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动的咨询 分析师的精进成长978755966181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灵动的咨询 分析师的精进成长978755966181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6.38 6.3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奇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61814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1634140

上书时间2024-11-13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曾奇峰 精神分析“播种机” 有名心理学者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首任院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著有《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

目录
 部分心理设置及基础 第1 讲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设置(1) _ 003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 _ 003 对来访者产生作用的因素 _ 004 室的设置 _ 006 第2 讲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设置(2) _ 012 与时间有关的设置 _ 012 来访者与师的互动过程 _ 017 第3 讲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设置(3) _ 030 关于收费 _ 030 关于效果 _ 037 关于各类来访者 _ 039 关于咨访双方的关系 _ 041 第4 讲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设置(4) _ 048 师/ 咨询师的设置 _ 048 来访者与师之间的双向选择 _ 050 对资料保密 _ 052 关于转诊 _ 055 有时可以打破设置 _ 061 第5 讲 身心疾病 _ 064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_ 066 支气管哮喘和儿童支气管哮喘 _ 068 高血压 _ 070 风湿关节炎 _ 073 神经厌食症 _ 073 第6 讲 精神分析师的个人成长 _ 078 精神分析的发展 _ 078 如何成为的师 _ 080 一些具体建议 _ 084 部分东西方心理师对话 第7 讲 精神分析如何帮助我们 _ 089 第8 讲 精神分析师眼中的自我体验 _ 097 第9 讲 精神分析与其他流派的区别 _ 104 第10 讲 精神分析与佛教 _ 108 第11 讲 孩子能成长,需要父母能发展 _ 112 第12 讲 青少年的恋爱和 _ 117 第13 讲 网瘾= 逃入网络 _ 123 第14 讲 你能否成为好的精神分析师 _ 128 第15 讲 心灵成长与心理 _ 133 第16 讲 治病or 谈心 _ 136 第17 讲 机构执业与个人执业 _ 141 第18 讲 在德国,谁以及怎样来制定心理收费标准 _ 145 第19 讲 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师 _ 149 第20 讲 精神分析会消失吗 _ 152 第21 讲 反证弗洛伊德理论 _ 158 第22 讲 回顾与评估 _ 162 后 记 心理是如何起效的 _ 169 

内容摘要
     讲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设置(1)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 “取向”这两个字需要解释一下,实际上说的是心理治疗中的“学派”。如果你碰到一个在欧美国家做心理治疗的人,你说你在中国也是做心理治疗的,估计他会问你是什么样的取向。你学了精神分析的话,就可以对他说你是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 也许有人会问:“我能否说自己做的是没有取向的心理治疗?,,我建议优选不要这么说,因为欧美国家对心理治疗行业要求很好严格,如果你没有一个被政府允许的取向,那你难以获得相应的营业执照。在德国只有两种取向的心理治疗,政府允许其拿到营业执照,或者说同时能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付费的许可。这两种取向就是“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治疗”。 我记得自己刚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常说我们是无招胜有招,没有任何所谓的取向。其实,当时这种说法是为掩盖自己知识的贫乏。当然,我现在可以跟别人说,我是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的,因为我接受了这方面的系统培训。 对来访者产生治疗作用的因素 一个心理治疗的实证研究证明,对来访者有治疗作用的四个因素有不同的占比。我们来看看它们具体的情况如何。 安慰剂 个因素,安慰剂。也就是说,“看心理医生”这件事情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治疗意义,它对来访者的影响占比,比较准确的测量是15%。 安慰剂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如果你睡不着觉,你找一个医生给你开药,医生给你开了一瓶药,睡觉之前你吃了两粒,然后你发现晚上真的睡得很好。然而医生给你开的并不是安定,而是谷维素或者维生素C这样没有任何镇静效果的药物。可见,药物起到了暗示和催眠的作用,也就是安慰剂的作用。 学派的深刻性 第二个因素,学派的深刻性。意思是某个学派相对于另一个学派来说也许比较优越,但是即使心理治疗师把这个学派的优越性发挥到100%,它对来访者的影响最多也只占15%。 这一点告诉我们,学派之间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优劣之分。每个学派的治疗目标是不一样的,这是它们之间专享的差别,并不存在哪个学派比另一个学派在整体上要好一些。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优选的特点是能够探索一个人潜意识深处的爱恨情仇。但是它也有弱点,比如说需要的时间太长。 治疗关系 第三个因素,治疗关系。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优选的因素就是治疗关系。如果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治疗关系,来访者的问题可能就治愈了40%。 共同因素 第四个因素,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包括相同的一些设置、交费、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见面等。这些共同因素对来访者的影响占30%。 治疗室的设置 想让心理治疗起效,就一定要有设置,具体怎样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与治疗室有关的设置。 心理治疗是在治疗室里进行的,就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一定要在手术室,不能在马路上进行是一样的。在心理治疗发展的早期,有很多治疗师记录的案例都是在咖啡馆或者在自己家里进行治疗的。这显然不是很专业的设置,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 躺椅的布置 大家如果去过维也纳,看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rnund Freud)当年的治疗室,就会发现他的治疗室实际上是他家二楼的一个小房间,治疗室里有张躺椅。一百多年以来,躺椅都是心理治疗或者说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的象征之一。另一个象征是,弗洛伊德的手上总是夹着雪茄。 P3-6

主编推荐
 精神分析是人格鉴赏学、育儿学、关系学和真正意义上的学。三句话概括精神分析的研究内容: · 一个人在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中怎样形成他的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他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这个人教会的。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与学习到: 1.心理的专业设置:关于收费、频率、效果、各类来访者、室的设置、转诊等。 2.精神分析与其他流派的区别,精神分析的发展,精神分析如何帮助我们,我们如何成为的师,心理是如何起效的,等等。 3.师需要专业的态度:把病人作为一 个人来尊重。分析师要让病人能感觉到他是被当作一个人来尊重的,在他的问题中他是被关注与被理解的,他在情境中是的。否则,病人不会将他真正的问题信任地向你敞开。 4.师需要共情能力。成为病人是病人的一个前提。一个过于健康、快乐的人不太可能成为好的精神分析师,因为他没有真正体会过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可能不具备共情他人的精神痛苦的能力。 5.赫尔曼·舒尔茨(Herman Schultz)和曾奇峰的对话。他们曾经都是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病患者工作。后来他们从精神科转向了心理。这是从对症状的关注,转向对人们内心的关注。 · 从对症状的关注,转向对人们内心的关注。 

精彩内容
 关于收费 收费标准 收费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心理师是一个职业,跟老师、医生或环卫工人是一样的,可以通过劳动和付出获得相应的报酬。 我个人觉得,收费的数额取决于师工作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受训的背景括能给别人多大帮助等。你接受的训练越多,能够给别人提供的帮助往往也越多,你的来访者越多,你的收费标准可以相应地提高。 对一个师来说,收费高一些,问题不是太大。因为一个师一辈子能够疗愈的来访者,数量是有限的。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一个在美国从事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师,一辈子能的来访者是50 个。紧俏的师,每一个时段多收一点钱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一个的师,他问我他一次收3000 ?5000 元费可不可以,我想都没想说,当然可以。一方面是他,值得;另一方面是来找他的来访者大多是富裕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也是比较自恋的人,如果他们找一个师来关照他们的内心世界,每次只收费200 元或者300 元的话,是难以满足他们的自恋需要的,也可能没什么效果。 不过,这样的师比较少。 我们这里谈的主要是常规的收费标准。比如,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师,一次收费在1000 元之内是比较适合的。当然,超过1000 元不是不可以,不过需要面对市场调节本身的问题。也是说,你如果收取过高的费用,可能来访者的数量会下降,所以高收费可能会让你收入减少。 不过,情况也可能相反。一个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师,为了减少来访者的数量,大幅度地提高了收费标准。结果提价之后,他的来访者数量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 另外,我们还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些师在从业早期对一些穷困的来访者不收费。不过,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心理这件事情,你如果对别人搞福利,无偿地为来访者提供服务的话,你的内心世界可能会出现两个不利于的因素,或者说在你潜意识层面会出现两个不利于你和来访者关系的因素。 个因素是你会不知不觉地产生感,“我是施予者, 你是接受者,我比你高”。这是潜意识层面的,不太容易觉察。 个因素是你内心可能会出现难以觉察的愤怒,你的潜意识认为“你也是人,我也是人,我凭什么免费为你工作”,这会严重影响你们的关系和效果。 有一个穷困的大学生对他的师说:“你的收费太贵了, 我家里穷,我能够上大学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收费这么高,我可能不在你这儿继续了。”师说:“那好吧,从现在起我每次只收你1 元钱,这个你能付得起吗?”大学生说:“这个价格我付得起。” 这个来访者对师充满感激,说师不仅技术高超, 而且人格高尚,不贪图钱财。两个人在这样的关系中继续前行。结果两年后,这个来访者的病情没有任何改善。 于是,这个来访者对师充满抱怨:“你当年之所以每次只收我1 元钱的费,是因为你想拿我做试验,拿我练技术。两年内你没有改善我的症状,你不仅是一个技术不行的人,而且也是个道德败坏的人。你把我当成了小白鼠。” 在这个案例中,师比较恰当的做法也许是对来访者说: 你现在可以每次只交1 元钱,但是你以后赚了钱,需要补齐欠的那些费用。这样做的好处是给来访者强大的暗示:你将来会赚钱的;不管是在尊严上还是金钱上,你都不会欠我的。这对来访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支撑。 坚信来访者以后能赚钱,转化为专业语言是,相信来访者以后的自能会变得更加强大。心理的目标或者效果, 应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来访者的症状改善或者消除, 二是来访者的自能变得更加强大。之,很难说收费在某个城市什么样的标准是恰当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具体经济情况,以及自己的个人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收费标准。 何时收费 经常被问到的一个具体问题是,做完之后交钱,还是做之前交钱?都可以。你如果对所有来访者都一视同仁, 所有来访者都是之前先把费用交了,这个没问题。武汉忠德心理医院的设置是,每次做完之后,来访者拿着收费单去交钱,这也是可以的。 是否可以多次费用一起交 是否可以一下收10 次的费用?很多心理咨询机构是这样做的。再次强调,你如果对所有来访者都一视同仁,这是没有问题的。是对那些早年有分离创伤的来访者来说,一次收10 次的钱,这本身是。 关于费用打折 有的心理咨询机构对费用会采取打折的方式。比如,来访者如果一次交了很多次的费用,会有折扣,平均下来单次的费用会减少。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这给了来访者一个暗示—我们可以相互突破对方的领地。 给来访者打折的意思是:在你讨价还价的情况下,我允许你占我一点儿便宜,或者说在你一次让我有很多盈利的情况下,我单次的盈利可以减少一些。这显然是一种界限模糊不清的状况,我个人比较反对这样做。 关于收费,上也有很多争论,而在我们的专业圈子里, 关于收费标准的设置,长程的收费和短程的收费都是一样的。 比如,我们跟一个来访者讨论的40 次以内的短程心理动力学取向的设置,每一次是500 元的话,那么这个来访者的延伸到100 次甚更多的时候,费用也不会因为次数的增多而降低。 有些机构在给来访者做初始评估,也是做精神检查这个阶段的时候,前3 次收费的标准更高一些,正式开始时, 收费要低一些。我们反对这样的做法,我们强烈建议,从来访者的次开始,一直到结束,价格都是同样的标准, 也是说每50 分钟的收费标准是一样的。 网络咨询和地面咨询的费用 关于网络咨询和地面咨询的价格,有人说网络咨询可能效果要稍微差一点,所以咨询的费用应该降低。我认为这种做法也不妥。不管是网络咨询还是地面咨询,师付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都是50 分钟。如果地面咨询的收费是50 分钟500 元,那你在做网络咨询的时候,也应该是同样的费用。 作为一个师,如果在来访者的收费标准上有太多的波动,比如不同的来访者收取不同的费用,不同的方式收取不同的费用,以及不同的时间段收取不同的费用,表示你的内心世界缺乏一个稳定的、跟他人连接的模型。这个问题需要你跟你自己的师谈一谈。 为了什么而收费 有一次,一个30 多岁的女师说,她跟一个男来访者谈了50 分钟,解决了他10 年没有解决的一个困惑。这个来访者给她开了一张5000 元的支票,并对她说:“你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肯定不止这么多钱,我先给你5000 块钱再说。”这个师很自豪地说,她不客气地收下了这张支票。 我当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认为这样做危险。 因为这个师改变了师的“产品”。我们之所以收来访者的钱,不是因为我们把来访者治好了,而是因为我们付出了陪伴来访者的时间,这是专业的陪伴。 如果我们按照效果收费的话,那么出现给来访者做了10 次都没有效果的情况,是不是应该把10 次的钱都退还给来访者呢? 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比如师了10 次,来访者不仅症状没有缓解,甚加重了,那按照上述逻辑,师是不是要反过来付给来访者费用呢?所以,如果我们按照效果来收费,必然导致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 我们的收费一般是根据陪伴来访者的时间来计算的,或者说我们售卖的是时间,而不是效果。 学校的咨询师是否收费 一些中小学和高等院校里,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因为问题,他们对来访者没有办法收费,这可能会导致咨访关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来访者可能会觉得:你之所以给我做,是因为受了学校领导的委派,是来给我做思想工作的。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双方向内心深处的探索。 建议,在学校里,对学生来访者也收一点儿费用,哪怕是象征的,比如一两元,这样既不会对学生来访者的家庭经济状况造成负担,也有利于。 关于效果 不要对票 来访者经常会问:经过多少次会有效果?面对这样的问题,比较正确的说法是:你要解决的那些心理问题,也许会被解决,但是我不敢保证会解决。 如果师说“好”,那可能会让来访者处在巨大的退行中,而且他的潜意识会为攻击师做准备,“我拿我的症状跟你竞争,如果经过多少次,我的症状没有改善的话, 你败了”。 很多来访者在潜意识层面,会通过他们的症状来打败貌似强大的师,以满足他们自己的自恋。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师,你不应该给来访者这样的机会。你要对来访者说:“你到我们这儿来做,不是来看外科医生,不是你身上长了一颗瘤子,你只需要躺在手术台上,医生拿手术刀把它割下来可以了,不是这样的。你到我们这儿来做,需要我们共同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再次强调,在来访者问到他的症状会不会好转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回答:“我不敢肯定,我们一起合作,试试看。”这不但可以防止来访者的过度退行,而且会使他潜意识里对师的攻击得不到现实的结果。 了解自己比解决症状重要 另外,我们还需要告诉来访者:“也许比消除你的症状本身更重要的事情是,通过我们两个人的共同工作,帮助你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通过10 次,你可能会了解自己的三五个或者更多的自我保护机制。而这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关于各类来访者 来访者是亲友或亲友介绍的,怎么办 面对亲友或者亲友介绍的来访者时,师该怎么办? 如果来访者在生活中跟我有一些关系,比如是我的朋友, 我好像自动丧失了对他进行精神分析的能力。因为这是两条不相关的线。 我有时候想,如果我给我的家人做精神分析,可能会是怎样的。其实,仔细一想,我真的做过这样的事情。有时候跟我哥哥聊天,我会说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事情。他是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对我们这一套有点不屑一顾。他说:“你别讲那么多唯心主义的东西,你有本事用数学公式向我描述一下你的那些心理学体系,否则的话都是。”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只有用数学公式可以表达的东西,才是可以相信的。 来访者找作为熟人的师做心理,有可能会使师丧失中立的立场。他可能在做的过程中过分患得患失,处在一种高度不自由的状态,这会严重影响的效果。 但是师都是活在这个世界的俗人,都有亲戚朋友,亲戚朋友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既然你在这一行,我需要找你谈一谈”。 如果我的同学介绍他的熟人来找我做心理,我现在的做法是,跟对方说次访谈我会亲自给他做,和他谈50 分钟,判断他的病情种类或者程度,做一个初始评估,然后把他介绍给我认为对他来说比较合适的师。 我们还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大家在一起吃饭,当别人知道你从事心理咨询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在酒桌上说他有什么样的困惑,让你帮着解答。这个时候,是不适合给别人做深度心理探索的。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委婉地拒方,不让对方觉得你态度生硬,不给对方造成内心的伤害,进而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来访者介绍朋友过来,怎么办 有时候,来访者觉得在你这儿有很大的收获,他会介绍他的朋友来找你做心理咨询。这种情况应该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有一个条件,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能过多地交流他们在中的信息。因为这可能会让他们两个人联合起来对你的进行阻抗。也是说,两个人在你这儿同时做心理,他们的接触应该有所节制。 关于咨访双方的关系 避免身体接触 我们在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时,不应该跟来访者有身体的接触。 一个来访者进你的室,出于社交的礼仪,他会伸出手来:“医生你好,久仰你的大名,我终于到你这儿来做了。” 次做心理咨询,你可以跟他握一握手,但是在以后的关系中,应尽可能避免握手这样的身体接触。 握手是一种社交场合常见的礼仪。不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所有的寒暄礼貌都是用来防御的。也是,我见到一个人, 为了掩饰我内心对他的敌意,会有意表现出友好的样子。 有人说,握手礼仪起源于冷兵器时代,是两个陌生人见面,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手上没有拿着匕首,用手接触一下, 以示自己对对方没有威胁。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时, 我们内心对他人的敌意需要被探索,而不是被寒暄、礼貌掩盖。 有些来访是主动地跟师握手,有些来访者甚要跟师来一个拥抱。这时候师的专业反应是跟来访者讨论: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同意跟你拥抱或者拒绝跟你拥抱, 你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种做法,可以让我们通过来访者的一个要求,来探索他的内心世界。从直觉的角度来说,来访者可能有一个愿望,师反复跟他讨论的时候,他的这个愿望可能会减弱。所以我们并不是直接生硬地拒绝来访者,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契机来探索来访者这样做的潜在动机。 在我的从业生涯中,我跟两个男来访者有过身体接触, 都比我小十来岁。他们跟我谈了50 分钟,结束的时候对我说: “曾医生,我能不能拥抱一下你?”我几乎想都没想给了拥抱。 我为什么会这样做?,来访者是同,这样做不会有太多道德上的内疚感,也是说我这样做不会出现我仗着自己是师占异来访者便宜的情况。,我知道他是偶然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不会对这样的身体接触成瘾,满足一下他的需要,不会有大问题。 但是记住:跟来访者身体接触之后,我们还是应该跟来访者讨论一下,他在那一瞬间的移情是什么。 心理都是谈话,是把一个人较原始的用行动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变成用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一个来访者过多地要求跟师有身体接触,往往表示他在呈现自己内心的时候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那么,我们的目标是,让他把之前需要用身体来表达的很多内容,慢慢地变成用语言来表达。 避免之外的接触 在的设置之内和之外,师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差别大。 有下午,后一个来访者是男,我们谈了50 分钟后, 他离开了。我打扫了一下室的卫生,还做了一些其他事情便下楼了。他还在楼下,于是我和他一起走向公共汽车站。 在路上,他继续跟我说在那50 分钟里没说完的事情,而这时候我已经到了非师的状态。我的本能反应是,像对待一般的社交生活中碰到的年轻男一样,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 “小伙子,别想多了。” 当时,我一说完觉得我这话说得不专业,因为在我跟他的咨询关系中,我肯定会让他想很多东西,或者说对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开放的探索态度。但是很显然,当我跟他并肩走在路上时,我有点像他哥哥或者像他父亲这样的角色, 对他说别想多了,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到外界。这显然是一种非的关系。而且,我跟他说“别想多了”这样的话, 对他不会有真正的专业上的帮助。 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直接对来访者说“你先走吧,我还有点儿别的事情”,用这种方式来避开与他在生活中的接触。 从原则上来说,不允许师跟来访者之间有关系之外的接触。比如,一起吃饭、看电影,或者做其他事情。因为这可能会分散移情。 心理是一个深度探索来访者内心世界的过程。如果师跟来访者发展私人关系,可能干扰这种深度的探索。 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你在室里摆出的是师的姿态, 来访者对你比较信任;在室之外,你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跟来访者打交道,你有一些专业之外的东西,可能会被来访者利用,从而削弱中你对他的分析或者探索。 可以说,如果一个来访者希望跟他的师发展私人关系, 这种行为本身是对的一种阻抗。 有的师可能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偶遇来访者,我该怎么办?我们需要坚持的原则是:以低于来访者的主动和热情的方式来进行回应。 假如你不是这样的,而是以高于来访者的主动和热情跟来访者打招呼,比如看到某个来访者远远地走过来,你走过去问“你还好吗”,可能让来访者觉得,这个师有点不可控。这可能会削弱他的控制感。这时,他需要通过自己的某种方式,来降低你那不能控制的热情和主动。 如果你按照规定的以低于来访者的主动和热情跟来访者打招呼,来访者会觉得在之外与师的关系在自己的掌握中,也不会恐惧和害怕。 禁止亲密的关系 在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中,在关系之外与来访者有亲密的关系,是禁止的事情之一。比如,保持关系或者一起合资开公司的关系。因为这有可能会让师把自己在中探索窥视的愿望,在之外见诸行动,来访者也可能会把在中对师的理想化投射转移到他们在之外的关系中,从而形成对师的膜拜和顺从。 显然,这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欺诈和被欺诈的关系,如果师和来访者在生活中是这样一种关系的话,是严重违背心理的伦理道德的。 这个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而且适合所有心理学派。 有个学习心理专业的学生,曾在我这儿做自我体验, 他的导师跟我在专业上有合作,我和他偶尔会有一些之外的接触。虽然这看上去有那么一点点违背心理动力学取向的设置,但是因为我们的接触是我与他导师这层关系的需要,所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没有违背一个更大的原则,即在之外发生亲密的私人关系。 如果师在之外跟来访者发展亲密的私人关系,师丧失了作为师的立场,变成了来访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父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