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城京奈良:日本古代都市的规划与营建978720817672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平城京奈良:日本古代都市的规划与营建978720817672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3.1 2.0折 65 全新

库存2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宫本长二郎,[日]穗积和夫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6720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11640141

上书时间2024-11-25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穗积和夫,1930年生,日本插图画家。东北工业大学工学系建筑专业毕业,经松田平田设计事务所成为自由执业插图画家。主要绘制男性服饰和汽车插图。 自出版系列图书《日本人是如何建造建筑物的》后,开辟了描绘历史性建筑和都市的新境地。 作品有《汽车的插图》《描绘日本的建筑和街区》(专著)、《男人的服饰》(译著)、《法隆寺》《奈良的大佛》《江户之街道(上、下)》(合著)等。

目录
从平城京到奈良市

 平城京的挖掘

 挖掘调查的进行

 交通便利的古代奈良盆地

 宫室设置于飞鸟

 日本座都城——藤原京

 决定迁都至平城

 广大的平城京平面规划

 日本的都城没有城墙

 平城京的住址一目了然

 从大路与小路的建设工程着手

 町的土地区划

 挖掘人工河,搭建桥梁

 拆卸建筑物移至新京

 开启平城京时代

 长期作战的大垣兴建工程

 住宅地的分配

 都城的住宅为掘立柱式建筑

 户主身份决定建筑形式

 宫城的改建

 如何搬运木材

 木材的加工法

 如何防止掘立柱的柱根腐朽

 遗留在地下的古代建筑技术

 竖立巨大的掘立柱

 烧制瓦片的制瓦工房

 平城宫——圣武天皇时代

 大极殿——宫城的代表建筑

 朝堂院——举行仪式或宴会的场所

 内里——日本风建筑物与舶来生活用品

 官署——重现官厅街的原貌

 一度迁都

 都城的各个角落都有住宅

 平城宫东院的华丽庭园

 探访贵族的宅邸建筑

 住宅建筑的构造

 致力于副业的庶民的生活与住宅

 周密严格的下水道管理

 家家户户有水井

 规模庞大的宫城台所

 还原浴室和厕所

 市集的热闹有趣古今皆然

 陆续兴建完成的寺院

 药师寺的移建

 伴随繁荣而生的都市问题

 平城宫的演变发展

 平城京时代的结束

 后记之一

 后记之二

内容摘要

长期作战的大垣兴建工程


大垣的兴建工程以朱雀门为起点,东西两边各自作业,因此,朱雀门东西两边的大垣方位有些微出入。

人们在当时还没来得及兴筑大垣的地方暂时架设掘立柱塀,再依据工程进度依序拆除掘立柱塀,改建筑地塀。东院南面的大垣等若干地点,发现有当时作为临时性围墙使用的掘立柱塀的遗迹。东院的扩张工程推测是在养老年间(717—723)进行的,可见迁都之后经过七八年,仍然有临时性围墙的存在。

不仅如此,这些作为临时性围墙使用的掘立柱塀,似乎是从旧都城运送过来的旧墙。藤原宫的大垣为掘立柱塀,但是根据对塀迹的挖掘调查,藤原宫大垣所有的柱子都被拔掉了。想必是拿去作为平城宫大垣的临时性围墙了。

藤原宫大垣的掘立柱塀也用在平城宫的其他地方,例如排水用的下水道(暗渠)上。人们首先挖空圆木的芯,做成加盖的空心长条木管,将两头都挖通,然后管管相接做成水道。此外还发现了使用木方并以相同方式做成的水道。

研究发现,无论圆木还是木方,都利用了旧有的掘立柱和栋木(屋顶最高处使用的木材),从木材上遗留的痕迹看,可以确定它们是取自藤原宫大垣的掘立柱塀的木料。除此之外,平城宫西边的马寮等官署之墙,用的也是藤原宫大垣的柱材。

筑地塀是自下而上把土夯实做成的土墙,建造它需要相当多的劳力。兹依步骤介绍此种筑墙方式。

工具方面,需要四根圆木(支柱)和两片木板(堰板),以及夯土用的木杵。首先将圆木两两并列,将其底部插入地下,以横木连接四根圆木的顶端。接着在圆木的内侧加上堰板作为框板,在框板内注入泥土,再在框板与圆木之间钉上楔子,这样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如果使用太湿的土,干了之后容易产生裂痕,所以要用比较干的土,并用木杵垂直夯打,使框板内的土可以平均压实。将10 厘米厚的土夯打至6 厘米左右(60%),填入一层土,再夯打,不断重复同样的步骤。待夯实的土的厚度与堰板同宽,则拔掉楔子,取下堰板,把堰板往上移动,再重复前述的作业。此种筑墙作业方式称为 “版筑”,一般而言,版筑层的一层厚度在数厘米到10 厘米之间。

平城宫大垣的筑地塀,在版筑的土墙上方搭盖屋顶,覆上瓦片,才算完成。大垣屋顶的工程并不是等版筑全部结束之后才进行,而是一有完成的版筑,就立刻在上面加盖屋顶。虽说是夯实的土,但土墙毕竟不堪风雨吹打,所以版筑与架设屋顶的工程同时进行比较经济。

筑地塀的建造作业相当费功夫,进行得不是很顺利。迁都一年六个月后的文献中出现了 “大垣尚未完成”的叙述,由此看来,想必是人们一开始低估了筑地塀工程所需的时间。

平城宫的大垣若含东院在内,总长有4.5公里。扣除宫门的部分,筑地塀总长约4.2公里。

挖掘调查发现筑地塀的地面部分宽度(基底幅)为九尺(约2.7米),推测上端应该较窄,只有七尺(约2.1米),高为十三尺(约3.8米)。要完成如此规模的筑地塀,想必动员了相当多的人力。现参考平安时代的《延喜式》木工寮(掌管宫城营造的官署)等的规定,估算其所需的人员数量。

首先,参与整个宫城筑地塀作业的人员约需4万人,运土作业需2万—3万人,搬运瓦片的

作业约需8.5万人。此外,大垣的瓦片几乎都取自藤原宫的旧瓦,假设还要再补制两成的新瓦,制作新瓦的人,加上协助铺瓦片的人,合计约需5600人。

结果,参与筑地塀相关作业的人员需6万—7万人,瓦片相关作业约需9万人,加上从事屋顶工程的工人需4万—5万人,合计平城宫的大垣工程大概动用了20万人力。以一天100人来计算,需要200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换句话说,如果一年工作300天,则需要六七年的时间。

再者,筑地塀不只宫城内才有,还包括京内八十多个坊的全部围墙。由于塀的规模较宫城小,建筑这些坊垣所需的人数只要宫城大垣的八成左右,但即便如此,光是版筑与架设屋顶也需要超过600万的人力,若以一日2000人来计算,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如此大费周章兴建的平城宫大垣,至少经历过两次全面翻修,这一点我们从支柱的痕迹可以得知。在七十年间改建过两次,表示每一次修建都仅能维持二十年左右。建造于距今三百年前的法隆寺西院筑地塀,其建筑工法与奈良时代没有显著的差异,却一直保存至今未曾经过改建。相较于此,平城宫大垣的改建实在太频繁了。究竟是为什么必须改建呢?

平城宫的筑地塀,有使用寄柱和未使用寄柱两种。所谓的 “寄柱”,是用来支撑屋顶桁木的角柱。此种角柱一般竖立于础石之上,进行筑地塀工程时靠着堰板的内侧而立,因此从筑地塀的外表只能看到寄柱的一面。未使用寄柱的筑地塀仅仰赖土塀支撑桁木之上的整个屋顶,构造较为松弱。然而,除了宫城内的朝堂及内里的筑地塀使用寄柱之外,大垣除了塀的直角转角部分以及连接门的部分之外,都未使用寄柱。

因此,大垣的筑地塀下半部容易因为风吹日晒而崩塌,使得大垣的寿命无法长久。而且,大垣版筑所用的土混杂了太多小石子,加上工程进度太赶,土没有充分夯实,未确实压打至60%的程度。

为了节省施工成本而省略了寄柱,加上施工过程的粗略,是让筑地塀提前风化的真正原因。人们欲以此种方式节省施工成本,结果反而增加了修缮费用。

京内除了坊垣为筑地塀之外,占地超过一町以上的寺院或贵族宅邸的围墙,也都采用筑地塀。另外,用来划分 “坪”的,还有板塀、柴垣等类型。不过,不是所有的坪都设有塀。



精彩内容
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应四神盘踞之地,“兼取唐长安、洛阳两京之长”,是日本古代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城市。平城京沿用了中国城市的条坊制规划,形成棋盘状的道路网络,在此结构上建造了大极殿、朝堂院、内里、朱雀大路,以及药师寺、飞鸟寺、兴福寺等佛教建筑,发展出天平时代繁盛灿烂的都市文化。 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后,遭到废都的平城京渐渐为人所遗忘,宫城建筑渐次倾圮,土地再度回归农田。参与1959年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平城宫挖掘调查工作的宫本长二郎,将团队实际挖掘调查的成果详细讲述,为读者展现1300年前的古都风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