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简史978756077143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山东大学简史978756077143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24.19 6.3折 198 全新

库存1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山东大学简史》编委会编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71434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98元

货号14485450

上书时间2024-11-30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编图强而生立为国育贤初心(1901~1928)

第一章山东大学堂

第一节山东大学堂创建

第二节《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

第三节办学宗旨与管理体制

第四节山东高等学堂与山东高等学校

第二章省立山东大学.....

第一节山东公立六所专门学校

第二节省立山东大学建立

第三节探索近代大学体制

第二编汇揽英才开文理合办先河(1928~1949)

第三章国立青岛大学

第一节国立青岛大学创办

第二节构建综合性大学框架

第二节学术生态与校园文化

第四节中共党组织活动..

第四章国立山东大学(上)

第一节组织系统与师资队伍第二节院系设置独具特色第三节教授治校,文理融通

第四节严格教学质量管理第五节

撙节开支,勤俭办学

第六节

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第七节

抗战时期内迁四川

第五章国立山东大学(下)

第一节艰难复校

第二节延聘师资,拓展学科第三节重视教学和体育第四节进步社团革命活动

第三编

鼎新革故

扬优势学科美誉(1949~1958)

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东大学第一节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校第二节华岗同志的办学理念第三节马列主义思想教育第四节院系调整后的学科设置第五节学习苏联实施教学改革

……

第十四章新山东大学组建,进入国家“985工程”

第一节三校合一

第二节整合办学资源

第三节推进“985工程”建设

第十五章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

第一节“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提升学科建设科研创新能力

第三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四节实施大学文化工程

第五节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

第六节改善办学支撑条件

第七节提高医疗卫生工作水平

第八节发挥党建思政工作保证作用

结语追求卓越建世界一流大学

第一节凝心聚力,璧画新的蓝图

第二节整合优势,推进一体发展

第三节只争朝夕,书写壮丽篇章

第四节强校兴国,开启新的征程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山东大学堂

鸦片战争之后,面临西力东侵之千年未有之变局,晚清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泥淖。身处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不患贫,不患弱,特患无人才”①。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要想造就人才,必先振兴教育,而欲振兴教育。

别无其他捷径,唯有广设大学。在这种背景之下,山东大学堂担负着“教育救国”的时代使命而诞生。在其早期发展阶段,受社会政治发展变迁的影响,山东大学堂不但经历了更名、分流和撤并的重大变革,还在不同时期汇纳传统学塾教育和新式大学,呈现出“一体多源”的发展特点。

第一节山东大学堂创建

自1840年被西方坚船利炮强行叩开国门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逐步加剧,爱国救亡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课题。改革封建传统教育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培养有益于社会各业发展的新式人才,不仅是近代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担负起为国育才的历史责任所在。

时至《辛丑条约》签订,中国社会愈加危机四伏,内外矛盾交织,民族前行道路艰难,变法图强成为当时唯一的出路。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尚在“西狩”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宣布举国推行变法,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各就地方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更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教育变革在内的清末新政改革就此拉开了帷幕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发“兴学诏”,谕饬各地兴办学务,将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三类学堂,培养新式实用人才,内云:“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学术.....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②地方督抚大员纷纷响应,积极遵旨办理,进行教育改制。

当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生于河南项城,时人称其为“袁项城”。在清末政坛中,袁世凯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务实干练的能臣。早在1901年春,他就萌发了筹办一所新式大学堂的想法,向朝廷上书《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认为“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古今立国,得人则昌。作养人材,实为图治根本。查五洲各国,其富强最著者,学校必广,人材必多。中国情见势细,亟思变计,兴学储才,洵刻不容级矣”,并具体提出了“慎号令、教官吏、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重游历、定使例、辨名实、裕度支、修武备”等十条教育改革建议。③袁世凯正欲稳步推进,不料其生母刘氏因病去世。清政府令袁世凯移孝作忠,赏假百日,在巡抚衙门内尽孝。在接到朝廷施行新政的“兴学诏”,尤其看到各地同僚在教育改革上争先恐后,袁世凯不甘落伍,遂组织人手,并结合山东地方情形,起草教育改革方案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1901年11月4日),袁世凯向朝廷上呈《奏办山东大学堂折》,奏请在山东兴建一所新式学校,名“山东大学堂”,并阐述设校目的:“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袁世凯倡议新式学校的设立要以“实学”和“实科”为改革进向。所谓“实学”“实科”,非滥储于北宋的“实体达用之学”,而是指西方近代科学,亦即当时西人所定义的“周知天下之事,而……



精彩内容
山东大学简史是客观记录山东大学近120年发展历史的重要研究性著作。是山东大学办学实践的客观总结,对于梳理学校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和规律,弘扬山大精神,实现山东大学“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具有特殊的意义。山东大学简史是客观记录山东大学近120年发展历史的重要研究性著作。是山东大学办学实践的客观总结,对于梳理学校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和规律,弘扬山大精神,实现山东大学“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具有特殊的意义。山东大学简史是客观记录山东大学近120年发展历史的重要研究性著作。是山东大学办学实践的客观总结,对于梳理学校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和规律,弘扬山大精神,实现山东大学“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