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科技传播指南978750469671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公众科技传播指南978750469671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9.55 6.3折 7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意]马西米亚诺·布奇,[爱尔兰]布莱恩·特伦奇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96717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1751421

上书时间2024-11-29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 西 米 亚 诺· 布 奇(Massimiano Bucchi),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教授,曾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多家学术研究机构担任客座教授。多部著作以英文、意大利文、中文、韩文和葡萄牙文出版,其中包括《科学与媒体》(Science and the Media)、《社会中的科学》(Science in Society)、《超越技术官僚主义:科学、政治和公民》(Beyond Technocracy: Science, Politicsand Citizens)、《?牛?顿?的?鸡:?厨?房中?的?科?学?》(Il Pollo di Newton. La Scienza in Cucina)。论文发表于《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和《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Science)等期刊。??布莱恩·特伦奇(Brian Trench),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培训师和评估者,曾在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传播学院担任高级讲师和院长,在 20 个国家就科学传播及科学与社会领域的主题发表演讲或讲授课程,并在这些领域发表了大量著作。曾任职于爱尔兰科学技术与创新委员会(1997—2003?年)、欧洲科学开放论坛咨询委员会(2012年)和国际公众科技传播网络科学委员会(2000 年至今)。与布奇合作编著了《社会学中的关键概念:科学传播》(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 Science Communication)一书。李红林,清华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科普创作、公民科学素质、社区科普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报纸发表论文 40 多篇,出版专著《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米勒体系为线索》和《科学传播普及问题研究》(合著),译著《科学写作指南》(合译)等,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协重大课题等研究项目 20 多项。??刘立,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原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出版专著《科技传播学导论》《科技政策学研究》,译著《科学与政治的一生:莱纳斯·鲍林传》《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在《科学文化评论》《自然辩证法通讯》及《科学与公共政策》(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科学》(Scienc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科学传播研究:主题与挑战

 科普图书:从公众教育到科普畅销书

 科学新闻:数字时代的展望

 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中心:演化路径与当代趋势

 科学传播中的公共关系:信任的构建与维持

 科学家作为公共专家:期望与责任

 大众文化中的科学家:明星科学家的塑造

 电影中的科学技术:主题及呈现

 环境科技传播:主张与批判

 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现状与趋势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国际比较研究

 风险、科学与公众传播:对科学文化的反思

 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以美国气候变化论辩为例

 社会科学传播:一项特殊的挑战?

 健康传播研究:挑战与新发展

 科学传播的全球发展:各国的体系与实践

 科学传播效果评估:评价方法述评

 后记

主编推荐
近几年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来临,不仅为科技传播拓展了新渠道;也使科学家在大众文化中的形象同科学实践之间更具张力,还因公众对科技政策的更多参与而重绘了科学文化世界的版图——这些都为科技传播学增添了大量新议题,也是这本科技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公众科技传播指南》出版第2版时着重阐述的内容。新版简要梳理了科技传播中的十大关键词,以此对科技传播模式的变迁史和科技传播理论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高度概括;新增的压轴篇《科学传播的全球发展:各国的体系与实践》,由来自不同国家的7位公众科技传播领域的权威作者主笔;新版删掉了对互联网科学传播的专章论述,改为在每一章的议题中都充分考虑互联网传播的应用与深远意义;新版本还对大众文化中日益显耀的明星科学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角色变迁进行了精辟论述,折射大众文化如何影响科学知识的生产;关于食品生物技术、气候变化等科技政策议题,新版本也对公众参与政策议定的机制做了分析阐述。

精彩内容
《公众科技传播指南》中的“指南”,并不代表本书是一部讲述如何进行科技传播的操作性和实务性的手册;事实上,本书是科技传播学权威学者对科技传播领域及其重点研究主题绘制出的完整的、新的“地图”。本书按三个范畴和维度组织内容结构,分别是科技传播的主体、科技传播的渠道和平台、科技传播的议题。本书讨论的主体包括:科普作家、科学新闻工作者、科学家等。渠道包括:科普图书、科学新闻、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科教影视、互联网等。议题包括:科技传播理论和模型、科技传播的公众参与、科学(文化)素质调查、健康科技传播、环境科技传播、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风险传播、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传播、社会科学的传播、科技传播的评估等。《公众科技传播指南》对科技传播领域中的重要范畴进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促进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强调必须把科技传播放到“科学与社会”和“社会中的科学”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本书为科技传播的概念化和科技传播的策略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思路,推动科技传播学的实践和理论走向成熟;可以作为科技传播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科技传播学学科的重要参考资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