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十大经典理论:解读与应用: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978730028274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8.22
6.3折
¥
45
全新
仅1件
作者徐世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82749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9846116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徐世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中心主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市行为科学学会秘书长。主讲课程包括管理学研究方法、人员素质测评、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压力管理。研究方向为领导力与员工绩效行为、靠前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政府机关、企*单位的管理咨询与培训项目,在靠前外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9部。
目录
绪论 如何认识理论
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二、理论及与其有关的概念族
三、判断理论好坏的四个标准
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五、理论开发的两个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章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个性决定命运——特质激发理论的回答
一、特质激发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特质激发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特质激发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特质激发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是心随境转,还是禀性难移——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选择
一、不破不立——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态度能够决定一切吗——情感事件理论的回答
一、“ 工作态度” 的定义与生成——情感事件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情感事件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事件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情感事件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因擅长而喜欢,还是因喜欢而擅长——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
一、计划行为理论的缘起——还是要从态度说起
二、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计划行为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计划行为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公平总是那么重要吗——不确定管理理论的回答
一、不确定管理理论的起源——从公平说起
二、人们何时关心公平——不确定管理理论的看法
三、不确定管理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不确定管理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我们为什么会 “压力山大” ——资源保存理论的解释
一、资源保存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资源保存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资源保存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资源保存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 徘徊在魔鬼与天使之间——道德补偿理论对个体行为的解释
一、道德补偿理论产生的背景——道德选择的理性与直觉性
二、道德补偿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道德补偿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道德补偿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 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能够促进企业绩效——AMO模型的回答
一、AMO模型产生的背景
二、AMO模型的主要内容
三、AMO模型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AMO 模型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章 空气与翅膀哪个能让鸟儿飞起来——资源基础观的选择
一、片面深刻所引发的强烈反弹——资源基础观产生的背景
二、资源基础观的主要内容
三、资源基础观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资源基础观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0章 企业做好自己就能成功吗——资源依赖理论的答案
一、资源依赖理论产生的背景——对环境作用的重视
二、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内容——四个概念、八个观点
三、资源依赖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四、对资源依赖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我们是否应该改变现有学术活动的 “游戏规则”
内容摘要
做任何管理学研究,理论都是绕不开的。本书对组织管理领域十个仍然活跃于学术争论前沿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与评价。本书除绪论外,共分十章,分别对应特质激发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情感事件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不确定管理理论、资源保存理论、道德补偿理论、AMO模型、资源基础观、资源依赖理论,每章均包含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以及对理论的评价与反思四大部分。本书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习使用,也适合有兴趣进行管理学研究的读者阅读参考。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靠前学者掌握和吸收西方组织管理领域的经典与前沿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开发新的理论。
精彩内容
学者们目前比较普遍的共识是,从理性的角度总结提炼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经验是做出理论贡献的重要时机,也是提高理论自信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具体落实这个想法呢?笔者认为这就要回答理论是什么、理论长什么样子、以往的理论是如何开发出来的等这些基本问题。正如我们在《管理与组织研究的40个理论》译者序中所说的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中国的学者如果想要做出真正的理论贡献,就要近距离地触碰理论、思考理论、评断理论。 当然,这个过程也充满了争论与吵嚷,其中有两个争论值得我们关注。其一,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能反映中国组织管理的实践。其二,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具有思想的洞察力和穿透力,而不仅仅是证明一些众人皆知的常识。 以上争论都绕不开一个话题,如何使自己的研究在理论上更有贡献。这些争论体现了中国学术群体在研究进路上的一个转变,或者说是进步,即由“术”的阶段向“道”的阶段转化。当然,笔者认为,中国学者在组织管理领域国际化完成的标志不是掌握了“术”的内容和“道”的内容,而是在前两个阶段积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可与国际学者进行对话的思想与理论体系。 也就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按照笔者的判断,目前我们正在步入 “道” 的学习与创造阶段,也就是掌握和吸收西方组织管理领域经典与前沿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开发新的理论的阶段。 之前笔者和李超平教授组织翻译与编写的 《 管理与组织研究的40个理论》《 管理与组织研究常用的60个理论》两本书尽管包含的理论很多,但仅仅起到了手册查询的作用,很难使大家详细地了解理论的细节,以及理论对于论文写作的价值,这对于总结理论开发的规律性很不够。为此,在本书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从组织管理领域中选取了10个仍然活跃于学术争论前沿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与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只有这10个理论在组织管理理论中重要,而是笔者本人的能力和精力实在有限,再加上时间所限,目前只选取了这10个理论。以后若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新的理论,那也将是一桩美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