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这样爱,孩子更听话978730020750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父母这样爱,孩子更听话978730020750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3.83 6.3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加)玛吉·玛曼(Maggie Mamen)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7506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8424175

上书时间2024-12-12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加】,玛吉·玛曼(Maggie Mamen),曾为儿童医院医生,目前在大学教授特殊儿童与儿童发展课程。是充满活力的母亲,也是以幽默著称的临床心理学博士,有20余年工作经验,与许多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深入儿童和青少年的内心,从日常生活中探究家庭问题的成因,寻找亲子关系的平衡。 玛吉活跃于杂志、电台与电视节目,倡导父母与教师思考孩子的权利及教育伦理,带起一股反思热潮。另著有《谁来当家?》和《开怀、珍爱与极限:一辈子的养育之道》。 朱浩一,兴趣是电影,业余爱好是买菜和做饭。喜欢蔡明亮、金基德、北野武和关东煮、打卤面、椒麻鸡。翻泽作品有《英国家长这样提升孩子大脑力》,近期正在筹备自己的靠前本书。

目录




父母的责任与矛盾 

“被溺爱症候群”面面观 

第二章熊孩子是这样养成的 

父母的愿望 

为什么我们宠孩子 

第三章被溺爱症候群 

熊孩子爸妈的共性 

孩子真的生病了吗 

第四章忧郁症 

孩子真的有忧郁症吗 

当孩子出现自杀倾向 

第五章焦虑症 

离开温暖的家之后 

第六章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父母认知与现实的落差 

吃药不是的方法 

第七章行为失调 

对立违抗性障碍和品行障碍 

抛开父母的自尊 

第八章学习障碍 

宠出来的学习障碍 

第二部分 正确爱孩子:不养出熊孩子 

第九章预防胜于治疗 

及早发现,筑起沟通桥梁 

第十章找回步:打破宠溺循环 

平衡的家庭结构 

强化父母要传达的信息 

第十一章 父母的重要性 

引导家庭走向的重要人物 

家长特点对家庭的影响 

第十二章 心理专家的角色 

专家的目标 

“被溺爱症候群”评量表 

专家的目标与义务 

第十三章 学校老师vs.熊孩子 

老师的义务与矛盾 

不要小看师长的力量 

第十四章 不用棍子的管教法 

十种正确爱孩子的教养法 

爱自己,才能爱孩子 

后记 陪孩子做“难”的功课 

内容摘要
找回秩序的第一步:打破宠溺循环 
只有极少数孩子会自愿放弃舒适的日子,挺身面对艰难的生活。因此,想打破宠溺循环,只能从大人开始做起。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态度,且维持下去,有几种方式可作为开端。 
我建议采取上位者管理下位者的方式。毕竟,唯有从根基开始重建家庭的阶级制度,孩子才能回归最单纯的成长历练。此外也要考虑现阶段世界各国所信奉的家庭价值观,与自己追求的目标是否一致——每天所做的决定都要是明智且连贯的,才能减少父母双方意见的分歧与冲突。 
出手干预前,得先改变所有的结构与教养哲学,这样才有稳固的基石与适当的规范支撑,才能得到持续的进展。 
通常,说到“平衡”这个词时,会让人想到把游戏规则订立得更公平、把手边的物品均分、确认跷跷板两边的高度相同……然而,在亲子教养领域,“平衡” 一词所代表的涵义相当不同。 
家庭并不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也不民主。在本质或必要性上都有权力阶级,它需要一个自行指派的领袖,而非通过选举出现,某些重要但不受欢迎的决策,并不是顺应着家庭成员的渴望而产生的,也没有经过投票后多数同意才执行。 
要使一个家庭维持良好的运作,父母单方面下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决策并非基于“公平”之上,而是针对当下的状况所订立的,且应直接执行而不用征求孩子或外人的同意。 
已故的著名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提到:父母就像建筑师,他们肩负起规划家庭根基的重大责任,当根基稳固了,其他构成家庭的要件才能逐一安置其上。因为家庭对孩子来说是安全而富足的,父母应确保家庭中对孩子行为的期望值与外在现实世界一致。 
因此,要避免“被溺爱症候群”发生,必须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家庭是具阶级结构的,且由上位者管理下位者。“家庭项目”的经营管理者是父母,不是孩子——这不表示家庭拒绝或忽视孩子的投入、意见和感受。 
然而,家庭应担负多少责任是由父母决定的,他们的努力应受到支持与鼓励,他们的权力不该被所谓的专家、法律专业人士或媒体侵蚀。许多家长已经丧失为人父母的信心,并质疑自己是否有权力来决定什么对孩子是好的,怎样的价值观可以用来教育他们,怎样的行为该被鼓舞或禁止。 
对被宠坏的孩子来说,父母在拒绝他们的同时,心中产生挥之不去的愧疚感就是让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最重要的元素。 
和谐的家庭经营团队 
显然,一个家庭中最重要也最有力的正是“经营团队”。这个团队的构成,可能是一对同住一起的夫妻、分居两处的父母、亲生父母、继父母、单亲,或任何成人的组合,任务是教导孩子与经营家庭组织。 
家庭不是民主政府,成人与孩子对此事都应该要有所认知。领袖并非由投票选出,而是自行任命;决定重要政策前,不会先进行投票表决,因为团队是由经验丰富的少数人掌控的。无论孩子觉得这样的制度公平与否,终究还是由父母来引导一个家庭的走向。 
许多父母担心,自己和另一半对教养孩子的方式、认知及态度都十分不同,要尝试说服对方,让彼此的教养方式一致,是废时的事。事实上,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里,不如牢记养育孩子可是一场长达至少18 年的冒险旅程。 
把同样的情况放到现实社会中,一个长期项目如果只能聘用两个人来完成,管理者一定会选择具备技艺、知识、经验,而且有共同认知的人。如此一来,才能把心思集中在发展日常事务、决定政策上,而非处理成员间性格的差异性上。家庭的“经营团队”也是如此,要齐心协力找到平衡点,使家庭能顺利运作,而不是互相对抗、争斗。 
单亲家庭 
当一名单亲家长并没有太多优势。不过,家庭成员都要明白,即使两边人数(家长与孩子)有极大的差异,单亲家长也绝不会因为缺少另外一个人的帮助而失去他的经营权力。 
单亲家长可以自行决定他的任务,以其价值观制定政策,更可在面对日常决定时,当机立断,无须等待任何人的同意。 
当然,他们肩上所扛负的责任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家中需要照顾的孩子不只一个时,对单亲家长来说,最困难的是要凝聚自己的力量与韧性,来与孩子们的群体意志抗衡。然而,单靠一个人撑起一个家是很困难的,即使没有其他人来挑战他的领导地位也是如此。 
父母分居或离婚 
如果父母分居或离婚,孩子们就得面临一个状况:要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组织的两名管理者,通常还会出现其他意图抢走领导旗帜的敌人,还会有家庭合伙关系的重组。 
这个困境可能会影响许多年,但孩子其实可以接受“同时在两个家庭生活”的状况。他们有能力面对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经营团队风格,只希望两名管理者不会尝试干扰彼此的新组织,孩子同时也会发现自己正面临另一种麻烦:经常从甲地迁移到乙地,处于两种生活环境中。 
如果家中有个被宠坏的孩子,则分居或离婚的父母将进入“竞价割喉战”(如之前提到的莉萨的父母),可能使孩子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收买”孩子的心很容易,就算是情感融洽的夫妻,也不免会小小地比较一下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而当夫妻之间产生了仇恨、敌意,若动机是要伤害前伴侣或复仇,则竞争可能变得相当惨烈。 
除非夫妻两人真心承诺携手合作,以确保孩子的最佳利益为教养的出发点,且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否则两人要达成共识打破“宠溺循环”是很困难的。此时,一些外界咨询机构的介入通常会很有帮助。 
新旧成员交替 
在一个单亲家庭中,可能由于死别或离家,孩子被抛下,从而衍生了另一个问题:怜悯。大人为了补偿孩子,于是加倍给予关注,满足他们的物欲,降低或放弃对他们的期许,解除规范,或用尽一切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只希望让孩子免于承受更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大人必须了解,对孩子来说原本对他们的期许或“指示”被抛开,会导致他们对未来感到不安,并增加他们的焦虑。大人自以为的善意,在不知不觉中却让孩子觉得更加悲伤而混乱。增加弹性是好的,但要避免前后不一或漫无章法,毕竟,孩子已经面临够多的难题了。 
不管是不是孩子所认同的继父母人选,一名新经营伙伴的加入,往往会使熊孩子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位外来的观察者,通常在掌握到旧有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及亲子关系的行为模式后,便能调整心态以融入环境,且对原来的家庭成员来说,他的加入是“正常”的。 
如果这名勇敢的合伙人勇于挑战权威,也要先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就此失去影响力。但无论如何,刚加入者借由提供一些新的、也许更强而有力的信息,就有机会撼动家庭原本的平衡,并带来改变。 
当孩子对自我权利的认知过度发展,且认为自己就是管理阶层时,如果父母无法齐心协力,当一方在努力建构孩子与世界的桥梁时,另一方却自顾自地进行破坏,那么孩子成长的过程将变得更为艰辛而沉重。 
无论父母是否喜欢彼此,是否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教养能力是否相当,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从父母双方得到的信息应该一致才好。提供多种克服人生低谷的方法,比强硬地逼孩子吸收单一想法要好,但当一个家长说“人生艰难!咬牙撑着!”,另一个却尽其所能让孩子无须努力就可以过得舒舒服服时,会使孩子陷入两难,最后也许就走上了比较轻松、却未必对他最好的道路。

精彩内容
爱孩子,你做对了吗? 

当你出现了以下想法,请立刻提高警惕,看看本书! 

·发现自己很难或根本没办法对孩子说“不” 

·避免让孩子不开心、丢脸或有罪恶感 

·不会利用父母的来管教孩子 

·选择以孩子的想法为出发点的教养方式 

·对限制孩子怀有罪恶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