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尘埃与冰雪:当代诗歌观察笔记978756042790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6.13
4.5折
¥
36
全新
库存28件
作者张清华著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27904
出版时间201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7621440
上书时间2024-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摘要
这是1962年,身居青海荒原的诗人昌耀,在苦难中寻觅和体味新婚甜蜜的一首《良宵》。之所以从这里开始,来寻索60年当代诗歌的轨迹,是因为这样一个起始确乎更富象征的意义--对于当代诗人来说,“良宵”与“放逐”几乎是同时降临的,只是在昌耀身上体现得更集中和典型而已。不过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诗人来说,也许都是如此。50年代的蜜月般的时光,新中国的晨曦,究竟还是持续得太短,太过匆促,没有留下太多的经得起岁月洗刷的诗歌痕迹。诗歌史当然也可以开列出一长串的名字,艾青、臧克家、何其芳,这些从30年代开始成长的诗人;还有贺敬之和郭小川,他们代表新意识形态所进行的宏大抒情;新崛起的一代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歌手,石方禹、公刘、闻捷、流沙河、戈壁舟、梁上泉;还有许多从延安兴起的民歌运动中熏陶出来的诗人,李季、田间、阮章竞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建国初期新颂歌的和声。但毕竟,对于所有这个时代的诗人来说,如何在保持个体的创作自主性的同时,又完全适应时代政治与主流文化的要求,是一个难题,类似何其芳的《回答》中的那种犹疑和迷茫情绪的流露,确非矫情。成功的例证略显稀少,连艾青这样具有卓越艺术功力的诗人,都不得不写了大量粗浅和应时的作品,像《春姑娘》《藏枪记》之类。倒是他在出访欧洲和拉美之后所写的一些“国际题材”的作品,如《维也纳》《大西洋》《一个黑人姑娘的在歌唱》等,能够显示出他惯用的象征手段,大诗人的气象:“维也纳,你虽然美丽/却是痛苦的,/像一个患了风湿症的少妇/面目清秀而四肢瘫痪……”值得提到的当然还有臧克家的一首《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富有哲理,将具体的题材升华为道德和人格的箴言。50年代能够达到一定高度和纯度的诗歌,这差不多就是范本了。
然而在上述格局下,偶尔也有大胆而冒失的探险者,在其诗中表现出不合时宜的个性意志,以及陌生和抒情的调子,像蔡其矫的《川江号子》《雾中汗水》,郭小川的《望星空》、叙事诗《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等等,都呈现出与主导政治趣味不同的个性化色彩,与人性探索的执拗冲动,自然也多有诗人因此而获罪,被打成了右派,或沦为了阶级异类,等待他们的,当然也就是吕耀式的那种流放生活和艰难命运了。
值得稍加细说的一位是闻捷,之所以说到他,并不是因为他取得了格外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而是说他几乎创造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歌类型”,也创造了当代诗人悲剧人格的典型--代价当然是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但他也有堪称传奇的辉煌,那就是居然以逼人的才华与魅力,赢得了担任他的“专案组”成员之一的才女戴厚英的爱情,戴后来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由于取材新疆的边域风光,少数民族生活的题材,闻捷的作品似乎因为其特殊的政治优势而获得了一种美学优势。在书写哈萨克和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他们的劳动场景的时候,融入了在内地题材的诗歌中很难融入的情感内容、爱情心理活动,还有戏剧性情节的细腻刻画,《吐鲁番情歌》也因此一举成功。至于五六十年代的其他诗人,在“浪漫主义”诗歌实践方面则几乎无成功例证,除了无限的夸张和泛滥的拟喻,并没有来自美学方面的真正支撑。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