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978710115651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6.9
6.5折
¥
26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陈曦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6515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6元
货号11508112
上书时间2024-12-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曦,文学博士。现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著有《〈史记〉与周汉文化探索》《读诗入境》、“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孙子兵法》《六韬》《吴子 司马法》等。曾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讲授《屈原与端午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时空》栏目赏析中国古代军旅战斗诗词、长征诗词等。曾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等。
目录
前言 计 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 篇 势 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内容摘要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很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本,吸取古今整理、注释、校勘的很好成果,对《孙子兵法》全文进行注译,每篇逐一题解,资料丰富,解说详尽,尤其是将孙子思想放在先秦诸子、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阐发,颇多新论。这是一部学习、研读《孙子兵法》的很好作品。
主编推荐
1.《孙子兵法》不仅是“兵家圣典”,也是一部“智慧宝典”。它通过论述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很多处理各种关系、事务的法则。例如“庙算”致胜,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即“大格局”“全局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引导人们寻求直接冲突之外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损失降到z低,获得z大收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提醒人们在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前要客观了解、评估自己与对方,已经成为指导人们行走社会的格言。因此《孙子兵法》常读常新,并且成为历代人士的之书。 2.《孙子兵法》是“三全本”中少有的注释具有“集注”质的作品。本书注释除字词解释、语句串讲、典故说明外,主要是引证大量经过择的古今资料从各个角度与层面展示不同时代、地域研究者对孙子思想的认识,列举古今战例验证孙子兵法的实用、科学,并以此为依据阐明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的精义。因此本书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读者读懂原著,还为读者进一步研习《孙子兵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
精彩内容
①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杜牧曰:“此言先须经度五事之优劣,次复校量计算之得失,然后始可搜索彼我胜负之情状。”故,连词,用在句首,表示转入下一层论题,不译。经,度量,衡量,研究。 五事,指下文提到的“道”“天”“地”“将”“法”等五大要素。校,比较。汉简本作“效”,效验核对。计,计算。一说指提到的“主孰有道”等“七计”。索,求索。 ②一曰道:指军事战略的政治基础。郭化若说:“《孙子》所说的‘道’的实际内容和含义是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政治范畴的。也可以说‘道’是政治。这与和他同时代的老子的‘道’、孔子的‘道’有所不同。它又指出:‘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明政治,确保法制,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这又表明《孙子》的‘道’是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政治。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虽不明确,但已初步提出战争和政治的关系,这是《孙子》的重要贡献。当然,《孙子》的‘道’,其目的是要‘民’——农奴、奴隶和平民,服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去为扩大地主阶级势力拼死作战而不敢违抗。”吴九龙说:“孙子与老子各言其‘道’,含义似不尽相同。从下文看,此处孙子所言‘道’与《商君书·战法》‘战法必本于政胜’。”钮先钟说:“这个‘道’字曾经引起很多的争议,甚于有人认为孙子在思想上曾受道家的影响。事实上,‘道’字在此处的意义,孙子已作明确的界定。‘道’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正是孔子论政时所说的‘民信之矣’。(上)能令其人民对其政策或行动表示同意是有道,否则是无道。用现代术语来说,‘道’是战略的国内基础(domesticfoundation),意即为其政治基础。” ③二曰天:张预曰:“上顺天时。”天,天时。 ④三曰地:张预曰:“下知地利。”地,地利。 ⑤四曰将:张预曰:“委任贤能。”将,将领。 ⑥五曰法:杜牧曰:“此之谓五事也。”张预曰:“节制严明。夫将与法在五事之末者,凡举兵伐罪,庙堂之上,先察恩信之厚薄,后度天时之逆顺,次审地形之险易,三者已熟,然后命将征之。兵既出境,则法令一从于将,此其次序也。”法,指军法。 ⑦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张预曰:“以恩信道义抚众,则三军一心,乐为其用。《易》曰:‘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赵本学曰:“言使其民体君之意,从君之命,与之同患死而不逃去者,则为有道之君也。或曰圣贤用兵之所恃,亦不外此,孙子之言盖与之吻合。愚谓道有王、霸之异,其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其曰:省刑罚,薄税敛,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此王道也。王道之民,同心同德,尊君亲上,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与之生死,何畏之有?其曰:仁言以入民心,私惠以悦民意,厚战士之家,急之赏,哀死而问伤,同甘而分苦,此霸道也。霸者之民,欢虞喜悦,趋事敌忾。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亦与之同生死而不畏危也。孙子诡谲之学,其所谓道,盖兼王、霸而已矣。”上,指国君。意,意愿,意志。 ⑧而不畏危:汉简本作“民弗诡也”,意谓百姓不违的旨意。畏,当为衍文。危,通“诡”,意即违反,曹操训为“危疑”。 俞樾《诸子平议补录》卷三曰:“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后人但知有危亡之义,妄加‘畏’字于‘危’字之上,失之矣。” ⑨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方克说:“孙子也讲到‘天’的作用。但是他所说的‘天’,是指天时,‘阴阳、寒暑、时制’(《计篇》),也是昼夜、阴晴、寒暑和季节的变化,是讲的自然的‘天’,而不是人格神的‘天’。孙子也讲‘神’,但指的是人们依据客观形势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所起的神妙作用,‘神乎神乎,于无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 根本不是讲的鬼神。”李泽厚说:“我以为要真正了解中国古代辩证法,要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辩证观念具有自己特定的形态,应该追溯到先秦兵家。兵家把原始社会的模糊、简单而神秘的对立项观念如昼夜、日月、男女即后世的阴阳观念多样化和世俗化了。它既摆脱了的神秘衣装,又不成为对自然、人事的纯客观记录,而形成一种在主客观‘谁吃掉谁’迅速变化着的行动中简化了的思维方式。它所具有的把握整体而具体实用,能动活动而冷静理智的根本特征,正是中国辩证思维的灵魂,使它不同于希腊的辩证辩术,而构成中国实用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泽厚所论先秦兵家,其主要代表即《孙子兵法》。阴阳,指昼夜、阴晴等不断更迭的自然现象。古代兵家有“兵阴阳”一派,《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概括其特征道:“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然而《孙子兵法》秉持实用理态度,反对鬼神,故而有别于“兵阴阳”理论。 寒暑,指气温冷暖变化。时制,指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的自然现象。 ………… 21“将听吾计”六句:一般认为这几句话的主语是吴王,如陈皞曰:“孙武以书干阖闾曰:‘听用吾计策,必能胜敌,我当留之不去;不听吾计策,必当负败,我去之不留。’以此感动阖闾,庶必见用。故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寡人尽观之矣。 其时,阖闾行军用师,多自为将,故不言‘主’而言‘将’也。”张预曰:“将,辞也。 孙子谓:今将听吾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乃留此矣;将不听吾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乃去之他国矣。 以此辞激吴王而求用。”李零却认为主语不应是吴王:“这两句话的主语是谁,值得讨论。前人多以此二句为孙子求用于吴王之辞,谓吴王用其计则留,不用其计则去,主语是吴王。我们则认为主语应是说话人(即定计者)的对象,即执行‘计’的人。不然这两句话成了要挟之辞。”本书取此义。将,表假设的连词;或解释为吴阖闾;或解释为裨将。计,指前文所谓“五事七计”。用之,用兵。“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留,留用。去,离开。
媒体评论
1.《孙子兵法》不仅是“兵家圣典”,也是一部“智慧宝典”。它通过论述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很多处理各种关系、事务的法则。例如“庙算”致胜,就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即“大格局”“全局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引导人们寻求直接冲突之外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损失降到z低,获得z大收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提醒人们在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前要客观全面了解、评估自己与对方,已经成为指导人们行走社会的格言。因此《孙子兵法》常读常新,并且成为历代成功人士的之书。
2.《孙子兵法》是“三全本”中少有的注释具有“集注”性质的作品。本书注释除字词解释、语句串讲、典故说明外,主要特色是引证大量经过精心选择的古今资料从各个角度与层面展示不同时代、地域研究者对孙子思想的认识,列举古今战例验证孙子兵法的实用性、科学性,并以此为依据阐明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的精义。因此本书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读者读懂原著,还为读者进一步研习《孙子兵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