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7.5 5.0折 ¥ 5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赵希斌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32666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11848281
上书时间2024-11-21
强化应用
我曾经在宾馆浴室的墙上看到“小心滑倒”被翻译成“Please carefully slide”,这可不是让客人小心,而是请客人“仔细地滑落”!在另一家宾馆,“地面湿滑,请小心”被翻译成“Please take care of the wet ground”,这个意思是“好好照顾湿润的大地”!看着这样的翻译真让人哭笑不得。我特意问了经理,这些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翻译的。真是可叹,学生学了那么多年英语有什么用?或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为什么不能查阅资料、与他人讨论,或征求高水平译者的意见呢?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称呼:“小镇做题家”,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依靠题海战术考进大学但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最大的困境在于学了大量知识、做了大量练习却不能学以致用。各学科课程标准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学以致用是实践能力的核心。因为学生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知识学习源于生活实践又走向生活实践。
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必须在这方面做表率,但现实是,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不容乐观。我在物理教师培训班上问:“宇航员及其所处飞行器如果在太空作椭圆运动,是否会完全失重?如果会,在什么样的运动状态下会完全失重,为什么?”我在化学教师的培训班上问:“蛋白质变性后还是蛋白质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很高比例的教师答错,或者完全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还有一个化学老师对我说:“赵老师,这样的问题高考不考,不用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知识的应用及其与现实的关联。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封闭式应用
我们来看下面两道试题。
试题1:医生告诉一对夫妇,由于他们具有相同的病态基因,如果他们生育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患遗传病的机会为1/4,这意味着( )。
A.如果他们生育三个孩子,那么,三个孩子都不会得遗传病。
B.如果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有遗传病,那么,后面的三个孩子将不会得遗传病。
C.如果前面的三个孩子都很健康,那么,第四个孩子肯定有遗传病。
D.如果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有遗传病,再生一个孩子还有可能得遗传病。
试题2:两个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是否肯定有效。第一位科学家把药给10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然后观察有多少病人的血压有所下降;第二位科学家则将病人分成两组,第一组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另一组500个病人则不服用,观察这两组病人中血压下降情况如何。请问,哪位科学家的方法更有效?
A.第一位 B.第二位 C.一样有效 D.无法判断
这两道题出得好,考察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之所以将其称为封闭式应用,是因为应用的知识是定向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明确的,学生需要做的是“搜索”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于封闭式应用来说,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明确要应用的知识,这往往是教学的目标,第一题中的教学目标是遗传概率,第二题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方法,两道题的目标都非常清晰;二是要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搜索”目标知识以应用于这个情境,这是学以致用的要义,即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类)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对于封闭式的应用来说,问题情境是新的,但这个情境与学生学习时的情境又是相似的,这是一种较低水平的迁移,也是称其为封闭的原因。
半开放式应用
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台天平,其两臂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还能测出物体的真实重量吗?
解题方法:假设物体的真实重量为G,在两臂不等的天平两边各称一次,两次称出的重量分别为a和b,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得到G•L1=aL2,G•L2=bL1;G2=ab,G= ab。
再看另一个物理问题:一个铸铁做的实心人像,成年人的大小,现在要把它搬走,估计一下它的重量。
A.300公斤 B.600公斤 C.1500公斤 D.2500公斤
解题方法:铁像和一个成年人的体积差不多,一个成年人的体重我们可以估计为70公斤左右。铁的密度是7.8×103千克/米3,
如果我们知道人的密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用铁的密度除以人的密度再乘上人的体重。人的密度大概是多少?这是此题最关键的部分。许多学生判断人的密度比水略大,因为人体70%由水组成,其余部分是骨骼和肌肉,所以比水密度大。这种判断方法是错误的,因为人体内还有空气、脂肪等比水密度小的物质。正确的判断方法是看人在水里的状态,绝大部分人在水里都会浮着,但只能露出来很小的一部分如额头,这说明绝大多数人的总体密度比水略小,这样估计下来选B是对的。
这两道题是非常典型的“半开放性”问题,学生并不能通过搜索已有的知识直接解决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找到关键之处,类似几何题中做辅助线,一旦恰当的辅助线做出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题的关键在于“两边各称一次”,第二题的关键在于“估计人的密度”。这两道题所用的知识都不多,也不难,解决问题的过程涉及学生熟悉的若干知识,但只靠简单拼接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找到解题的“肯綮”,这恰恰是半开放性题目的魅力,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好载体,因为生活中有大量与此相似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关键点的能力呢?最重要的是熟能生巧。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巧劲儿”,熟练是必需的,这就需要一定量的练习。练习有两个价值,一是获得知识,二是习得方法。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知识,练习使得学生反复接触、回忆、理解知识,使得学生积累的知识数量和“活性”都得到提高,在遇到新问题时,这些知识储备可以被有效地激活、调用。需要注意的是,练习固然重要,但不能将练习等同于题海战术,教师要精选练习题,这些题目所蕴含的知识和方法要丰富,要典型。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还要注意及时总结,将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概括、归类、对比,从而提高知识和方法的“活性”,当学生面临新情境时知识和方法更容易被激活和迁移。
开放式应用
开放式应用是指问题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等都具有高度开放性,如写作文,做社会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为农场设计一个促进生态平衡的养殖规划,设计一个化学与生物知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方案,为低年级学生做一个有关当地地质演变的报告,装饰学校的走廊,等等。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整合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学科内知识的整合,甚至是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这种层次的问题具有相当高的开放性,学生需要进行尝试和摸索,对于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开放式应用的关键特征是“真”——趋向真实的情境、真正的任务,这是使得知识应用变得开放的重要因素,因为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真正的任务时,行动的目标和过程有不确定性,这源于行动过程中有诸多影响因素,其中很多因素还是未曾预料的,从而需要行动者判断、选择、取舍。因此,不确定性是“开放”的要义,也是开放式应用的特点与核心价值。
对于开放式应用,有一点需要强调,问题是开放的,但所用的知识和方法是有一定范围的,这个范围就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与科学家的工作是不同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本质目的是“学习”,而科学家的目的是“创造”。对学生而言,开放式应用趋向情境与任务的“真”,并不是说要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所,而是要提取真实情境、真正任务中与学生学习有密切关联的元素,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的环境。
此外,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时,教师不能放弃指导和引导,不能认为解决这类问题就是由着学生去做。开放性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应该有好坏的标准,即教师要研判学生用的知识是否恰当、充分,方法是否有效,问题解决的结果怎么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学到东西、有所收获。本书第九章“动——活动与互动”中“任务驱动”部分对开放性任务进行了详细分析,读者可参考相关内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