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巴黎978752250907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8.92
6.3折
¥
78
全新
仅1件
作者(日)小仓和夫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9075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11732862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著者小仓和夫,日本学者,外交官,1938年生。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系及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系。1962年进入外务省。历任日本文化交流部部长、经济局局长、外务审议官、驻越南大使、驻韩国大使、驻法国大使等。2003年10月至2011年9月任独立行政法人国际交流基金理事长。现任青山学院大学特聘教授。著作有《对全球主义的叛逆》(中央公论新社,2004年)等。 译者王冬,供职于中国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从事编辑与翻译工作。日语专业毕业,曾留学日本,翻译、出版有著作多种。
目录
引言
第一章留学法国
光明与黑暗
理想
三个为什么
第二章在巴黎的日子里
巴黎—伦敦—巴黎
分裂与统一,革命与反动
崩溃与新生
勤工俭学的梦想与现实
生活与勤俭
恋在欧洲
第三章革命思想的形成
革命热情
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纠结与行动
里昂中法大学事件
斗争之后
第四章客居柏林
柏林——1922年
在柏林初遇朱德
德国的教训
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第五章周恩来:时代的骄子
邂逅
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
“欧洲先生”
回国
尾声
内容摘要
恋在欧洲 有一种氛围总是萦绕在周恩来身旁,让他感受不到贫困的可悲。这种氛围或许是他待人的温情,或许是他坚毅的领导风范,又或许是他的人格魅力。 然而,周恩来的性情在一部分人看来却多少有些“小资”情调。尤其是再把周恩来在欧洲的留学生活联系在一起,有些故事里便出现了过分强调这种所谓“小资”情调的倾向。故事之一与周恩来的形象有关。据这个故事讲,周恩来喜欢照相,还把照片制成明信片,分送给家乡的父老兄弟,寄给了在日本留学时帮助过他的一位韩姓朋友。 周恩来称得上一表人才,明信片寄出的地点又是魅力四溅的花都巴黎,加之明信片上巴黎的良辰美景,于是,一些人借题发挥,把这件事用作证据,来证明巴黎的繁华让周恩来经常沉醉在小资产阶级的梦幻之中。 这件事散见于各种书籍里,我寻其根源,结果在一本书里找到了。这本书就是何长工的《勤工俭学生活回忆》。何长工在中共夺取政权之后担任过重工业部的一把手,他绝对不是那种故意抹黑周恩来的人,所以讲述这件事的时候不可能有夸张或歪曲的企图。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旧话重提,把党员出身与思想问题联系起来,歪曲这个故事的原意,上纲上线,到处宣扬。 周恩来把自己的照片制作成明信片寄给了家乡的亲戚朋友。这段往事如果心平气和地分析,它所要表现的无非是周恩来的思乡情绪。一个远在欧洲、独自生活的东方青年,没有沉溺于欧洲的梦想和诱惑之中,用这么个小游戏既哄自己开心,又把自己的心和养育自己的故乡紧紧拴在一起。 周恩来的心既没有让花都巴黎的生活搅起“小资”波澜,更没有让“小资”情绪泛滥成灾。他的心灵并没有重蹈许多东方青年的覆辙。在巴黎,周恩来离开了亲朋,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老乡们。他主动接近勤工俭学旗帜下艰苦奋斗的学生,与那些和学生一起干活的当地工友打成一片,而且还密切关注横在贫富差别背后的阶级、政治和经济问题。 周恩来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面对那些让感情丰富的青年最容易陷入的社会圈套,周恩来无动于衷。是什么力量唤醒了周恩来的阶级意识,让他下定决心为共产主义使命贡献力量的呢?反过来说,答案之一就是因为他身上没有所谓的“小资”情调。纵观周恩来的人生道路,解读发生在那张照片里的故事,此时此刻,不必纠结于周恩来的“小资情调”,我们难道不应该把照片里的故事作为证据,永远记住周恩来为什么没有掉进欧洲的大染缸里,又是如何为祖国献身的吗? 说到这里,欧洲的另一种诱惑又理所当然地冒了出来。这就是女性问题。 说起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期间与女性的关系,不免让一些好事者扫兴了。首先必须提到一位女性,她既不是法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周恩来的老乡——邓颖超。 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通信,而且似乎是半公开的。因为上文提到的何长工,还有周恩来在柏林逗留期间来旅馆看他的那位同事,似乎都知道他们两人互相写信的事。 但是,我之所以说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书信往来是半公开的,反过来说,至少可以说明他们俩当初还没有坠入情网。书信往来、时光流逝、遥远的距离,反而让他们俩的关系越来越深。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刚到法国的时候,邓颖超才十六岁,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学校的讲台。与此同时,周恩来也正在努力让自己适应巴黎的生活。换句话说,周恩来在欧洲步入了新的征途,此时此刻的邓颖超也在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自强不息的青年志向,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履行自己使命的思想觉悟,把天各一方的两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看过当时周恩来写给邓颖超的信,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革命思想的认识。例如,周恩来在写给邓颖超的名为《德法问题与革命》报告中说:“资本主义一天不打倒……帝国主义的混战永不会消灭,欧乱方兴未艾,所可希望的只是俄国。”读这份报告,足以让人感受到周恩来特有的那份炽热情感,他将自己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告诉给挚友邓颖超,从而觅得自己的知音。还是在这一时期,同样是写给邓颖超的信,周恩来讲述了投身长沙大罢工后壮烈牺牲的黄爱。这封信还表现了周恩来微妙的心态,他一方面对意志坚定、宁肯放弃生命也不辱使命的朋友表示惋惜,一方面请远在家乡的朋友邓颖超为他分忧解愁,想以这封信来麻醉自己,同时又激励自己奋发图强。恋爱离不开孤独,更需要共识。周恩来在巴黎开始了新的生活,伴之而来的孤独,还有对革命思想的共识,为他们两人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对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此期间的恋爱经过一知半解的人,往往听风就是雨,从而造成的误解十分荒唐可笑,甚至还冒出过这么一种说法。周恩来之所以在欧洲期间没有打过其他女人的主意,是因为恋人邓颖超爱吃醋,周恩来怕她嫉妒。这种说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误解。周恩来离开中国到法国留学的时候,他和邓颖超的关系还没有发展到海誓山盟的地步。另外,当时邓颖超所在的党组织非常活跃,她根本没有时间沉湎于恋爱。 P124-131
主编推荐
1.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周恩来总理作为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家,他的很好政治智慧,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2.作者小仓和夫先生一直以来对中日友好关系持积极态度,对已故周恩来总理充满敬意和正面评价。 3.本书既是周恩来早期留法求学的个人记录,也涉及、朱德、、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早期革命生涯。可以看作是一部珍贵的20世纪早期革命史 。 4.本书集中在1920—1924年旅欧时期,奠定了周恩来理性务实沉稳的政治风格外交风格的基础。在有关周恩来的传记中,本书独具特色。 5.本书引用了大量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对于读者了解周恩来的成长、学习中国革命历史有较高的价值。
精彩内容
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书,记录了周恩来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19年以后,在黑暗与光明的重叠里,中华民族开始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周恩来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为“中华腾飞世界”而奋斗的历程中。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直到1924年才回国。作者在巴黎实地探访周恩来的足迹,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治学方法,基于大量资料和史料,考证了青年周恩来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的生活、学习经历,详细叙述了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思考,记录了他由此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历程。 本书将周恩来留法时期求学和革命思想的形成,置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社会形势和国际共运的大背景下,说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媒体评论
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周恩来智慧超群、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他都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回顾周恩来的一生,他一方面勇敢、果断,而在另一方面的战术选择上注重谈判。耐心协商是周恩来的性格,同时也是他在多次运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本书作者小仓和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