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978720816558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3.1
2.0折
¥
65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英)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5588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9880192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这本书记录了我游历阿姆河(River Oxus)与亚穆纳河(River Jumna)之间的一些见闻。此次旅程以这两条河流为限,两河均在参观之列,但未越河而过,不过倒是来回穿越它们之间的印度河。这两条著名的河流在地图上限定了旅途的范围,因此我以它们命名这本游记。本书英文原名Between Oxus and Jumna,直译为“阿姆河与亚穆纳河之间”。本书脚注除有说明外均为译者注。
印度河和亚穆纳河流经同一块广袤平原,从地形上根本看不出它们的分水岭在哪里。但是你一定能认出印度河和阿姆河的分水岭,那是一列山脉,自西南向东北一路攀升,山巅在一年大部分时间中被白雪覆盖。那就是兴都库什山,峰在帕米尔高原。
穿越兴都库什山的山口很少,其中只有两个可供车辆通过。1960年5月6日,两个山口中海拔较低的那个,即萨卜扎克山口(Sabzak Pass),即便是路虎车都很难通行。从人类有历史那天直到近,这条通道始终只能被旅人徒步穿越。如果天气允许,可以骑驴,那就是豪华游了。不过这个山口在一年中的四到五个月,无论是人还是驴都无法通行。这听起来很可怕,事实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真的很可怕。据说,这座山脉目前名字的意思是“印度杀手”(HinduKiller),希腊文旧名拼作“帕罗帕米索斯”(Paropanisos),意思是“雄鹰飞不过的高山”。我还听说就连鳟鱼都无法穿越这座高山,因为鳟鱼生活在山脉西北面的河流中,但从未在山脉东南面的河流里发现过它们。但是,在鱼儿被拦住的地方,人类却找到了路。Ⅵ自从有历史记录起,人类就不断地翻越兴都库什山,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上行走着各色人等:移民、流亡者、入侵者、商人、传教士以及朝圣者。
兴都库什山矗立在“印度次大陆”和亚欧大陆之间,这两个世界并不想就这样彼此隔绝,于是人类征服了崎岖难行的山路。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这两个世界就不断彼此交流,不管横亘在它们之间的道路有多曲折。今天,数千游牧人口每年两次穿越山口,带着孩子、羊羔、山羊、绵羊、家禽、驴子和骆驼。兴都库什山从未成为一个政治分水岭。今天它由阿富汗掌控,而在公元后初的几个世纪中,它属于贵霜帝国。贵霜帝国从阿姆河一直扩展到亚穆纳河,我的整个旅程都未超出贵霜帝国的疆界。文明世界曾分为四个强大帝国,贵霜帝国便是其中之一。在大陆上,它同帕提亚帝国和中华帝国接壤,在阿拉伯海上,它同罗马帝国进行贸易。
阿姆河和亚穆纳河之间,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这片亚洲高原地区,一直是上演人类历史重大事件的舞台,永远需要历史学家的关注,也一直强烈地吸引着我。1957年的匆匆一瞥,让我魂牵梦绕。1960年,我终于有机会从容游览。于是,便有了这趟旅程和这本游记。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在写作本书时,汤因比已经71岁,退休后的他仍然不停奔波于世界各地,接受各地邀请讲学,借此机会在世界各地游历。本书即创作于这一背景之下。本书共有45章,详细记录了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三国的行程,途经新德里、白沙瓦、拉瓦尔品第、木尔坦、焦特普尔、坎大哈等多处重要城市,在书后列出的行程表中,标记的地名就有147个之多。汤因比记录了沿途见闻,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地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文明的命运进行探讨。
商品简介
1960年,71岁的阿诺德·汤因比,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进行了五个月的旅行。这位“20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巨著《历史研究》的作者,被这片亚洲高原的魅力激发起智慧火花,以宏大的视野、生动的文字,描绘着多元灿烂的亚洲文明、错综复杂的地缘格局。
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现实总是难以区分。自二战后分道扬镳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处于内忧外患但一直没有放弃现代化努力的阿富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幕后大国……这一幕与历史何其相似:从犍陀罗到贵霜,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文明的兴亡与角逐,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
相信所有关注这片土地的人都会认同汤因比的感受:不论何时,这里一直是上演人类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永远值得关注。
作者简介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二十世纪智者”。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一生游历甚广,曾两度访华,非常推崇中国文化。著述颇丰,代表作为《历史研究》(12卷,1934-1961),其历史理论和全景式的文明史叙述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近代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现任教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古代世界的东交叉路口
第二章 飞往新德里
第三章 木尔坦
第四章 七种气候
第五章 哈扎拉
第六章 被束缚的印度河
第七章 如耶利哥的传奇之城
第八章 随亚历山大大帝前往印度河
第九章 一天双堡
第十章 城堡与茅舍
第十一章 无畏之人
第十二章 世界尽头?
第十三章 梅瓦尔
第十四章 赶公车
第十五章 穿越镜子
第十六章 帕罗帕米萨达伊
第十七章 阿拉霍西亚走廊
第十八章 人的分水岭
第十九章 坎大哈
第二十章 迈万德
第二十一章 拉什卡利巴扎尔
第二十二章 赫拉特
第二十三章 穿越萨卜扎克山口
第二十四章 穿越多阿比河
第二十五章 莱利荒漠
第二十六章 巴尔赫
第二十七章 阿姆河
第二十八章 苏尔赫科塔尔
第二十九章 巴米扬
第三十章 再越兴都库什山
第三十一章 步行与乘车
第三十二章 扎克里塔
第三十三章 河流汇聚处
第三十四章 下山
第三十五章 乐土
第三十六章 通往世界屋脊的吉普公路
第三十七章 距离吉德拉尔10英里
第三十八章 特尔和斯瓦特
第三十九章 稻米白雪
第四十章 拉兹马克及之后
第四十一章 羊皮袄和缠腰布
第四十二章 四条道路交会之地
第四十三章 俾路支
第四十四章 飞回极北之地
第四十五章 回顾
行程表
索引
内容摘要
章 古代世界的东交叉路口 欧洲人有句老话,“条条大路通罗马”。站在一个欧洲人的角度,这么说理所当然。这句话其实很没道理,因为欧洲仅仅位于古代世界的边缘。如果你并不生活在欧洲,而是生活在伊拉克——古老世界(Oikoumene)的历史中心,你将会看到接近不同的古老世界道路图:一半道路通往阿勒颇(Aleppo),另一半通往贝格拉姆(Begram),也就是历史名城卡比萨-卡尼什(Kapisha-Kanish),它位于兴都库什山中部山脉的南麓,三条道路穿越山峦在此处会合。 古老世界的文明似乎源于5000多年以前的伊拉克,并同时向东西方传播。向东进入波斯、阿富汗、印度次大陆、中亚、东亚;向西延伸进埃及、安纳托利亚、爱琴海、西北非、欧洲和俄罗斯。生于伊拉克的古老文明一直扩展到了大地的尽头,已知世界因此变得色彩纷呈。文明不再单一,缤纷多姿的区域文明诞生了,痕迹遍布从很东北端的日本到很西北端的爱尔兰,深入赤道下的爪哇。那些更加年轻的文明区域,它们彼此之间或者作为一个整体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不接近相同。不同的地理位置将它们划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绝地”(culs-de-sac),另一类则是“通衢”(round-abouts)。前者位于已知世界的边缘,只能不断接受世界中心的影响,却不能继续传播下去;而后者是道路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又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的地区。 典型的绝地,是处于已知世界东北端的日本,很南端的爪哇,以及很西北角的摩洛哥、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典型的通衢则是伊拉克两翼地区:叙利亚(从很宽泛的地理意义上而言)是伊拉克西部的枢纽,而伊朗东北部(今阿富汗)则是东部枢纽。叙利亚始终是连接西南亚、非洲、小亚细亚和欧洲的桥梁,阿富汗则连通西南亚、印度次大陆、中亚和东亚。 沧海桑田,绝地变通衢,反之亦然。l700年前,欧洲就是一块绝地,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融入已知世界。在过去的17个世纪中,大西洋一直阻碍着古老文明向西扩张。但生于西班牙的古罗马诗人塞涅卡(Seneca)早就预言,终有一天天堑变通途。1400年以后,他的预言成真。15世纪,葡萄牙人发明了可以连续航行数月之久的新型帆船。于是,西欧人拥有了掌控海洋的能力,西欧也暂时成为世界的中心,所有的航线在这里汇聚、发散。基本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暂时将阿富汗和叙利亚踢出了局。因为这两个曾经的文明枢纽能够兴旺发达,主要是依靠陆路交通,利用家畜转运物资:比如驴、马和骆驼。但是技术不会一直停滞不前,今天,我们正目睹更新的技术发明:机械化轨道、道路、车辆,还有飞机。它们将让西欧失去暂时的靠前地位,使叙利亚和阿富汗再度繁盛。 这些曾经的通衢本来可以更加迅速地夺回作为交通枢纽的传统角色,但却因深陷边界政治纷争而阻碍了经济发展。政治斗争、经济落后造成的阻碍极有可能与自然屏障一样强大。尽管如此,贝鲁特(Bei-rut)依旧是很重要的靠前机场之一,坎大哈(Qandahar)也很有希望位列其中。同时,苏联和美国工程师正在为阿富汗修建的新道路,将为阿富汗提供机械化的陆上交通,这将保证阿富汗再次成为靠前枢纽,恢复它在使用驴和骆驼的时代的地位。 苏联人正在修建一条新路,从坎大哈向北通往苏联中亚铁路网很南端的库什卡(Kushka)。美国人也在修一条新路,从坎大哈向东南通往杰曼(Chaman),那里是从奎达(Quetta)到巴阿边境的铁路公路终点站。苏联人还在修建另一条道路,从喀布尔向北通往克孜勒堡(QyzylOala),那里是他们为阿富汗建设的阿姆河港口。这条道路将通过萨朗山口(Salang Pass)下的隧道,穿过兴都库什中部山脉。穿越兴都库什山中部、连接印度次大陆和中亚的山口共有三个:萨朗、希巴尔(Shibar)和哈瓦克(Khawak),其中要数萨朗山口这条路很短,但是海拔很高。美国人还修了一条路,从喀布尔向东到托尔坎(Torkham),那里是攀越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的巴基斯坦公路铁路线的西终点站。 这些新道路将帮助阿富汗恢复传统地位,也是它从当前美苏争霸中分得的红利。因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既是战略资源也是经济资源,正是其战略位置引来了这份异常丰厚但风险极高的政治分红。 研究当代靠前事务的人肯定对阿富汗有着浓烈的兴趣,而研究古老世界五千年文明史的人也会同样感兴趣,因为历史发展的主线——经济、政治、人口、艺术和宗教,会将我们一次次引向古老世界的东西两个交叉路口。阿富汗曾经是移民、文明和宗教扩张的高速路,也是诸帝国的心脏。关于这些,阿富汗有着无数故事,光一份完整目录大概就要花费一卷的笔墨,具体内容更是单独一章所难以容纳,因此我只举几个例子。 游牧移民或前游牧移民曾络绎不绝地从中亚穿越阿富汗,前往印度次大陆。公元前1500年的某个时候,雅利安人穿越阿富汗,将梵文带到了印度。(P1-3)
主编推荐
在写作本书时,汤因比已经71岁,退休后的他仍然不停奔波于世界各地,接受各地邀请讲学,借此机会在世界各地游历。本书即创作于这一背景之下。本书共有45章,详细记录了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三国的行程,途经新德里、白沙瓦、拉瓦尔品第、木尔坦、焦特普尔、坎大哈等多处重要城市,在书后列出的行程表中,标记的地名就有147个之多。汤因比记录了沿途见闻,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地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文明的命运进行探讨。
精彩内容
1960年,71岁的阿诺德·汤因比,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进行了五个月的旅行。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巨著《历史研究》的作者,被这片亚洲高原的魅力激发起智慧火花,以宏大的视野、生动的文字,描绘着多元灿烂的亚洲文明、错综复杂的地缘格局。
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现实总是难以区分。自二战后分道扬镳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处于内忧外患但一直没有放弃现代化努力的阿富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幕后大国……这一幕与历史何其相似:从犍陀罗到贵霜,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文明的兴亡与角逐,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
相信所有关注这片土地的人都会认同汤因比的感受:不论何时,这里一直是上演人类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永远值得关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