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978752271902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978752271902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99.1 6.3折 158 全新

库存4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光华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19023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13364944

上书时间2024-11-26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方光华,历史学博士,曾任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出版有《刘师培评传》《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等专著,参与《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张载思想研究》《侯外庐学术思想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百年文化思潮》等著作的撰写,以及《中国历史(六卷本)》《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史经典精读》等教材的编著。



目录

一  先秦儒道关系概观

  先秦儒道的对立和互补

  老子思想的文化意义

  孟子人性论及其对早期儒学的发展

  论孔孟的仁义与天道

  道家思想与《易传》的形成

二  两汉经学学术刍议

  汉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尚书大传》与西汉《尚书》学

  汉代公羊学·

  从两汉礼学看汉代经学

  思想与皇权的协调——论孝观念从孔孟到《白虎通义》的转变

  先秦两汉时期的史学理论及其特点

三  佛学与儒学关系蠡测

  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的特点

  创立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师

  中宗年间京都佛事与鉴真的长安之行

  对神秀北宗禅法的重新认识

  论南宗禅的形成及其理论创新

  张载在批判佛学中建立的哲学体系论析

  张载与二程的四次学术交流

  论宋明新儒学的宗教色彩

  法相唯识学与船山哲学

四  近代学术文化管窥

  20世纪初年中国新史学思潮

  戊戌变法与中国近现代学术

  五四运动与中国近现代学术的中西兼容

  章太炎史学思想演变的三个阶段

  刘师培对《左传》的整理和研究

  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近代新史学的理论建设

  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守成派

  侯外庐与章太炎的先秦学术史研究

  “自由”观念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中西会通

五  文化自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侯外庐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侯外庐论中国历史的特殊道路

  侯外庐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三个向度

  文化自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内容摘要

先秦儒道的对立和互补

春秋初年,周王朝由上帝神和祖先神出发的天命观念受到普遍怀疑,变乱的现实生活使时人很难感受到上帝和祖先对他们的厚爱,《诗经》中出现了很多篇幅反映了他们对上帝和祖先功德的疑惑,不少人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自然及社会的灾变。医和就认为“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①。自然界的灾异无非是天地之间气的六种形态秩序混乱而已,而非上帝或祖先的意志所造成。伯阳父也用阴阳二气的相互关系论述地震的缘起,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②。对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祸福成败,当时人们也得出了“吉凶由人”的结论。神学天命观的动摇导致由此出发的政治伦理秩序原则的动摇。“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自诸侯出”,卿大夫也开始用天子八佾舞礼,甚至去祭祀只有天子或诸侯才能祭祀的名山大川。政治生活和伦理生活将导向何处?孔子和老子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

一两种不同含义的“德”

“德”,是西周宗法伦理最普遍的抽象概念,既指宗法制的各种规定,又指个人对这些规定的实践行为,并可内化为个体意识成为个体所具有的品格。孔子的“德”,完整地继承了这些含义。“据于德”即说个体的行为必须依据各种伦理道德规定。“为政以德”即谓统治者应以自身的品格教化百姓。孔子的“德”作为伦理规定,他所认可的内涵实质上与周礼没有差别。他认为当时最迫切的使命就是重振宗法制下的政治和伦理生活秩序,虽然他承认礼应有所损益,主张对礼的形式作一些适宜的修改。

为了更好地振兴旧德,孔子对“德”作了一些梳理。第一,他罗列德之本末,认为孝是众德之本。治国也应以孝悌为先,由孝悌而推及普遍的政治秩序。①第二,他提炼德之原则。他曾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认为此“一”即“忠恕”。“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不管曾子的概括是否符合孔子的原意,孔子重视把握行德的原则是确定的。孔子还感叹“中庸之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③。他反对在礼制实践中的“过”与“不及”④。统包“忠”“恕”的“中庸”,极可能是孔子提炼的行德原则。他对子路说:“由,知德者鲜也。”⑤即感慨当时很少有人能体认到行德的原则。第三,他表明了德的境界。他认为“仁”统包刚、敏、惠、信等各种品格,是德的融合和饱和,是人的伦理意识的自由状态,是德的根本境界,行德的根本目标。

老子则不认为宗法制下的旧德是应该坚持的德,更不认为人可以在旧德中实践伦理意识的自由。他提倡一种背弃仁义内涵的新德。他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⑥



精彩内容

本书于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初版,此次再版修订了前版内容存在的谬误,又增补了作者十年来的思考和研究。本书兼具横通与纵贯两个显著特点。注重研究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学派、思想家之间的思想交锋与对话,考察两者之间的吸收、互补与融合现象。同时,也非常注重探讨不同历史阶段思想学术发展、演变的辩证过程。最后阐述了文化自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以及对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展望。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多元化、立体式色彩斑斓的中国思想世界。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高等院校进一步完善中国古代思想史和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科体系建设。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