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86.55 6.3折 ¥ 138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祯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63508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38元
货号11681934
上书时间2024-11-26
两句老话
——“花雅之争”和“四大徽班进京”……周育德/1
徽班进京与早期京剧的成熟……周华斌/7
“徽班”演进之轨迹……朱万曙/17
金芝先生与程长庚研究……王安奎/35
进京徽班的扬、苏二府籍主要演员及擅演剧目……朱恒夫/41同光前后三庆班演出昆曲折子戏考述……赵山林/57京胡与京剧……翁思再/75
清廷对于戏剧活动的管控……丁汝芹/81
与民同乐及骋才御下
——康熙帝的戏曲理念及影响……刘水云/97
从清代宫廷对京剧剧本的改编看雅俗文化的合流……董炜/115
清内府抄本《狮吼记》及与早期京剧相关演出叙录……丁淑梅 李映晓/137
施公案系列京剧武戏及整理出版……薛晓金/153
民国前期京剧论著专书的新特点和提要评介……谷曙光/165
富连成社和伶工学社的京剧教育比较……周飞/191
当代京剧院团建设三题议……单跃进/207
京剧表演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冉常建/213
新时期文艺政策与北京京剧艺术的发展……李志远/221
不仅仅是歌舞演故事
——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风骨和品格……赵娟王正/233
梅兰芳关于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探索……庞婧绮/245
从《大公报》视角解析与考证梅兰芳访苏……杨秀玲/265
我武惟扬
——从张(世麟)派武生传承试论当代武生的发展……马载道/277
试论京剧表演传承的具身特性及内涵……付桂生/289
浅谈戏曲类专题片拍摄制作之点滴……梅玮/301
浮生漫忆
——姚宝琏口述人生散记(节选)……姚宝琏 述 毛兰 记/309
《梅兰芳学刊》征稿启事/358
在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的时候,我想提两句老话,就是“花雅之争”和“四大徽班进京”。我觉得这两个词组含义丰富,一些习惯的说法不那么准确,所以还需要说上一说。
先说“花雅之争”。
“花雅之争”这个词语出现得较晚。周贻白老前辈1957年作《中国戏剧史讲座》时,还没有提“花雅之争”。到1979年,周贻白先生在撰写《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时,单列了一章《花雅两部的分野》。周先生说:“一直到明代中叶,戏剧这项艺术,基本上仍掌握在封建统治阶级手中。人民大众要看戏,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来看一些宣扬礼教、歌颂奴隶道德,或以宿命论的观点来使广大人民安于其封建统治的戏。但到清代中叶,一些地方剧种兴起之后,其与前朝各代不同的地方,便是这些地方剧种除了夺回这一艺术阵地,使其能为广大群众服务外,并且随时巩固了这一阵地,使自己完全能够主动地循着自己的道路发展。当时的宫廷演剧,固然影响到民间演剧而从扬州盐商的逢迎意志方面表现出来,但中国戏剧的革命,却也是从扬州发展带北京,其关键仍是弘历南巡、盐商逢迎意志所造成的局面。”’周先生说道,“地方剧种要‘夺回’艺术阵地,并‘巩固’这一阵地”。这有了一点政治色彩,有了一点“争”的意思。
周贻白先生谨慎地使用了“分野”一词。查词典,“分野”的意思是“划分的范围”,也就是昆曲和地方戏“各占一块”,各有各的阵地,各有各的观众。细看周先生的具体论说,和当年的讲座一样,只是定性在地方剧种和昆曲“在争取观众方面的竞争”。
“花雅”之说,起于扬州。李斗《扬州画舫录》说:
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乾隆皇帝喜欢南巡。每一次下江南,都要经过扬州。为了迎接乾隆皇帝,扬州的地方官和盐商组织盛大的戏曲演出。参加演出的有昆班,也有来自各地的土戏(地方戏班)。为了管理、培训和支配的方便,盐商们把准备随时调用的戏班分成了两类,一类叫“雅部”,就是昆曲,代表着“雅韵正音”;一类叫“花部”,就是各种地方“土戏”,展示的是花杂纷纭的景象。盐商们为迎驾而组织戏班,做得最认真、最肯出血本的要数江广达。他家有雅部的昆腔班德音班,同时还组织了一个花部春台班。德音班和春台班都是江广达的家班,分为雅部和花部,并不包含“争”的意思。
戏分花部、雅部之说,也传到了北京。始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完稿于乾隆五十年(1785)的吴长元《燕兰小谱》,使用了“雅部”“花部”之词:
今以弋腔、梆子等日花部,昆腔日雅部,使彼此擅长,各不相掩。
说明那时北京的戏班,在戏迷界的口中也有了“花部、雅部”之分了。
至于花部和雅部戏班的关系,那是比较复杂的。
首先表现为竞争。各个声腔剧种的戏班一旦进入文化市场,都需要找饭辙、保饭碗,为生存计都必须奋力竞争,直接表现为对观众的争夺。
1790年开始,以三庆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后进京,众多名角同城竞技,花雅争胜,形成了深厚丰富的戏曲人文环境,孕育并催生了被后世誉为“国剧”“国粹”的京剧艺术。为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2020年10月24日一25日,由梅兰芳纪念馆、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徽班进京与新世纪京剧发展学术研讨会”。《梅兰芳学刊》(第六辑)是对此次研讨会论文的辑录,共收录论文24篇,约32万字,图片约30幅。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位专家学者,围绕“徽班进京与京剧艺术的形成”“清代宫廷演剧与京剧艺术”“新时期文艺政策与北京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发展与首都文化中心构建”“当代京剧传承与发展的历史经验、问题及其对策”“21世纪京剧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海内外京剧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梅兰芳表演艺术本体研究”“梅兰芳与京剧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这些研究和论文体现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拓展了京剧研究的范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