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978751007461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978751007461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0.46 4.5折 68 全新

库存17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春海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ISBN9787510074615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7753271

上书时间2024-11-27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高春海,男,汉族,河南南阳人,1981年生。历史学博士,广东肇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在《古代文明》《史学集刊》《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荀子研究的整体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荀子研究的整体回顾

一、古代中国的荀子研究

二、近代中国的荀子研究

三、当代中国大陆的荀子研究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一、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二、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第二章 从先秦儒家思想的流变看荀子的父子关系思想

第一节 孔孟诸儒对父子关系的优位安置

一、处理父子关系的原则:重亲情自愿

二、父子关系重于君臣关系

第二节 荀子对父子关系的次位安置

一、处理父子关系的原则:重外在强制

二、君臣关系重于父子关系

第三节 对荀子父子关系思想的再认识


第三章 从先秦儒家思想的转变看荀子的君臣关系思想

第一节 孔孟诸儒的君臣关系思想

一、理想主义的入仕观:择君而事

二、孔孟诸儒对君臣关系对等性的追求

第二节 荀子的君臣关系思想

一、现实主义的入仕观:无君不可事

二、术的引进和尊君卑臣色彩的凸显

第三节 再论荀子君臣关系思想转变的成因


第四章 从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看荀子的君民关系思想

第一节 孔孟的君民关系思想

一、君主应善待人民

二、民意是君主统治的正当性基础

第二节 荀子的君民关系思想

一、荀子对孔孟君民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论荀子思想中君本和民本的关系


第五章 荀子与墨子、庄子、韩非子的人际关系思想比较

第一节 荀子与墨子的人际关系思想比较

……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在荀子看来士人如果在官场上独断专行,嫉贤妒能,压制有功之人,打击犯错之人,骄傲自大,忽视旧怨,吝啬成性,不肯广施恩惠,为了个人权势妨碍他人,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这些所作所为一方面会招致太多人的反对,另一方面会使赞同的人变得稀少。

 对于《仲尼》篇荀子所讲的这些与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不合拍的内容,郭沫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认为这些论述可能不是出于荀子之手。郭沫若认为《仲尼》篇这些内容讲的是“妾妇之道,汉以后有不少的太平宰相正靠着这种方术的实践而博得了安富尊荣,死而配享文庙的,然而要说真是出于苟子的手笔,荀子似乎还没有堕落到这样的程度。”他提出了两点理由:第一,苟子在《臣道》篇中反对“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的国贼,并将“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的人称为“态臣”。郭沫若由此断定《臣道》篇与《仲尼》篇互相矛盾,因而其中一篇必定是伪造的。第二,郭沫若通过对《荀子》一书前26篇中礼字的统计,发现只有《仲尼》篇没有出现礼字。而礼又是荀子反复强调的核心概念。他就此得出结论:《仲尼》篇“那些言‘术’的卑鄙不堪的思想,不一定出于荀子。”①郭沫若的结论其实很难站的住脚。第一,苟子在《臣道》篇中反对的行为并不是他在《仲尼》篇中赞成的行为。在《仲尼》篇中荀子并没有主张为臣的一方应该通过花言巧语的手段取宠于君主,他也没有主张为臣的一方应该放弃道德原则一味迎合君主,更没有提出做臣下的应去豢养私党。他提出臣下要取宠于君主,但手段尚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荀子认为臣子要做到“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荀子·仲尼》)“不为奸”是荀子坚守的道德底线。荀子讲的这些为臣之道虽然不理想、不高尚,但不能说其“卑鄙不堪”。《臣道》篇与《仲尼》篇的思想内容并非不可调和。第二,郭沫若以《仲尼》篇没有礼字出现为由来证明该篇不是出于荀子之手更是显得牵强。我们不能因为荀子强调礼就以礼字的出现与否来判断《苟子》各篇的真伪。郭沫若的这种论证方法缺乏学理基础,无法得到学界的认可。郭沫若的论断既忽略了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忽视了《荀子》-书中有多个篇章都涉及到了有关术的内容。

 ……




精彩内容

本书在立足荀子研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 选取荀子的人际关系思想作为研究方向。书中以父子、君臣、君民这三种人际关系为研究线索, 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 围绕着两大问题展开: 一是荀子对先秦儒家的人际关系思想做了何种程度的改变和继承, 二是探求荀子与墨子、庄子、韩非子人际关系思想的异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