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品格978756226198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品格978756226198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1.95 6.3折 35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永林著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61988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8088050

上书时间2024-12-13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摘要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中,革命性的内容充满了日常生活,在小说《创业史》、《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金光大道》、《艳阳天》等以及“革命样板戏”中,在梁生宝、朱老忠、江姐、周大勇、萧长春、杨子荣等典型人物身上,革命性和日常生活完全统一在一起。处于激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革命斗争的文学,是以“阶级斗争支配一切”的因果命题和哲学思想来表现政治的概念、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和描写自然景物,从而使之成为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形象演绎。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大题材共同完成了这种“革命性叙述”。王又平在《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路径》一文中认为:“从文学史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取革命化和政治化的路径,是 五四 新文学运动合乎逻辑的发展。就其激进的革命姿态来说,革命化和政治化继承了 五四 反传统的精神,对于封建主义采取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对抗态度,而且把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奴役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就文学的发展方式来说,革命化和政治化又是 五四 以来西化的扩展和深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和文化及文学理论、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俄国文学,特别是俄苏文学……就如当年的西方文学一样,从文学精神和文学方法上,继续给中国文学以引导。不论从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来说,这种西化在其普遍性、深刻性和持续性方面都大大超过了欧美文学。”
  (2)大众化与现代化。
  “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的大众化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和另一个主题文艺的民族化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主题重奏。20世纪20年代后期革命文学兴起,革命文学是与大众化紧密联系的,文学的大众化既是对革命化的策应,又是对“五四”以来文学革命的延伸,革命文艺要把文学的现代精神和现代方法灌输到大众中,必须深入大众,拥有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革命文学的大众化是启蒙主题的延续,是完成革命任务的迫切渴求,是文学现代化的继续。
  首先,革命文学将文艺大众化作为革命运动的首要问题。早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时,革命文学的主张者们就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生产”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并通过了成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的议案。1931年11月在“左联”执行委员会的决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特别强调了“大众化问题的意见”:“为完成当前迫切的任务,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必须确定新的路线,第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文学的大众化。”革命文学以大众化作为努力的方向,无疑是一种现代精神的体现。
  其次,革命文学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学。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根据文艺的阶级性和人民创造历史的原理,把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革命文艺的根本性质和方向问题加以明确阐述。毛泽东在讲话的结论部分明确指出:“什么是我们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又说:“无论高级的或低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从而把为人民大众服务确定为整个革命文艺的中心问题,并把它提到革命文艺的总方向的高度来认识。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