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研究978753378568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研究978753378568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0.11 6.3折 4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贺成功, 龙红慧编著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785680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1666308

上书时间2024-11-18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源流

 第一节传承于传统针灸

 第二节师承于梅花针灸

 第三节贺氏家传木工技艺

 第二章针灸器械

 第一节吹灸仪

 第二节按摩灸治疗器

 第三节通脉温阳灸治疗器

 第四节头颈胸腹肢体温灸器

 第五节足灸治疗器

 第六节温针灸治疗器

 第七节隔物灸治疗器

 第八节五官灸治疗器

 第九节辅助性温灸器

 第十节芒针及储针钳

 第三章温灸器灸法

内容摘要

第一章┄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源流

第一节传承于传统针灸

针灸器械是针灸治疗的载体,也是针灸水平进步的标志。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是在贺氏家传木工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植根于传统针灸器械与疗法,并且受到周楣声家传梅花针灸学派的影响。针灸器械的创新既要有扎实的针灸学基础,又要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方面的经验积累,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符合以上两点要求,是中医针灸流派中以针灸器械为专长的学术派别。

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与传统针灸一脉相承,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专注于针灸器械的研究。中医针灸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包括器械、操作和治疗方法、适应证、禁忌证等内容。针灸器械与方法自《黄帝内经》记载以来,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具、灸具种类与内容不断丰富。

一、传统针灸是源头活水

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针灸主要由“针”和“灸”构成,是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防治疾病,解除病痛,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科学产生的宝贵文化遗产,现已在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应用。2010年11月,中医针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用“砭石”砭刺人体的某一部位以治疗疾病。《山海经》中关于石针治病的早期记载有:“有石如玉,可以为针。”灸疗是在火的发现和应用后形成的,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便是指灸术,书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针灸疗法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不少精通针灸的医生,《史记》中记载的扁鹊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扁鹊被誉为“中华医祖”,他起死回生的神奇针术及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为后人世代传颂,至今在河北内丘等地还保留有纪念扁鹊的鹊王庙、鹊王祠及各种民间传统祭祀活动。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中均记载有经脉的循行与主病。从四川绵阳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一具黑漆小型木质人形模型,其体表正、背面标有纵横方向的经脉路径,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实物。张仁、刘坚所著的《中国民间奇特灸法》中曾记载,江阴夏颧墓曾出土过明代熏灸罐,其外形如同酒瓮,高8.3cm,腹径8.2cm,罐口直径约4cm,罐口周围有直径约1cm的四个小孔,使得邻近病变部位能同时得到熏蒸,这是一种经过改进的专业的灸疗器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人使用人工器具辅助艾灸,葛洪《时后备急方·治卒中风诸急方第十九》中记载了生活器具“瓦甑”用于灸疗,“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取干艾叶一斛许,丸之,纳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处著甑目,下烧艾以熏之,一时间愈矣”。

到了隋唐时期,针灸学发展成为专门学科,针灸著作倍增,内容丰富多彩,针灸被正式列入国家的医学教育课程,在太医署专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和针生等职衔,针灸器具在临床和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应用。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七窍病上》中记载了利用天然苇管、箭杆的中空结构传导灸热治疗疾病的医案:“桂心(十八铢)、野葛(六铢)、成煎鸡肪(五两)。上三味,咀,于铜器中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贮勿泄。以苇筒盛如枣核大,火炙令少热,欹卧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聍自出,大如指,长一寸,久聋不过三十日,以发裹膏深塞。莫使泄气,五日乃出之。”“截箭杆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箭上七壮。”北宋时期,医官王惟一考订腧穴主治,统一腧穴定位,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并颁行全国,铸造了造型逼真、构造精巧的教学工具——铜人模型,对针灸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保健灸法,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有“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保命之法,艾灼第一”,又有“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



精彩内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蔡圣朝名医传承工作室自助项目 新安医学实验室资助项目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