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小暖978720112523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间小暖978720112523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6.73 3.4折 4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曾祺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5237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9141602

上书时间2024-11-30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有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很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很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辑一 岁月如诗 01??生机?/?002 02??博雅?/?005 03??“无事此”?/?007 04??学话常谈?/?010 05??花瓶?/?014 06??谈读杂书?/?017 07??旧病杂忆?/?019 08??却老?/?026 09??晚年?/?030 辑二 此间生灵 01??云南茶花?/?034 02??紫薇?/?036 03??蜡梅花?/?040 04??夏天的昆虫?/?042 05??昆虫备忘录?/?045 06??北京的秋花?/?050 07??木虫鱼鸟兽?/?055 08??录音压鸟?/?070 09??木春秋?/?073 10??槐花?/?080 辑三 邂逅 01??受戒?/?084 02??晚饭花?/?105 03??瑞云——聊斋新义?/?108 04??双灯——聊斋新义?/?115 05??侯银匠?/?118 06??锁梦?/?123 07??百蝶图?/?125 08??黄英——聊斋新义?/?131 辑四 大淖记事 01??鸡鸭名家?/?136 02??异秉?/?154 03??黄油烙饼?/?167 04??大淖记事?/?176 05??钓鱼的医生?/?197 06??戴车匠?/?203 07??护秋?/?208 08??仁慧?/?211 

内容摘要
    芋头

     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墙壁多半没有粉刷过。住客是开机帆船的水手,跑澳门做鱿鱼、蚝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身份的角色。这里吃住都是很便宜的。住,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哪里都能躺一夜。每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我倒爱吃,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想去谋一个职业,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渺茫。带来的钱,买了船票,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到皇后道、德辅道去瞎逛,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堆着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作“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回去,就掀开路旁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又把石头放下了。

     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秦老九到田头去干活,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咦!”

     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四人帮”横行时期,沿东湖岸边拦了铁丝网。附近的老居民把铁丝网叫作铁蒺藜。铁丝网就缠在湖边的柳树干上,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有成群的野鸭凫游,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但是优选不要停留太久,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方向比了比,马上走过来一个解放军,很严肃地说:“不许拍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要向看两眼,心里想:那里头现在在干什么呢?

     “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湖里有了游船,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载一九八五年第八期《丑小鸭》

     P2-4

主编推荐
 1. 文坛大师汪曾祺代表作品合集!收录汪老本人书画作品,四色印刷,呈现,更具收藏价值! 2. 典雅裸脊线装,开合自如,让阅读更自在! 3. 用淡雅朴质的文字书写平凡人生的爱与真情,在那些纯美的故事里,他让人愿意相信人的善良与单纯,相信世界的美好与可爱,细腻感知生活的每一处温暖,用温情人心的荒芜与寒凉。 4. 在他的笔下,世间小儿女的生活情态如一幅真实的画面铺展在眼前,那里面有我们的困惑,也有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答案。 5. 人一一木皆得光阴温爱,一笔一书不负岁月深情。 6. 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的故事,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灵魂。 

精彩内容
 辑一 岁月如诗 01?生机 芋头 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墙壁多半没有粉刷过。住客是开机帆船的水手,跑澳门做鱿鱼、蚝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身份的角色。这里吃住都是很便宜的。住,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哪里都能躺一夜。每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我倒爱吃,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想去谋一个职业,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渺茫。带来的钱,买了船票,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到皇后道、德辅道去瞎逛,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堆着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作“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回去,掀开路旁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说了一声:“。”又把石头放下了。 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秦老九到田头去干活,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咦!” 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横行时期,沿东湖岸边拦了铁丝网。的老居民把铁丝网叫作铁蒺藜。铁丝网缠在湖边的柳树干上,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有成群的野鸭凫游,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但是好不要停留太久,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方向比了比,马上走过来一个,很严肃地说:“不许拍照!”行人从堤上过不禁要向看两眼,心里想:那里头现在在干什么呢? “”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湖里有了游船,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载一九八五年第八期《丑小鸭》 02?博雅 德,说吴征镒到北京了,希望我去他家聚一聚。我和吴征镒——按辈分我应当称他吴先生,但我们从前都称他为“吴老爷”,已经四十年不见了。他是研究植物的,现在是植物研究所的名誉所长。我们认识,却是因为唱曲子。在陶光(重华)的倡导下,云南大学组织了一个曲会。参加的是联大、云大的师生。有时还办“同期”,也有两校以外的曲友来一起唱。吴老爷是常到的。他唱老生,嗓子好,中气足,能把《弹词》的“九转货郎儿”一气唱到底,苍劲饱满,富于感情。除了唱曲子,他还写诗,新诗旧诗都写。我们见面,谈了很多往事。我问他还写不写诗了,他说早不写了,没有时间。曲子是一直还唱的。我说我早想写一篇关于他的报告文学,他连说“不敢!”已经有好几篇关于他的报告文学了,他都不太满意。这也难怪,采访他的人大都侧重在他研究植物学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大了解我们这位吴老爷的诗人气质。我说他的学术著作是“植物诗”,他没有反对。他说起陶光送给他的一副对联: 为有才华翻蕴藉 每于朴素见风流 这副对子很能道出吴征镒的品格。 当时和我们一起排曲子的,不只是中文系、历史系的师生,也有理工学院的。数学系教授许宝是一个。许家是昆曲世家,许先生唱得很讲究。我的《刺虎》是他教的。生物系教授崔芝兰(女,一辈子研究蝌蚪的尾巴)几乎是每“期”必到,而且多半是唱《西楼记》。 西南联大的理工学院的教授兼能文事——对文艺有兴趣,而且修养极高的,不乏其人。华罗庚先生善写散曲体的诗,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次我在一家裱画店里看到一幅不大的银红蜡笺的单条,写的是秀雅流丽的文征明体的小楷。我当时被吸引住了,走进去看了半天,一边感叹:现在能写这种文征明体的小字的人,不多了。看了看落款,却是:赵九章!赵九章是地球物理专家,后来是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所长。真没想到,他还如此精于书法! 联大的学生也是如此。理工学院的学生大都看文学书。闻一多先生讲《古代神话》、罗膺中先生讲《杜诗》,大教室里里外外站了很多人听。他们很多是工学院的学生,他们从工学院所在的拓东路,穿过一座昆明城,跑到“昆中北院”来,为了听两节课! 有人问我:西南联大的学风有些什么特点,这不好回答,但有一点可以提一提:博、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的学制,在中学把学生分为文科、理科。这办法不好。 听说清华大学现在开了文学课,好! 载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北京晚报》 03?“无事此”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 无事此 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的一句是: 一日似两日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已经有一点隐逸之气了。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作“习静”。唐人诗云:“山中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的办法是闹中取静。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想。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犹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之中。曾见齐白石一幅小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说这是他家的野藤,花时游蜂无数。他有个孙子曾被蜂螫,现在这个孙子也能画这种藤花了,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这段题记是用金冬心体写的,字画皆极娟好。“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好的创作心理状态。是下笔的时候,也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有点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六日 载一九八九年十月十八日《消费时报》 04?学话常谈 惊人与平淡 杜甫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宋人论诗,常说“造语平淡”。究竟是惊人好,还是平淡好? 平淡好。 但是平淡不易。 平淡不是从头平淡,平淡到底。这样的语言不是平淡,而是“寡”。山西人说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没有意思,说:“看那寡的!” 宋人所说的平淡可以说是“次的平淡”。 苏东坡尝有书与其侄云: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葛立方《韵语阳秋》云: 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平淡是苦思冥想的结果。欧阳修《六一诗话》说: (梅)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 《韵语阳秋》引梅圣俞和晏相诗云: 因今适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 言到平淡处甚难也。 运用语言,要有取舍,不能拿起笔来写。姜白石云: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说。有些话不像别人那样说。于把难说的话容易地说出,举重若轻,不觉吃力,这更夫。苏东坡作《病鹤》诗,有句“三尺长胫□瘦躯”,抄本缺第五字,几位诗人都来补这字,后来找来旧本,这个字是“搁”,大家都佩服。杜甫有一句诗“身轻一鸟□”,刻本末一字模糊不清,几位诗人猜这是个什么字。有说是“飞”,有说是“落”……后来见到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大家也都佩服。苏东坡的“搁”字写病鹤,确是很能状其神态,有点“做”,终觉吃力,不似杜诗“过”字之轻松自然,若不经意,而下字极准。 平淡而有味,材料夫都要到家。四川菜里的“开水白菜”,汤清可以注砚,但是并不真是开水煮的白菜,用的是鸡汤。 方言 作家要对语言有特殊的兴趣,对各地方言都有兴趣,能感觉、欣赏方言之美,方言的妙处。 上海话不是有表现力的方言,但是有些上海话是不能代替的。比如“辣辣两记耳光!”这只有用上海方音读出来才有劲。曾在报纸上读一纸短文,谈泡饭,说有两个远洋轮上的水手,想念上海,想念上海的泡饭,说回上海首先要“杀杀搏搏吃两碗泡饭!”“杀杀搏搏”说得真是过瘾。 有一个关于苏州人的笑话,说两位苏州人吵了架,几动武,一位说:“阿要把倷两记耳光搭搭?”用小菜佐酒,叫作“搭搭”。打人还要征求对方的同意,这句话真正是“吴侬软语”,很能表现苏州人的特点。当然,这是个夸张的笑话,苏州人虽“软”,不会软到这个样子。 有苏州人、杭州人、绍兴人和一位扬州人到一个庙里,看到“四大金刚”,各说了一句有本乡特点的话,扬州人念了四句诗: 四大金刚不出奇, 里头是外头是泥。 你不要夸你个子大, 你敢跟我洗澡去! 这首诗很有扬州的生活特点。扬州人早上水(上茶馆吃茶),晚上“皮”(下澡堂洗澡)。四大金刚当然不敢洗澡去,那会泡烂了。这里的“去”须用扬州方音,读如kì。 写有地方特点的小说、散文,应适当地用一点本地方言。《黄油烙饼》里有这样几句:“这车的样子真可笑,车轱辘是两个木头饼子,还不怎么圆,骨碌碌,骨碌碌,往前滚。”这里的“骨碌碌”要用张家口坝上的音读,“骨”字读入声。如用北京音读,即少韵味。 幽默 《梦溪笔谈》载: 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过去以为生疟疾是疟鬼作祟,故云:“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说得幽默。这句话如译为口语,味道差一些了,只能用笔记体的比较通俗的文言写。有人说中国无幽默,噫,是何言欤!宋人笔记,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有不少是写得很幽默的。 幽默要轻轻淡淡,使人忍俊不禁,不能存心使人发笑,如北京人所说“胳肢人”。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七日 05?花瓶 这张汉是对门万顺酱园连家的一个亲戚兼食客,全名是张汉轩,大家却叫他张汉。大概是觉得已经沦为食客,不必“轩”了。此人有七十岁了,长得活脱像一个伏尔泰,一张尖脸,一个尖尖的鼻子。他年轻时在外地做过幕,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什么都知道,是个百事通。比如说抽烟,他告诉你烟有五种:水、旱、鼻、雅、潮。“雅”是鸦片。“潮”是潮烟,这地方谁也没见过。说喝酒,他能说出山东黄、状元红、莲花白……说喝茶,他告诉你狮峰龙井、苏州的碧螺春,云南的“烤茶”是在怎样一个罐里烤的,福建的工夫茶的茶杯比酒盅还小,是吃了一只炖肘子,也只能喝三杯,这茶太酽了。他熟读《子不语》《夜雨秋灯录》,能讲许多鬼狐故事。他还知道云南怎样放蛊,湘西怎样赶尸。他还亲眼见到过旱魃、僵尸、狐狸精,有时间,有地点,有鼻子有眼。三教九流,医卜星相,他全知道。他读过《麻衣神相》《柳庄神相》,会算“奇门遁甲”“六壬课”“灵棋经”。要到快九点钟时才出现(白天不知道他干什么),他一来,大家精神为之一振,这一晚上全听他一个人话。 ——旧作《异秉》 张汉在保全堂药店讲过许多故事。有些故淡淡,意思不大(尽管他说得神乎其神)。有些过于不经,使人难信。有一些却能使人留下强烈印象,日后还会时常想起。 是他讲过的一个故事。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不但是人,是猫狗,也都有它的命。是一件器物,什么时候毁坏,在它造出来的那,已经注定了。 江西景德镇,有一个瓷器工人,造各种精美瓷器。他造的瓷器,都很名贵。他同时又是个会的人。每回造出一件得意的瓷器,他给这件瓷器。有一回,他造了一只花瓶。出窑之后,他都呆了:这是一件窑变,颜色极美,釉彩好像在不停地流动,光华夺目,变幻不定。这是他入窑之前没有想到的。他给这只花瓶也算了一个命。花瓶脱手之后,他一直设法追踪这只宝器的下落。 过了若干年,这件花瓶数易其主,落到一户人家。当然是大户人家,而且是爱好古玩的收藏家。小户人家是收不起这样价值连城的花瓶的。 这位瓷器工人,访到了这家,等到了日子,敲门求见。主人出来,知是远道来客,问道:“何事?”——“久闻府上收了一只窑变花瓶,我特意来看看。——我是造这个花瓶的工人。”主人见这人的行为有点离奇,但既是造花瓶的人,不便拒绝,便迎进客厅侍茶。 瓷器工人抬眼一看,花瓶摆在条案上,别来无恙。 主人好客,虽是富家,却不倨傲。他向瓷器工人讨教了一些有关烧窑挂釉的学问,并拿出几件宋元瓷器,请工人鉴赏。宾主二人,谈得很投机。 忽然听到啷一声,条案上的花瓶破了!主人大惊失色,跑过去捧起花瓶,跌着脚连声叫道:“可惜!可惜——好端端地,怎么会破了呢?” 瓷器工人不慌不忙,走了过去,接过花瓶,对主人说:“不必惋惜。”他从瓶里摸出一根方头铁钉,并让主人向花瓶胎里看一看。只见瓶腹内用蓝釉烧着一行字: 某年月日时鼠斗落钉毁此瓶 这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当然是编出来的,不过编得很有情致。这比许多荒唐恐怖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并且使人获得美感。 06?谈读杂书 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看。觉得没意思,丢开。我看杂书所用的时间比看文学作品和评论的要多得多。常看的是有关节令风物民俗的,如《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其次是方志、游记,如《岭表录异》《岭外代答》。讲木虫鱼的书我也爱看,如法布尔的《昆虫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陈淏子的《花镜》。讲正经学问的书,只要写得通达而不迂腐的也很好看,如《癸巳类稿》。《十驾斋养新录》差一点,其中一部分也挺好玩。我也爱读书论、画论。有些书无法归类,如《宋提刑洗冤录》,这是讲验尸的。有些书本身内容很庞杂,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之类的书,只好笼统地称之为笔记了。 读杂书少有以下几种好处:,这是很好的休息。泡一杯茶懒懒地靠在沙发里,看杂书一册,这比打扑克要舒服得多。,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我从法布尔的书里知道知了原来是个聋子,从吴其浚的书里知道古诗里的葵是湖南、四川人现在还吃的冬苋菜,实在高兴。第三,可以学习语言。杂书的文字都写得比较随便,比较自然,不是正襟危坐,刻意为文,但自有情致,而且口语。一个现代作家从古人学语言,与其苦读《昭明文选》、“唐宋八家”,不如多看杂书。这样较易融入自己的笔下。这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青年作家,不妨试试。第四,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尤其是书论和画论世臣《艺舟双楫》云:“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有字哉!”他讲的是写字,写小说、散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