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7.7 6.5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小云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21736052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1320497
上书时间2024-11-08
第一章为何公益?
当我们提出为什么要做公益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我觉得穷人的生活太艰苦,我有义务帮助他们。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当遇到一个因为没有钱而无法就医或因为没有钱而无法上学的情况时,多数人都会慷慨激昂、正气凛然,这说明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内生化”的爱心,因为在面对那些生活艰辛群体的时候,当我们的生活状况远远优于他们,这种爱心释放不需要太多的游说和说服。这种爱心释放显示了我们人类社会在面对不平等方面具有的一种内在机制,这也可能常常被很多学者作为“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依据。慈善与公益是在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克服社会不平等的一个自发、内在的矫正机制。从孔子到亚里士多德,中外几乎所有圣贤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都高度一致。慈善公益的基本思想与基本实践,是跨越文化、宗教和国家普遍性的社会实践。我认为,无论是传统的慈善还是现代的公益,都是基于社会的不平等而逐渐形成的。
与此同时,慈善与公益又是一个不完全自发的社会行为,也就是说,尽管人类都心存爱心,但这并不必然会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慈善与公益需要呈现它们存在的价值,社会大众需要真正能够受益于慈善公益的活动。我们不能仅仅把慈善和公益看作是一种道德义务,要求社会成员去履行,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激励。当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公益,这个社会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公益社会。慈善和公益起源于我们对不平等问题的关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公益的元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通过公益来缓解这种不平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恰恰是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源,这在现代社会尤为突出。公益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公益自身,还涉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公益是一个夹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特殊部门。这就需要公益能够游刃有余地穿行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这是公益,尤其是中国公益面临的最核心问题。
慈善为何让人感到幸福慈善最根本的社会根源是人类怜悯和同情的天性,除去那些功能主义视角的解释外,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施善行为的确会让人愉快。
说起来也很不解,很多人平时省吃俭用,但都很愉快地进行各种捐赠。我前几年发起了“瑶族妈妈的客房”“瑶族妈妈的厨房”“瑶族妈妈的卫生间”等项目,我的家人、身边的同事和学生都变成了公益人,他们不仅为我的项目制作捐赠广告,同时也捐出省吃俭用的零花钱。我对学生说,你们都没有钱,可以不捐,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捐出50元、100元、200元。他们说,如果我们捐的钱能够让村民修个很好的厨房、卫生间,那么我们感到很愉快。我不能说我的学生捐钱全都是为了愉快,他们显然也有来自我作为老师的一种道德压力,多少会有点“道德绑架”的含义。“瑶族妈妈的客房”在第一年的众筹中有四千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