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seven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ostumes:精编本978730231762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seven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ostumes:精编本978730231762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01.06 6.3折 48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能福,陈娟娟 等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17623

出版时间2012-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0元

货号8045757

上书时间2024-11-22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黄能福编著的《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精)》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以最简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着重介绍服装形式、服饰制度、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的具体面貌。特别着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附图精美。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服饰探源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服饰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服饰
 第七章 宋代的服饰
 第八章 辽、西夏、金与元代的服饰
 第九章 明代的服饰
 第十章 清代的服饰
 第十一章 中华服饰文明迈向平民化、大众化
 主要参考文献
 编后记

内容摘要
这些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能在崎岖的山谷地带出没,而汉族习于车战,只能在平地采用防御对策。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决定进行军事改革,训练骑兵制敌取胜。而要发展骑兵,就需进行服装改革。具体的做法是吸收胡人的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将传统的套裤改成有前后裆与裤管连为一体的裤子。古时称为“穷绔”或“绲裆绔”的裤子,为便于私溺,裆不缝缀,用带系缚。将两裆缝合的满裆裤,古代称为(kun音坤)或恽(kun音坤)。用3尺布(约合现在70厘米)裁成不需缝合的短裤,称为犊鼻。合裆裤能够保护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擦,而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在功能上是极大的改进。赵武灵王进行服装改革,在中华服饰史上是一件巨大的功绩。从而他建立骑兵,强化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春秋战国直至汉代,社会上层人物囿于传统审美观念,仍然保持宽襦大裳的服式。
  (四)工艺技术的发展
  在周代服饰制度中,头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周代规定凡吉礼应穿15升以上的细纺织品所制的吉服,遇丧礼只穿15升以下的粗纺织品所制的凶服,而做帽子得用30升的细麻布。因为用麻布作头冠是纪念老传统的古礼。这里的“升”,是指纺织品经线的密度。古代布帛通幅宽度是有规定标准的。按《汉书·食货志》记载,布帛的标准规格为“宽2.2尺为幅,长四丈为匹”。在幅宽2.2尺之内的经线数如果是80根,即为一升。如果是80根的2倍,即为2升。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战国铜尺一尺合23厘米,则战圉纺织品的标准幅宽2.2尺合50.6厘米。此数据与出土的战国至汉、唐一般织物幅宽相近。30升布的总经线数为30×80=2400根,2400根÷50.6厘米(幅宽)=47.5根/厘米,得知30升布的经线密度为每厘米47.5根。这个密度比现今市场出卖的白细布要细密一倍,把麻纤维精纺到这样精细的程度,其手工难度是很大的。春秋时期由于桑蚕丝生产发展,用80升的丝织品做帽子不但价廉,而且物美,所以人们都采用丝织品代替细麻布。以维护旧礼教为理想的孔子也在《论语·子罕》中讲道:“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五)服饰观念的发展
  春秋战同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各大学派对于服饰各有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而且影响到后世。
  1.儒家的服饰观
  (l)孔子主张以礼制为基础的服饰观。《论语·卫灵公》在“颜渊问为邦”后载孑L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这是治理国家的方略之一。
  (2)文质并重。外在的形式美必须与内在的品质美结合。《论语·雍也》载孑L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孔子说:朴实多于文彩,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做人的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具,可谓君子。
  (3)佩玉之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盛行佩玉之风。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孔子将玉看做人内在品格的象征,以玉比德。据《荀子·法行篇》的记载,子贡曾向孔子问玉,孔子阐释了他对玉的完整看法:“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4)孟子内外美的统一观。《孟子·离娄下》载孟子日:“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西子,即西施,春秋末年越圉苎萝山(今浙江诸暨南)人,以貌美著称。这里泛指国色天香的女子。恶,《吕氏春秋·去尤篇》高诱注云:“恶,丑也。”这段话大意是,孟子说:美女西施要是沾上一身污秽,衣冠不整,人们经过她的身旁时也要捂住鼻孑L;有人尽管面貌奇丑,假使他诚心吃素,通身清洁,注重修饰,也可以让他去祭祀上帝。
  ……

主编推荐
黄能福编著的《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精)》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以*简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着重介绍服装形式、服饰制度、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的具体面貌。特别着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附图精美。 

精彩内容

   中华服饰源于旧石器时代,在7000年前,已经发明丝、麻等纺织物缝制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饰和用骨、角、贝、玉、陶等材料制造的美化生活的装饰品。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丰盛华美的原始服饰文化,举世独步。夏商周时期,中华服饰进入以“礼”为规制的发展阶段,服饰意识与天地同构,内涵深邃。汉代以后,以儒学为理念的服饰制度,使服饰品类和材质工艺不断发展提高。数千年来,华夏服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和域外异质服饰文化的滋养,使中华服饰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服饰传统,为世人所称羡。
   本书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以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着重介绍服装形式、服饰制度、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饰配饰的具体面貌。着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全书正文及图文说明文字约86万字,附图精美,内有彩图2708幅,黑白图528幅,各图均有详细图文说明。适合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教材,以及作为戏剧影视界服装设计、服装装饰界创新设计、美术工作者专业创作和艺术品收藏者鉴别真伪的优良读物,为迄今出版的中国服饰艺术史类书籍中内容面、图片富、编排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收藏价值且兼具普及价值的学术巨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