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8.92 6.3折 ¥ 7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杨建营著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9787500962878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4686318
上书时间2024-11-18
杨建营,山东宁津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武术基础理论、武术文化与教育、武术传承与发展、太极类运动文化。2003-2017年曾在浙江工业大学工作,历任武术教研室主任、体育科研室主任、体军部副主任、体军部学术委员会主席等职;2017年被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引进,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社会体育系书记,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主持相关武术发展、武术教育、武术传承方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10余项科研成果奖。现主要从事太极类运动文化的教学科研工作,并于2019年5月20日在太极拳和柔力球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发明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隔网对抗大球类运动项目柔力太极球。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研究成果的主要建树
六、研究成果的突出特色及主要创新点
七、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八、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中华武术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精神
第二节 文化精神的支柱——“刚健自强”精神
一、“刚健自强”精神的重要性
二、“刚健自强”精神的历史沉浮
三、“刚健自强”精神的当代使命
第三节 中华武术的价值定位——重塑“刚健自强”精神
一、中华武术重塑“刚健自强”精神
二、学校武术塑造“刚健自强”精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武术自身发展重心的战略调整
第一节 不同历史时期武术发展重心的转换
一、古代武术发展的重心——服务于军事战争
二、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重心——定位于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手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武术发展的重心——定位于体育运动
四、武术发展重心转换的整体回顾
第二节 未来中华武术发展重心的调整方向——教育领域
一、历史惯例
二、国际惯例
三、时代主题
第三节 进军武术教育的前提——从根源入手深刻认识武术发展之问题
一、当今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二、当代武术发展问题之根源的深层解析
第四节 调整武术发展重心后的重点举措——构建学校武术传承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校武术专业教育改革研究
第一节 千年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中华武术
一、中华武术整体技术的“博大”——具有多层面不同类型技术的庞大体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改革研究
第一节 学校武术普及教育的历史变革
一、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武术的前奏——中国文化发展出现了严重问题
二、在学校教育中开设武术的初衷——拯救文化,进而拯救民族
三、20世纪后半叶学校武术的重大变革——定位于“锻炼身体的实用价值和树立优美的形象
四、21世纪武术的功能诉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二节 现行学校武术普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21世纪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三种典型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
二、对三种典型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的具体解析
三、三种典型武术教育改革思想的比较
四、对当今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实践的具体评价-一以武术段位制进校园为例
第四节 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改革的个案研究——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改革实践
一、从武术课到武术防卫术课的教学内容改革
二、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启示
第五节 他山之石——近邻武道普及教育之经验启示
一、近邻武道普及教育的经验
二、近邻武道教育对中华武术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第六节 学校武术普及教育的定位及改革理念
一、学校武术普及教育的定位剖析
二、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改革理念的确立
第七节 学校武术普及教育的教学内容选取及具体实施步骤
一、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校-拳”的教学内容选取——以太极拳、八极拳为例
二、学校武术普及教育的教学步骤研究——以普通高校开设两个学期武术选项课为例
第八节 建立与改革理念配套的学校武术竞赛体系
一、学校武术竞赛活动处于长期失效状态
二、学校武术竞赛与其他运动项目、国外同类项目竞赛活动的对比
三、学校武术竞赛活动的改革思路
四、学校武术竞赛活动改革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阶段性成果
《学校武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启示
(一)武术套路不宜作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对武术套路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反思,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点:①学校体育课课时有限,学生课下缺乏练习;②武术套路技术在武术技术体系中属于高级复杂、难学难练的技术,不适合大范围推广。
遥想当年,作者少年时期参加业余武术训练队时,首先学习训练的内容是少林八步连环拳套路,当时几乎所有队员都练得虎虎生风,不但单练很有气势,而且对打也十分逼真。当时的武术队员都带着浓厚的兴趣练习武术,不仅坚持天天练习,还有至少一周3次的集体学习练习,而现在普通大学生所修体育课是强制必修,即必须选择一个运动项目,很多学生虽然选择了武术课,但对武术套路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并且大学体育都是每周1次大课(2学时90分钟),课下学生很少自发练习。在这种情况下,仅凭每周一堂课的学习和练习,很难见成效。
同样是一周一次课,其他体育课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技术相对简单,学生通过简单学习之后就能够学以致用。武术套路是武术技术体系中高级复杂、难学难练的技术,没有坚持天天练习的前提,很难有效果。大多数学生难以从中体验到运动快感,难以产生兴趣,如果没有运动兴趣,就无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由此而言,武术套路不适宜在普通学生中大面积推广,只适合少数人群习练。
以上教学内容改革试验证实:3种典型武术教育改革思想中,第一种“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更贴近目前的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的具体实际和目前普通大学生的具体实际。只有在中小学体育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天天锻炼的运动习惯的前提下,后两种改革思想“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才有可能具有适用性。
(二)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应该采用简单直接、便于应用的技术,并将开放型的两两对抗作为课堂主要练习形式
一方面,武术选项课的技术教学内容必须简单直接、便于应用。横向对比可知,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跆拳道等,其共同特点是技术动作简单易学,稍做练习之后就能应用于对抗实践。以网球选项课教学为例,尽管网球技术有很多,但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取了正手位底线抽球、反手位底线抽球、网前截击、下手和上手发球等主要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在对抗比赛中应用最多。再以跆拳道选项课为例,尽管跆拳道包括前踢、横踢、下劈、后踹、勾踢、推踢、跳踢等十几种腿法,但教学内容仅选取了其中的4-5种,教学重点是横踢、下劈、后踹,因为这3个腿法最易应用于实战对抗。近年来,在球类运动中,排球选项之所以不景气,是因为该运动对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要求很高,学生成功组织一次攻防有一定难度,能有扣球成功喜悦体验者更是凤毛麟角。武术课只有设计类似网球、跆拳道的简单直接、易于在对抗中运用的技术,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武术选项课必须把开放型的两两对抗作为主要教学环节。以上所列举的网球选项课、跆拳道选项课.其基本技术教学仅是基础环节,其在课堂教学中所占时间并不多,整堂课最主要的内容还是两两喂球(喂招)和对打。如果学生以练习基本技术为主,那么即使练得再好,不能应用于对抗实践,也很难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无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武术套路教学不成功,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获得成功体验。武术选项课教学只有在基本技术教学环节之后,尽快过渡到技术的应用环节,并将开放型的条件实战、自由对抗练习作为课堂主要练习形式,才更容易取得成功。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对抗性练习,学生才能找到距离感,把握有效出击的时间差,真正学以致用,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能否培养学生某方面能力,是检验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众多体育选项课中,凡是能够培养学生某方面能力的课程,就是有意义的课程,凡是不能培育学生某方面能力的课程,就是失败的课程。以武术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存在的另一个缺陷是,无法培育绝大部分学生的某方面能力。在武术套路教学课堂上,特别是在学习由30多个技术动作组成的三路长拳和由20多个技术动作组成的简化太极拳时,广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记忆技术动作方面。考试时能够获得高分者,往往是那些先天协调性好、能记住整套技术动作的学生,或者先天协调性一般,但能记住所有技术动作的学生。因此,这种课程所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且这种记忆能力仅限于短时记忆。绝大部分学生考试后,随着时间推移,不到3个月就会忘光整个套路,难以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如果希冀通过武术套路锻炼形成某方面能力、获得运动乐趣,就必须有恒心、有毅力、有积累,而一般大学生仅通过短短一学年甚至一学期的体育课,显然无法获得这方面的能力,从而无法获得运动快感。技术动作简单易学、以开放型练习为主的武术防卫术课就完全不同。学生学了技术动作之后,稍加练习就可以应用于格斗对抗。通过对抗性练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时机把握能力、防身自卫能力,还能够培育学生敢于面对、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刚健自强的精神。能否培养学生某方面能力,是检验武术课改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
因此,建议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应选取简单直接、便于应用的技术,并将开放型的两两对抗作为主要课堂练习形式。以上所设计的教学模式仅是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模式之一,除此之外,建议研究开发短兵、长兵、太极推手,以及其他拳种的简单直接、易于对抗的武术选项课程,这有待学者进行更多武术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综合以上十余年的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改革试验发现,不仅要淡化套路,还应该取消套路,即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介绍实战站位姿势,把基本步法移动、主要拳法、腿法、摔法和拿法作为初级阶段的教学内容,把半对抗、实战对抗作为中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在条件成熟了、课时增加了以后,再增加本应作为武术技击训练辅助环节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
以上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历史局限性。后来作者学习了学校体育专家季浏教授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之后发现,之前的教学内容虽然在整体设计方面是结构化的,但具体到每堂课并非结构化的内容。所谓结构化即每堂课应该既有单个技术学习,也有对抗型的活动和比赛,使学生尽快体验完整的运动,而非停留于长时间学习和练习基本技术的阶段。
……
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教学实验、对比分析、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如何构建我国学校武术的传承体系。首先立足于国家需要,提出“应重新定位中华武术的社会价值”,并“从战略上调整武术发展重心”,然后从“做好自身传承”和“服务于社会发展”两个维度,分别研究了学校武术专业教育和学校武术普及教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