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978754860783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70.56
2.0折
¥
350
全新
仅1件
作者黄鸣奋著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07830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0元
货号8377910
上书时间2024-12-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黄鸣奋编著的《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共4册)》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学术专著,对数码艺术应用、开拓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搜集和梳理,对社会科学领域内潜在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作了前瞻性的探讨,为数码艺术的发展及其对学术研究提供的便利作可行性探讨。全面审视并剖解数码艺术广泛涉及的领域,从理论到应用的交叉点上,逐个开掘新学科产生的潜在性与可能性。
作者简介
黄鸣奋,1952年生,厦门大学教授。曾从事中国古典文论、海外中国文学批评、文艺心理学、文艺传播学等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新媒体艺术与数码文化研究。已经出版独立完成的专著22部,主编丛书4套,发表学术论文300篇,另有合著、教材等多种,总字数1000多万。其中,2000年以来在数码艺术领域出版个人专著11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人文、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专著三等奖2项,中央统战部颁发的全国统战理论研究很好成果论文三等奖2项,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福建省委统战部颁发的福建省统战理论研究很好成果论文一等奖。
目录
本书体例
绪论: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由来
第二章 原点研究
第三章 艺术范式
第四章 数码属性
第二篇 数码艺术潜学科群范畴
第二章 形态层范畴
第三章 人文层范畴
第四章 科技层范畴
第三篇 数码艺术潜学科群例析
第二章 数码艺术交叉学科
第三章 数码艺术关联学科
第四章 数码艺术分支学科
第四篇 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扩展
第二章 观念追溯
第三章 命题举隅
第四章 趋势研究
结语:数码艺术潜学科群建设
附录:数码艺术潜学科群范畴概览
译名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生物革命蕴藏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动力。并非只有大众媒体才是上述融合的体现,身体不应逸出我们的视野(它实际上是传播目前*古老的媒体之一)。以人为例。人体是文化与科技的荟萃之处。一方面,人的生育、保健、治疗甚至送终,从来都是科技的用武之地,医学、生理学、卫生学以及各种相关技术本来就是以人体为核心而形成并发展的。就此而言,人的普遍健康长寿就是*有价值的高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人体又是多种文化形式的立足之处。例如,人体化妆、佩饰和整容等映射了审美文化,人体称呼、禁忌、隐喻等反映了伦理文化,人体崇拜、献祭、羽化等体现了宗教文化。以科技而论,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生物学革命:**次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它揭示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编码信息如何转录给信使核糖核酸(mRNA)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第二次以基因组学为代表,它揭示了人类基因组所携带的信息;第三次以生命科学、物理学和工程学融合为代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利用病毒制造新型锂离子电池、利用基因组技术解密海洋微生物生态等。以文化而论,生物革命所带来的基因资源保护、个人基因信息保密、转基因食品的营销、转基因生物的地位等都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诸多社会因素。至于“文化基因”、“企业DNA”之类提法的存在,说明生物革命早就波及科技以外的领域。与信息革命相比,生物革命对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直接影响未必那么显著,主要是因为生物科技普及难度比信息科技大得多,所受到的伦理制约也比较明显,生物艺术至今仍只是局限于个别实验室,社会认可度还不高。尽管如此,生物革命给相关研究者带来了生物隆之类新观念,启迪了进化算法之类新发明,开拓了人类对自身特性的新理解。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学是人学、艺术本身以人的类特性为基石的话,那么,对人的类特性的新认识的影响肯定是深远的。鉴于上述情况,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建设必须考虑到生物革命的影响。
信息革命和生物革命并非孤立进行,人们正试图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综合考虑其影响,兴利除弊。可持续发展并非单纯科技问题,亦非单纯文化问题。只有将科技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恰当地应对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破坏、环境污染等危机。例如,没有科技治不了污染,不在文化下功夫会造成再**的科技也治不了的污染,甚至科技本身有成为污染源的危险,越**破坏就越大。在数码艺术潜学科群中,可持续发展不仅在生态的本意上被理解,而且作为学科本身的生长条件被强调。很显然,如果潜学科仅仅是某个高明之士的灵感流云,没有众多学者的长期关爱和培育,那么,是无法长成参天巨树的,更谈不上“聚木成林”。(二)佳境:文化与科技交融不论文化与科技的对立或融合,都是历史现象。与科技相对而言的文化并不是指涵盖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广义文化,而是指秉承以人为本(而非以工具为本)观念的狭义文化。在历目前,人发明了工具,工具造就了人。人本身是以制造工具的能力来定义的(这种能力使之区别于地球上的芸芸众生),工具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但也给某些人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庄子》一书中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这段据说是抱瓮灌圃老人闻之其师的名言,已经表达了古代对工具有碍人性的疑虑。
……
主编推荐
黄鸣奋编著的《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共4册)》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学术专著,对数码艺术应用、开拓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搜集和梳理,对社会科学领域内潜在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作了前瞻性的探讨,为数码艺术的发展及其对学术研究提供的便利作可行性探讨。全面审视并剖解数码艺术广泛涉及的领域,从理论到应用的交叉点上,逐个开掘新学科产生的潜在性与可能性。
精彩内容
*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基础研究”。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基础:(1)原点研究。数码艺术具有艺术工具的可编程性、艺术文本的非物质性、艺术语言的互联性、艺术意识的可计算性、艺术规制的数码中介性、艺术身体的共生性等特征,和原先占主导地位的“美的艺术”有明显区别。对此,可从原点考察(包括艺术原点、艺术学原点、数码原点、数码艺术原点、数码艺术学科原点、数码艺术潜学科群原点)加以说明。(2)艺术范式,包括艺术工具论、艺术材料论、艺术语言论、艺术意识论、艺术规制论、艺术身体论等;(3)数码属性,包括可编程性、非物质性、互联性、可计算性、数码中介性、共生性等。
第二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范畴研究”。以概念聚类为基础,提出整体上的分类框架,进而选择如下重点加以阐述:(1)形态层范畴,包括嵌入艺术、碎片艺术、微艺术、DV艺术、屏幕艺术、数码雕塑艺术等;(2)人文层范畴,包括数码智慧、数码阅读、新媒体动漫品牌、网/缘文化、冗余社会、生物化身等;(3)科技层范畴,包括情感计算、审美计算、媒体计算、人文计算、娱乐计算、生物计算等;
第三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构成研究”。以国内外已知相关成果为根据,参照我国现行学科门类分类体系,从学术渊源、学科命名、研究对象、研究取向、论著成果和社会价值等角度进行分析。本书将数码艺术潜学科群设想成围绕作为基础理论的数码艺术学(笔者已出版同名专著)形成的3个同心圆,对应于以下3类新兴交叉学科:(1)数码艺术交叉学科,由艺术学和其他门类在数码化背景下相互渗透形成,有数码艺术哲学、数码艺术史学、数码艺术法学、数码艺术教育学、数码艺术管理学、数码艺术医学等;(2)数码艺术关联学科,主要是指和数码艺术学地位相当、关系密切的具体学科,有数码美学、数码考古学、数码新闻学、数码产业学、数码诗学、数码修辞学等;(3)数码艺术分支学科,和数码艺术内部的样式划分相适应,有数码设计学、数码美术学、数码音乐学、数码表演学、数码影视学、数码生命学等。
第四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拓展研究”。(1)观念追踪,主要和我国古典艺术理论接轨,以术家编程观、道家文本观、儒家媒体观、墨家文化观、佛家现实观、杂家进化观等示例;(2)命题举隅,主要和当前数码艺术实践接轨,围绕数码编程、数码文本、数码媒体、数码文化、数码现实、数码进化等;(3)嬗变研究,主要和当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艺术理论接轨,涉及工具嬗变中的危机与际遇、产品嬗变中的偏锋与正锋、语言嬗变中的复古与创新、意识嬗变中的天机与*性、规制嬗变中的终结与新生、身体嬗变中的具身与离身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