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62.09 6.3折 ¥ 99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琳达·施韦策(Linda Schweizer)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87615
出版时间2022-05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11615357
上书时间2024-12-13
【美】琳达.施韦策(Linda Schweizer)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多家天文台从事研究工作,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成果。她还在大学里教授科学写作,并曾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访问学者。
译者简介
屈艳
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巴黎天文台天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宇宙结构的形成及演化。
□□章 承诺 001
天体物理学革命的中坚力量 | 观天“巨眼”| 球形天才 | 帕洛玛巡天 | 拓宽视野
第二章 探索宇宙深处 019
闪烁的指路明灯 | 斯沃普斜率 | 未来的一线希望 | 宇宙向我们下了战书 | 吹哨人 |“惊天动地的爆炸事件”| 地下二层的灰姑娘
第三章 揭开恒星的演化之谜 043
突破 | 恒星辐射、星暴、耀斑与星风 | 被捧上神坛的核合成 | 锎和比基尼岛核试验 | 重金属元素 | 史前墓地 | 检验爱因□□的广义相对论
第四章 银河系考古学 065
打败教条 | 矿井里的金丝雀 | 吞噬同类的银河系 | □□□面加工厂
第五章 星系间的暴力事件——碰撞与并合 079
丑陋的星系|认知“盲点”|巡天掘金|另类星系图集|涡状星系和它的伙伴|□□星系(NGC 4038/4039)| 幽灵幻影般的环状星系 | 打造新范式
第六章 类星体——披着羊皮的狼 105
从本地的嘶嘶声到远方的咆哮 | 射电星? | 能量危机 | 痛苦与狂喜 | 宇宙的新物质成分 |模糊、虚弱的就是类星体 | 遍布宇宙各处的类星体 | 类星体的兴衰
第七章 穿透银河系的“迷雾” 133
目光长远 | 原恒星:星系的真空吸尘器 | 步入演化晚期的恒星:星系的烟囱 | 银心啊,你到底在哪 | 从怪胎到 LIRG| 极亮红外星系:摇滚□□
第八章 星暴、超级星风和超大质量黑洞 149
闪耀的星系和氦的起源 | 星系气泡 | 星系风 | 无处安放的恒星形成 | 星系核中的大旋涡 |星系中心的怪物—黑洞 | 宝库的钥匙
第九章 探索宇宙中的气体 171
耸立的谱线 | 完美的仪器遇上完美的望远镜 | 类星体的吸收线:生物特征辨识护照 | 伽马射线暴:炫目的远光灯
第十章 从幽灵到星系:宇宙结构的形成 185
遥远的红、蓝阴影 |E A 星系 | 火圈 | 宇宙的那一头 | 星系成团和莱曼 a 团块 | 猛烈的星系风
第十一章 太阳系大洗牌 □03
“海盗”二人组 | 木星的热斑 | 从煎锅到炊火 | 行星之王 | 彗星来袭! | 飞火流星 | 太阳系的冷库 | 奥尔特星云的碎片 | 清点拼图 | 一个“谋杀案”的解析:冥王星退出行星之列 |寻找 X 行星:事后诸葛 | 寻找第九大行星
第十二章 天文研究中的奇异事物:新前沿 □□9
发育不全的恒星结构 | 寻星利器 | 发现宝藏:一颗普通的 M 型小星星 | 浮泥、铁雨、洋红色天空与疾风骤雨 | 寻找淡蓝色小光点 | 探路者 | 瞬□、超发光超新星,以及观测天文学的未来 | 瞬□的宇宙 | 源头
尾声 Postscript □59
参考文献 Reference □60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的宇宙观很少有像过去100年那样剧烈变化。在较老的威尔热山天文台取得的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帕洛玛天文台吉出于蓝,在那场科学变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许多重大天文发现都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末。当时,帕洛玛天文台的200英寸海耳望远镜建成“开光”,先驱者们利用它为现代天体物理学奠定了基础。这些科学先行者们的探索和研究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有时也会一波三折,甚至走进死胡同。他们也曾经历沮丧、失望,偶尔也会享受成功的狂喜。所有这一切都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数干年累积而成的人类宇宙观不过百年一瞬便被彻底颠覆,这都要归功于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们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努力奋斗。
天体物理学革命的中坚力量
这场革命来得出乎意料,让人看得目眩神迷。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随着实验物理学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工具被应用到天文学研究,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位领军人物当属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家乔治·埃勒里·海耳(GeorgeEllery Hale)。他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为了破解星光的秘密,一生致力于建造功能强大的天文望远镜。1868年,美国内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海耳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呱呱落地。在他成长时期,天文学研究和物理学研究的协同合作日益增多。海耳早在学生时代就建立起自己的天文观测站,还设计了一台光谱仪。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修读物理学、工程学和化学,一毕业便开启了他那成就斐然的太阳物理学研究生涯。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雄心勃勃、勇于进取的科学企业家。
传统天文学研究不外乎数数天体的数目,把天体分门别类,或者测量一下天体的位置和大小。除了经典天体力学知识,不需要什么科学解释,也不需要什么理论。相比之下,在有些人眼中,这些天体却能成为工具,去研究地面实验室达不到的极端温度、密度和质量等物理条件。海耳并不满足于仅仅对天体给出描述,而更热衷于计算它们产生的热量,分析它们的化学成分,弄清楚它们如何演化。
想要理解恒星背后的物理机制和成因,光凭计数和分类是不够的,还需要知晓这些炽热气体的温度、密度和电离态等性质,而这些恰恰是现有实验室数据所缺失的、需要填补的一大块空白。海耳很早就认识到为天体拍摄高质量光谱至关重要,于是他便着手对观测技术和实验方法进行实质性的改进。他抛弃了老式的“天文台”概念,推行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一把望远镜和物理实验室相结合,以应对未来的无限可能。因此,在海耳建造的一系列天文观测站里,制造精密仪器的机械车间和从物理学同行那里借来的各种先进设备,如光谱仪、定制光栅、热电偶、光电元件等,成了观测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场记录、测量、解读天体光谱也成了观测时的常规做法。
在1897年至1948年期间,海耳接连策划设计并建造了四台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他先是为威斯康星州的叶凯士天文台(Yerkes Observatory)建造了一台物镜直径达40英寸的折射望远镜。但那时他还年轻,缺乏经验。威斯康星平原寒冬漫长,大气视宁度差,并非天文观测台站的明智之选。而矗立在加利福尼亚州山奛之上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