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0.73 6.3折 ¥ 49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宇宁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1960998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11968538
上书时间2024-11-19
绪论
第一章 《戏》中“无”戏
1.1 道家之“无”对索莱尔斯的启发
1.2 《戏》的“无”意义
第二章 索氏小说中的阴阳观念
2.1 阴阳转换理论对《戏》中人称变换的诠释
2.2 阴阳观念在《恒定激情》中的体现
第三章 索氏小说与《周易》
3.1 《戏》对《周易》结构和意旨的借用
3.2 《周易》在《恒定激情》中的运用
第四章 庄子思想对索氏书写的启示
4.1 “鱼”“蝶”意象在索氏小说中的再现
4.2 索莱尔斯对庄子文体的借鉴
第五章 汉字触发的“文本革命
5.1 《戏》《数》《法》——线、面、体的空间递进
5.2 《数》中的汉字解析
5.3 《法》中的汉字溯源
5.4 译介鲁迅与语言革命
第六章 中国诗语言与索氏小说的融合
6.1 译毛诗以谙诗艺
6.2 《天堂》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借鉴
6.3 《金百合》里的中国诗人
6.4 《恋之星》与诗人王维
6.5 《动》中的古今诗歌
第七章 中国画与索氏文本的时空交汇
7.1 索莱尔斯对中国画“虚实结合”手法的借用
7.2 中国画的时空维度及其与索氏写作的契合
结语 永恒的中国
参考文献
附录 索莱尔斯访谈(节选)
中欧文化交流肇始于13世纪中叶,蒙古帝国的建立联系起东西方文明,中欧文化间的交汇由此开启。16世纪以降,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中国的文化、思想和艺术渐渐进人欧洲人的视野。那时的欧洲人称中国为“天朝”,在欧洲人眼中,中国堪比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未知国度,中欧之间的差异和陌生由此可见一斑。19世纪之前,中国文化之于欧洲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思想和哲学层面,艾田蒲(Rendtiemble)的《中国之欧洲》(L Europe chinoise,1988)揭示了这一特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和影响还十分有限。这其中可圈可点的当属伏尔泰的戏剧作品《中国孤儿》(L Orphelin de la Chine),故事蓝本出自来华传教士马若瑟(Joseph dePrémare)神父所编译的元杂剧《赵氏孤儿》。19世纪之后,报纸杂志上陆续刊载的有关中国的报道、游记或是外交官回忆录等素材也不断丰富。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更进一步,其没落帝国的形象在洛蒂(Pierre Loti)和凡尔纳(Jules Verne)的作品中均有迹可寻。
1814年法兰西公学院(Le Collège de France)设立了“汉文与鞑靻文、满文语言文学讲座”(Chaire de langues et littératures chinoises et tartares-mandchoues),标志着专业汉学在欧洲的确立。自此,法国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才不断加深。该讲座的第一任教授雷慕沙(Jean-PierreAbel-Rémusat)与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之间的通信讨论了汉语的语法和形式特点,使得这一未知和神秘的东方语言进人了现代语言学的视域。正如雷慕沙所言:“汉语似乎就是用来扩大普通语法的疆域的。”①随着汉语在知识界和评论界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也逐步被译介到法国,文学创作领域中也陆续出现了东方色彩浓郁的作品。就文学角度而言,这些作品的文风和主题都因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显得与众不同。其中,我们可以列举诸如朱迪特·戈蒂耶(JudithGautier)、克洛岱尔(Paul Claudel)、谢阁兰(Victor Segalen)和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等作家的作品。然而当时的评论界对这些文学创作里的中国元素往往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将其粗略地贴上“异域情调”的标签,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用也常常被武断地归于“装饰性”的素材,因此某些作品在多年后才得以再版,回归学术视野。
20世纪以来,中法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往来日益频繁,尤其是1964年中法建交之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对话才随之建立起来。艾田蒲在同年发表的论著中发问:“我们了解中国吗?”并回答道:“我们承认了她,却不了解她。”一些法国知识界和文学界的名人,如保尔·瓦雷里(Paul Valéry)和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也都曾承认过对中国知之甚少。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则在《符号的帝国》(L Empire des signes.1970)一书中直言对整个亚洲都缺乏了解。其实,上述学者和作家提到这种巨大的相异性,说明他们已经给予中国极大的关注。而在法国当代文坛,谈到与中国渊源颇深的作家,索莱尔斯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菲利普·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1936-),原名菲利普·茹瓦约(Philippe Joyaux),生于法国西南部城市波尔多。索莱尔斯中学毕业……
菲利普·索莱尔斯是法国“原样派”文学团体的核心人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这在当代法语作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也是考察中法文学文化关系时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从《戏》到《动》创作的50年间,索莱尔斯作品对中国的参照从未间断,涉及中国的思想、文字、诗歌和艺术等诸多方面。
索莱尔斯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吸引而开始关注中国,其各个时期的作品都体现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借鉴。道家“无”的概念对索莱尔斯结构主义时期的创作有重要启发;阴阳互施互化的规律在索氏作品中代替了西方哲学的二元论;《周易》的结构和卦象在《戏》和《恒定激情》两部小说中分别以不同方式得以呈现;《庄子》微言大义,文章奇丽洒脱,令索莱尔斯赞叹不已,并在创作中时常化用和戏仿庄子寓言。
《数》和《法》中的汉字是中国元素在索氏作品中具革命性的表达。这种手法虽与庞德、克洛岱尔和谢阁兰融合两种语言的诗歌创作一脉相承,却因其多样化的嵌入模式和多维度的文本关联性而独具特色。《天堂》无标点的文字和一些特殊的语言结构明显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痕迹,索莱尔斯的这一创举更加丰富了法语的形式和韵律。与此同时,中国的诗歌和绘画作品在《金百合》《恋之星》等小说中构成了丰富的互文本,与作品的主旨和情节彼此应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