期传教士在介绍孟子时,通常将孟子附于孔子之后,将孟子作为一个补充。孟子对于懦学思想的发展,孟子与孔于思想之差异,几乎尽被忽视。在两相比较中传教士对孔于的兴趣远甚于孟子。,这从罗明坚、利玛窦《拉丁文版孔子语录汇编》将《孟子》置于其书最后部分可以看出,亦可由殷铎泽、柏应理等人编译《西文四书直解》时故意略去《盂于》部分而改编成《中国哲学家孔子》可见一斑①,尽管此书最后页指出,译者即将进行《孟子》的翻译。
孔盂两人在传教士眼中的地位如此,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而视之,孔子作为懦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重要性自然超过孟子;早期传教士视儒学为中华士人文化的正统,透彻了解中国文化必从孔子始,其重视孔子也就理所当然。传教士来华皆背负着传播基督教的神圣使命,从先辈并不成功的经历中,他们深知完成这一使命的困难程度耶稣会士从儒家“五经”中找到了某些具有人格神色彩的“上帝"字眼将其附会成基督教的上帝,并视编定“五经”的孔于为中国古代的神使赫尔墨斯(Hermes).孔子传播的教义即是上帝的启示。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尽管差强人意.但远比宣扬异端的老庄,墨翟更值得信赖。孟子在"性与天道”方面的言论远多过孔子,似乎应该引起传教士们更多的注意,但问题在于,孟子生活于一个传统信仰崩坏解纽的时代,从“神本“转向“人本”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潮:孟子就心言性,主张仁义内在,即便敷衍天道.也为指陈人事,其引述《尚书》《诗经》中“上帝’云云,大抵用意如此。所以,《孟子》言“天”愈多、愈细.满脑子基督上帝的传教士便愈发现孟子之‘天”游移不定,跟他们自己的上帝观念愈加扦格难通。这是传教士们有意无意重孔轻盂的内在原因。
另外,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升格”运动跟宋代理学的兴起同步。,要而言之,孟子思想中的心性论、工夫论内容应台了理学家们重建儒学“辟佛的时代需要;孟子的‘升格”,其实是道德本体和心性主体在宋代的升格。而传教士们已敏锐地感知到理学的所谓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倾向。他们在研读理学文献时发现,理学聚焦的“理”“太极”等概念在先秦原始儒学那里并不重要,而原始懦学经常提及的“上帝…昊天”在宋代理学那里已几乎丧失了所有人格神含义。在耶稣会士看来,理学家们歪曲了原始懦学的教义,而这种歪曲又跟佛教的影响息息相关。所以,即便主张适应政策的耶稣会士,也强调区分原始儒学和宋代理学,他们编译《西文四书直解》时宁愿选用张居正的注释也不用影响更大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可能与此有关①。耶稣会士排斥的理学既然与《盂子》有如此深的关联,也就难怪他们面对《孟子》时要退避三舍了。
16、17世纪之交,在译介包括《孟子》在内的儒家文献时,早期传教士的不同教派、修会在中国传教问题上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分野。如果说耶稣会主要选择了取径原始儒学文献而迂回传教的路线②,那么同属天主教的多明我会、方济各会(Franciscan)和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Eeranl;hresdeParis)则站在了耶稣会的对立面,他们强调儒学在根本上独立于基督教信仰之外,宋代理学跟原始儒学之间的差别也远没有耶稣会士描述的那么大;他们发现,中国士人即使皈依了基督教,仍然服膺而不是拒绝理学思想。依照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的看法,传播基督教根本无须取道原始儒学,耶稣会采取适应、迁就路线只是在无谓地耗费时间和精力。在17世纪上半叶,耶稣会靠着先人为主的优势,利用大量出版物在欧洲占据了传教路线的话语主导权,但随着修会内部分歧以及不同修会之间分歧的扩大,“礼仪之争”逐渐升级.耶稣会的话语权也逐渐旁落。到17世纪中叶,耶稣会的竞争者们就已跟耶稣会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了。
至17世纪末,西方传教士、游客在欧洲出版的以介绍中国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已经为数众多,举其要者,也超过五十部,它们从不同侧面建构了西方人的中国认知。就传教士的著作而言,不管各派别传教士在中、西文化间注重求同还是强调辨异,他们皆视中国文化和社会为一了不起的存在,激烈反对耶稣会传教路线者如闵明我,也津津乐道于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和学术文献。因此,不能简单化地认为耶稣会亲近中国而多明我会、方济各会敌视中国,并就此遽下褒贬。对于早期来华传教士遗留给欧洲的“中国印象”,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的发展充满吊诡。他们介绍的《孟子》在接下来的18世纪欧洲将要发挥何种影响.并不由他们的本心所能左右。
……
精彩内容
本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汉学研究中心组织靠前外汉学研究成果《靠前汉学》第26辑,共有共有汉学一家言、汉学家访谈录、汉学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等11个栏目,靠前外汉学家、学者论文28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今汉学研究的近期新成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