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5.68 6.3折 ¥ 25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纪华传编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1853
出版时间2015-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8815402
上书时间2024-12-04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袁了凡的家族因政治上的牵连,从他的曾祖父袁颢开始,三代都是以医术济世。袁颢《袁氏家训》中曾说:“于诸艺中,唯医近仁,习之可以资生而养家,可以惠施而济众。”袁了凡十四岁时父亲袁仁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对他说的这段话正是袁氏祖上以来的家风传统。袁了凡听从母亲之命放弃学业,改学医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孝顺之心,正如《论语》所说:“父在观 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他的母亲说这并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你父亲一直以来的心愿”,这更可以看出他的母亲的贤惠之情。这颇类似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其父亲去世后六十年所作的祭文中,盛赞他父亲的仁厚和孝德。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家境很贫困,母亲将其抚养教育成人。欧阳修对父亲的了解主要来自母亲的讲述。如他母亲曾讲到他的父亲对父母的孝敬,偶尔家里有好吃的,他的父亲总是流着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又如讲到他父亲做官时的仁厚,欧阳修的母亲说:“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但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从袁了凡、欧阳修的例子都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母亲在塑造子女人格、志向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士、农、工、商的分工,对读书人而言“学而优则仕”,即学业优秀者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出来做官。因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 想的影响,读书人积极进入仕途做官,其目的并不是要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富强,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儒家真正的理想和远大抱负。除了做官之外,在古代社会中,还流传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说法,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在仕途中有所作为,那么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做一个治病救人的良医。历史上的大儒及文学家如范仲淹、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人,均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志向。因为做一个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济世利人的神圣职责,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相通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忘记了为官、做医生的责任,只为个人的一己私利,那么做官就会走向贪腐的犯罪深渊,做医生就会疏于医道的钻研,医术难以达到精湛的水平,甚至做出索取红包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所以选择任何职业,动机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有“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但至少要尽到自己的本分,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样在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同时,不至于做出伤害国家、社会以及百姓的事情。
在古代社会中,对读书人而言,职业选择很有限,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认为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有前途的,把其他职业都看作是低人一等的。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比起古人要幸运得多,尤其是在职业选择方面,已经趋于多元化。不但多数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读书的出路也不仅仅限于做公务员或做医生,而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的行业都可以取得成功,从而受到世人的尊重。而且不同的行业只有职业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能够进一步效仿古代良相、良医的理想追求,不只是为了自己的衣食生活,而是以分享、感恩的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真正走向和谐健康发展,这也是社会真正进步的标志。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此书作于袁了凡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作者本意借此书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纪华传编著的这本《了凡四训读本》尽量用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加以解释,力求使普通文化程度者也能够读懂,真诚地希望使每一位有缘者开卷阅读都能开启人生的智慧,增加积极人生的力量,增强健康向上的信心。本读本共四篇,每篇前有“题解”,同时根据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