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与风险治理978730264053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3.94
6.3折
¥
86
全新
仅1件
作者彭宗超[等]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640530
出版时间2023-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6元
货号14141137
上书时间2024-11-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彭宗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卫健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应急管理、社会风险治理等。 曹峰,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智慧应急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与公共治理、社会冲突管理、社会风险管理、应急管理、民族宗教地区治理等。 马奔,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山东大学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山东省信访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山东省应急管理咨询专家,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成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 李贺楼,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兼任广州城市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和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部门)运作、风险管理。
目录
目 录 绪 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文献综述 3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总体框架与基本内容 41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44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之处 46 第六节 本书的结构框架 47 第一章 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0 第一节 社会指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50 第二节 国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的构建 56 第三节 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的构建状况分析 74 第四节 社会生态系统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构建 104 第二章 中国社会稳定风险的实证分析 136 第一节 基于心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136 第二节 基于信访行为指数的分析 144 第三节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分析 161 第三章 中国社会冲突的动态过程分析 179 第一节 社会冲突的潜伏阶段 180 第二节 社会冲突的触发因素:突发自然灾害事件 198 第三节 社会冲突事件的触发因素:重大工程项目 207 第四节 社会冲突的动态升级模型 216 第五节 社会冲突升级中社会媒体作用分析 229 第四章 中国社会矛盾的预防模式研究 240 第一节 社会矛盾的内涵与发生机理 240 第二节 社会矛盾预防的现状与理论路径: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治理框架 249 第三节 社会矛盾预防实证研究 256 第五章 中国合和式社会风险治理分析 268 第一节 中国合和式社会风险治理的概念框架分析 268 第二节 社会风险的柔性治理——协商谈判分析 281 第三节 社会风险的刚性治理——警察维稳分析 297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315 第一节 社会生态系统治理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315 第二节 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证发现 317 第三节 中国社会冲突的演化机理 319 第四节 中国社会矛盾的预防模式建设 321 第五节 中国合和式社会风险治理模式构建 323 第六节 主要政策启示 325 参考文献 329
内容摘要
本书运用社会生态系统治理思想、社会心态理论和全面风险治理理论等构建了一套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估与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风险的历史过程、当前态势与未来趋势,并结合社会冲突、社会矛盾理论对社会冲突演化路径、社会矛盾预防模式进行专题研究,还利用民本与合和思想,针对社会风险治理的实践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合和式社会风险治理的战略思路、运行模式与政策措施等。本书主要对象是特别是政法战线和应急管理领域的干部职工、公共管理特别是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专业的师生等。
主编推荐
构建 中国社会稳定风险指标体系 提出 中国社会风险治理框架思路
精彩内容
本书运用社会生态系统治理思想、社会心态理论和全面风险治理理论等构建了一套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估与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风险的历史过程、当前态势与未来趋势,并结合社会冲突、社会矛盾理论对社会冲突演化路径、社会矛盾预防模式进行专题研究,还利用民本与合和思想,针对社会风险治理的实践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合和式社会风险治理的战略思路、运行模式与政策措施等。本书主要对象是特别是政法战线和应急管理领域的干部职工、公共管理特别是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专业的师生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