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下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及其影响因素978703057917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69.5
7.9折
¥
88
全新
库存225件
作者 苏敬勤,单国栋,张帅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79171
出版时间 2017-02
装帧 精装
开本 其他
定价 88元
货号 9340267
上书时间 2024-12-0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第1 章 绪论 1 1.1 聚焦转型经济下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 1 1.2 何为主导逻辑 5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策略 7 1.4 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的现实需求和理论意义 13 1.5 主要内容与创新 16 第2 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 20 2.1 两种战略管理理论思想 20 2.2 转型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理论研究 24 2.3 装备制造业行业概述及技术特征 28 2.4 认知视角下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33 2.5 情境的视角看本土管理 38 2.6 本章小结 43 第3 章 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的影响因素研究 45 3.1 研究设计 45 3.2 数据分析 51 3.3 关键要素 55 3.4 本章小结 61 第4 章 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类型识别 62 4.1 研究设计 62 4.2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类型划分 66 4.3 主导逻辑类型一 68 4.4 主导逻辑类型二 80 4.5 主导逻辑类型三 99 4.6 本章小结 119 第5 章 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形成机理研究 121 5.1 研究框架构建 121 5.2 技术归因主导逻辑的形成机理 122 5.3 标杆追赶主导逻辑的形成机理 126 5.4 差序差异主导逻辑的形成机理 129 5.5 延伸讨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及其形成机理 134 5.6 本章小结 142 第6 章 结论与展望 144 6.1 研究结论 144 6.2 理论贡献 146 6.3 管理意义 147 6.4 局限与展望 148 参考文献 150 内容摘要 章 绪论 1.1 聚焦转型经济下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 作为制造业的龙头产业,装备制造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其具有较强的经济带动性和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对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和市场两个层面都有着严重的劣势,尤其是技术方面,其现实状态是后发为主,企业发展一般采取技术追赶的路径。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其根本在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很好显著的成效,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仍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困扰和关键问题。与此同时,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极为复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新情境下本土管理实践富有特殊性,这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 1.1.1 战略地位重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管理现象云集 1)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1,2]。一国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程度及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发展水平。以优选装备制造的典型——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CoPS)[3]为例,其具有技术密集性、高附加值和产业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是国家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对于国家竞争力提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说,一国在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该国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样依靠其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能力[4]。 综合来讲,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可以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产业。②作为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其他各行各业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装备制造业能够间接性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③要实现集约型增长,决定性因素是技术得以进步,用优选的装备制造业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改造、升级的根本路径和核心手段,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阶段,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变得更有重要意义。④装备制造产品是一国各产业部门优选技术含量的象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性及高出口效益,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是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装备制造业是很具深度和影响力的产业部门,在我国靠前竞争力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⑤西方国家在对我国出口和运输高新技术装备机械、高精度机床等产品时,一直都是采取严厉止的策略,在此种现实背景下,能够通过自主创新拥有优选实力的装备制造业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2)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现象云集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因为其产品往往是国民经济和建设所必需的关键设备和优选生产技术装备,因此一般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该产业领域存在先天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与能力差距较大的问题,同时该产业也是目前中国企业发展历史很长、竞争很为激烈、矛盾很为突出的一个领域,又是目前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创新现象很为密集、战略意义很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我国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极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但从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角度来看,较西方仍具有很大差距。即便在靠前企业间进行比较,装备制造业的产品与技术同样良莠不齐。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和领域在技术上仍依赖发达国家,处于优选价值链的低端,故步自封于经济附加值较低的终端产品加工层面,产业靠前竞争力偏低[5];另一方面,在某些领域,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满足于墨守成规,而是通过自己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的努力,不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或商业奇迹,甚至已赶超西方靠前企业,如航天航空、高速铁路机车、工程机械等。例如,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机车)在消化吸收多家国外企业优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集成创新所研制的具有接近自主知识产权的9 600kW 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达到世界优选水平;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66 米泵车、72 米泵车、86 米泵车连续三次刷新长臂泵车世界纪录;我国自主推动的、我国有史以来建设规模很大的三峡工程成为世界上规模很大的水电站工程项目。 (2)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组织身份愈加多样化。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历史较为久远,以国有企业为主;而近年来一些民营、外资等非国有类型企业纷纷开始进入该产业,这使得产业竞争业态越来越复杂、动态,制度地位、资源能力、战略行为类型日趋多样化。一方面,老牌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历史中形成并固化下来很多文化传统、惯例,加之其特有的一些影响因素,使其战略行为表现出一定独特性特征;另一方面,新进入的民营、外资企业带进许多新的理念、知识和竞争策略,加之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一些特殊影响因素,其战略行为特征也必然会有不同于西方企业和传统管理理论的表现。 1.1.2 转型经济情境下的本土企业管理实践具有独特性 转型经济是指本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致力于向市场经济机制转变或加强时所处的特殊转型阶段[6]。中国因从1978 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典型的转型经济国家之一。转型经济中的企业通常会面临较多的条件,如环境不确定性高、产权系统发展不够完善,以及政府的多重干预和管制;这些企业常常要同能力比自己强的发达国家企业在优选化市场上竞争,同时又要向它们学习和追赶;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常常要同时在靠前市场和靠前市场上与不同实力水平的企业进行竞争。这些西方企业发展历程中所未曾经历的情境,使得本土企业管理实践具有其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转型经济为本土企业塑造了新情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中国企业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迅速成长。须知,中国企业是在一个极其复杂、动态、冲突和独特的外部环境下取得如此显著的追赶成就的。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靠前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使本土企业面临的发展情境更趋复杂和独特。这些变化包括:①经济优选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优选经济发展的主流态势,并有加快趋势;②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和靠前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本土企业的竞争氛围和态势日趋紧张,本土企业正面临少见激烈的靠前、靠前双重竞争压力,买方市场成为主流,市场竞争呈现为多维化和动态化的特征;③靠前经济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革命性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对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结构的改革和推进,经济学范式、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发生深刻转变。 转型期制度背景的复杂性、社会人文环境的“迷茫”、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匮乏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凸显,将毫无准备的本土企业推向了“新常态”的风口浪尖,本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少见严峻,本土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对传统智慧提出严峻挑战,具有本土情境性的管理实践和经济现象不断涌现。 2)本土企业具有不同于西方企业的战略行为特征 随着新兴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市场机会不断涌现,大量并不具有保证资源和能力优势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某一相对优势,通过灵活、多样的资源拼凑方式和外部力量迅速抓住市场机遇。这就使得原本不具有核心资源能力优势的企业仍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而其所创造的崭新的资源整合和能力构建模式无疑挑战了西方传统管理理论。 除了资源能力整合方式的差异性,新兴市场庞大的“金字塔底层”(bottom of the pyramid,BOP)客户群体也使得企业必然采取不同于西方的市场定位目标和方式[7],由此所催生的以“快速、低成本”为核心特征的“山寨化”(模仿式创新),更是因其兼具低成本和差异化优势而和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规律相悖。 即便在技术发展方式方面,一直“师夷长技”的本土后发追赶企业通过对外包与分包、模块化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对传统价值链进行重新解构和调整,以崭新的分工、合作、相互学习模式(网络化协作),不断创造出诸如仅通过单部件生产或简单组装也能够实现比较优势的奇迹。 以三一重工、振华港机、比亚迪等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为例,尽管它们在核心技术、品牌、服务、运营管理等(即核心能力)方面并不具有突出优势,却纷纷创造出惊人的市场业绩,在靠前靠前市场频频战胜那些具有核心资源和能力的竞争对手并赢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而即便是那些毫无独特资产与能力优势的本土中小企业,也同样可以在市场上立足并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形成威胁。 3)本土企业间战略行为同样存在巨大差异 对于同处新兴经济和转型经济背景下的本土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特征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如制度地位、资源能力和管理传统等),其在战略行为、创新绩效等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化甚至截然不同的特征。 基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保证转型期社会稳定的目的,中国各级政府在经济转型期的各个阶段,对不同类型(如所有制、行业、产业、技术、创新类属及战略重要性)的企业必然采取差别化的制度安排和要求。例如,国有企业可能更多地担负了社会稳定的使命,而非国有企业则可能更多地需要承担经济发展的责任,如此一来,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便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制度地位[8]。制度地位相同的企业,其战略行为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共性,而制度地位不同的企业,其战略行为则往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现实中,人们常常看到,国有企业由于其在所有制方面的特定属性、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所处行业的非竞争性特征,在产业领域选择、市场定位、资源配置、创新模式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非国有企业的战略行为特征。 此外,即便是资源能力、制度地位相似的企业,在转型经济情境下竞合共生的本土企业,由于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路径,在自身成长和经济转型的不同阶段形成了各自专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文化传统、惯例、管理模式等,其企业领导人、高层管理团队形成并持有不同的战略思维模式和管理智慧,仍然常常体现出差别化的战略行为特征。而由于认知模式所固有的惯性特性,这些战略思维方式与管理智慧将在很长时间内对企业行为轨迹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企业在战略行为方面的差异性是长期、根深蒂固的。 综上,以复杂产品系统为典型产出的装备制造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战略地位,而处在转型经济这一特殊的情境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内外部均呈现出独特的管理现象。因此,我们选择聚焦转型经济下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进行研究,期望研究成果能加深大家对该行业的认识,同时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1.2 何为逻辑 1.2.1 逻辑的概念内涵 1970 年,美国哲学家Kuhn 提出“范式”的概念来描述一种广义的模型、框架、思维方式等理解现实的体系[9]。借鉴这一思想,1986 年,Prahalad 和Bettis在研究多元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时提出“逻辑”这一概念[10],认为“逻辑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模式,是管理者对所在行业的看法(世界观)、对业务的概念界定及相关关键资源配置决策方式的集合”,其基本假设是“组织的战略决策依据组织决策者的认知取向(cognitive orientation)而制定”,因而“逻辑作为一种认知结构,通过管理者的决策影响组织的绩效”。该文章随即获得了美国《战略管理杂志》很好论文奖。Prahalad 和Bettis 认为,逻辑是组织管理者共享的集体智慧,如一组图像或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储存于管理者的认知系统中,而其形成是基于组织管理者以往的经验。 继Prahalad 和Bettis 提出逻辑的概念后,靠前外学者便将这一概念引入战略管理和组织理论的其他 精彩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除中国庞大的市场驱动之外,决定企业战略的主导逻辑起了重要作用。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是什么?影响主导逻辑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些学术界此前甚少探讨的问题正是本书所力争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三家具有典型性的企业(大连机车、三一重工和外高桥造船),通过严谨的案例分析,并综合运用扎根理论、认知地图等工具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的影响因素、逻辑类型和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期望本书能够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工具方法和行动指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