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77.42 7.9折 ¥ 9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丹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16934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1547728
上书时间2024-11-29
李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国家语委“语言文字中青年学者出国研修项目”第一期学员,先后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切斯特大学访学进修。多年从事非洲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项目十余项,在《西亚非洲》《民族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1
第1章 现实与理论背景 5
1.1 非洲三国的标本意义 5
1.2 有关语言冲突的理论探索 13
1.3 全书文义梳理 27
第2章 语言冲突理论及分析框架 29
2.1 界定语言冲突 29
2.2 语言冲突构成成分 30
2.3 语言规划对语言冲突的制度化调节 38
2.4 语言冲突分析框架尝试性建构 40
第3章 南非—语言冲突与种族隔离式语言教育 42
3.1 南非语言概况 42
3.2 前种族隔离时期 44
3.3 种族隔离时期 48
3.4 后种族隔离时期 52
3.5 剖析南非语言冲突 68
3.6 南非语言冲突影响因子 71
3.7 本章结语 76
第4章 尼日利亚—语言冲突与民族分化式语言教育 78
4.1 尼日利亚语言概况 78
4.2 殖民地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80
4.3 独立后的语言教育政策 83
4.4 剖析尼日利亚语言冲突 96
4.5 语言冲突影响因子 102
4.6 本章结语 107
第5章 坦桑尼亚—语言冲突与基于国族建构的语言教育 108
5.1 斯瓦希里语的兴起 108
5.2 殖民地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111
5.3 独立后的语言教育政策 113
5.4 剖析坦桑尼亚语言冲突 125
5.5 语言冲突影响因子 129
5.6 本章结语 133
第6章 后殖民非洲国家语言冲突的共性与个性 135
6.1 非洲大陆语言冲突的共性所在 135
6.2 非洲法语国家的语言政策转向 149
6.3 本章结语 154
第7章 语言冲突疏导机制 156
7.1 语言态度概念及作用机制 158
7.2 非洲大陆特别语言态度成因 161
7.3 语言态度层面 166
7.4 语言规划层面 173
7.5 语言政策层面 180
7.6 本章结语 185
第8章 思考与启示 186
8.1 研究发现 186
8.2 余论 189
8.3 研究启示 193
参考文献 199
后记 219
从《圣经》中的巴别塔(Babel)神话和“示播列”(shibboleth)传说到中世纪法语凌驾于其他欧洲语言之上,从古希腊人把不会讲希腊语者视为“野蛮人”到近代美国的“唯英语”(English-only)运动,人类历史不乏语言群体互相接触继而敌视和斗争的场景。从语言本体层面考虑,世界上现存七千种左右的语言并无优劣之分,语言与语言之间不应存在等级关系。不同类型的语言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一种语言都能够充分满足使用者的交际意图。
西方国家炮制出的国际语言等级结构透视出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情结和意识形态。西欧各语言之所以能在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地区获得优势甚至强势地位,完全是1492年?开始的多股殖民浪潮所带来的西欧国家全球扩张的直接结果。这些语言拥有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毫无例外,每种语言成功的背后都有军事力量的支持。进入后殖民时期,曾经的殖民国家又通过垄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继续操控前殖民地国家。赤裸裸的经济掠夺和资本输出已不适用于当今世界局势,西方国家转而采用更为含蓄的文化输出,其中尤以语言输出最为常见。在中西方文化交融和交锋的当今世界,西方国家不断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的力度,以维护西方主导的国际文化格局。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积极推动本国语言的对外教学与传播,在国外建立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基地,为开设本国语言课程的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提供语言教师培训或教材编写等帮助,以此确保本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享有话语主导地位。
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是西方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要注入地区之一。随着殖民者一同来到非洲大陆的是他们的语言,这些外来语?自此在非洲语言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在此之前,非洲地区的语言多样性格局已经形成。除博茨瓦纳、莱索托和斯威士兰等为数不多的语言同质(linguistically homogeneous)国家外,其他国家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马赛克化。语言与多重社会变量纵横交错,民族便是常见变量之一。民族构成成分复杂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常态,民族与语言的共生关系使得语言成为敏感的政治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民族构成繁杂,相互矛盾错综复杂,人为赋予一种民族语言以国语(national language)②或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地位的做法,常常被视作将一个民族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由此引发族际争端。语言特有标记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情感标记。语言与民族认同感相互关联、互相强化。因此,在讨论非洲民族问题时,必须将语言规划考虑在内,语言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身份认同规划。非洲各国在国家民族建构(nation-building)过程中,无一不需要处理语言与民族之间棘手且又无比微妙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多数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几乎在同一时期,语言政策与规划(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LPP)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将帮助新兴国家确立国语作为学科创立初始的核心目标。在早期西方语言规划学者眼中,语言同质性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一备受推崇的理想模式将非洲国家牢牢捆绑在西方语言政策参考框架内。深受西方思维定式制约,非洲国家普遍接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的一元化建国理念。在“语言作为问题”(language-as-a-problem)的导向下,语言多样性被视为导致国家分裂的潜在动因。外来语的所谓“中立性”特征被无限放大,甚至被标榜成缓和族际关系、彰显国家统一的完美选项。然而,非洲国家与西方国家拥有迥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和语言现状,西方意识形态注定在非洲行不通。独立半个世纪有余,非洲国家非但未能迎来希冀中的“民主之花”绽放和经济腾飞,反而愈加依赖西方;外来语非但未能融洽民族关系、培养国族情感,反而成为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因素……
本书在社会冲突理论基础上建构了语言冲突理论及分析框架,是对打破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之间壁垒的一次有益尝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语言教育状况及语言教育政策和语言冲突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后殖民国家中前殖民语言和本土语言的权力关系及各语言群体间的博弈态势,创造性地提出语言政治化、精神殖民化、教育精英化、语言选择靠前化等趋势是现阶段后殖民非洲国家语言冲突背后的推动力量,探讨了对象国的语言教育实践对我国方言、民族语言传承和语言资源保护的启示效应。缓解非洲国家语言群体间冲突态势的关键在于赋权弱势语言群体、降低语言歧视几率、平衡语言群体关系。扭转对本土语言的消极态度至关重要,官方立法扶持、语言本体发展、语言教育规范、语言声望提升等环节缺一不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维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生态平衡,一方面达到保护民族语言的目的,另一方面又不影响少数民族与外界的沟通,从而可以实现语言和文化的良性循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