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评传978755311954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苏轼评传978755311954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9.57 4.9折 6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枣庄著

出版社巴蜀书社

ISBN9787553119540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0元

货号13029554

上书时间2024-11-05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曾枣庄,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著有《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年谱》《苏辙评传》《三苏文艺思想》《三苏选集》《苏轼诗文词选译》,与人合作笺注有苏洵的《嘉祐集》、校点 有苏辙的《栾城集》。近年出版有《论西昆体》《三苏传》《宋文纪事》(全二册)、《苏诗汇评》(全四册)、《苏词汇评》《苏文汇评》《北宋文学家年谱》《苏辛词选》(合作)、《苏轼研究史》(即出)。共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曾涛,1964年9月生。大学文化。自由撰稿人。与曾枣庄合作编著有《三苏选集》、《苏诗汇评》、《苏文汇评》、《苏词汇评》、《苏轼诗文词选译》、《宋代史论分类全编等》。

目录

一 “长者明敏尤可爱”——眉山和苏轼的少年时代

二 “名震京师”——进士及第

三 “变出不意”——赴母丧返川

四 “极论朝政得失”——应制科试

五 “我初从政见鲁叟”——签判凤翔

六 “岐梁偶有往还诗”——岐梁唱和

七 “丹旒俄惊返旧庐”——最后一次返蜀

八 “新政皆不与治同道”——反对王安石变法

九 “余杭自是山水窟”——通判杭州

一○ “寂寞山城人老也”——改知密州

一一 “我当畚锸先黥髡”——徐州防洪

一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乌台诗案

一三 “逐客不妨员外置”——贬官黄州

一四 “从公已觉十年迟”——乞居常州

一五 “曾未周岁,而阅三官”——人奉禁严

一六 “不见跳珠十五年”——再莅杭州

一七 “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知颍州、扬州

一八 “承平百年烽燧冷”——出知定州

一九 “罗浮山下四时春”——贬官惠州

二○ “晚途更著黎衣冠”——再贬儋州

二一 “曾见南迁几个回?”——北归和病逝

二二 “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苏轼的世界观

二三 “得乎吾心而言”——苏轼的文艺思想

二四 “天下之至文”——苏文特色

二五 “诗从肺腑出”——苏诗特色

二六 “一洗香罗绮泽之态”——苏词特色

二七 “平生好书仍好画”——苏轼书画艺术

二八 “议论常公于身后”——结语




内容摘要

巴蜀文人多属才子型。蜀中文人虽各有自己的个性,但才气横溢,豪放不羁似乎又是他们的共性,这也许是从蜀中山水得到的灵气吧!

蜀中不仅多才子,而且多才女,汉有“当垆”的卓文君,唐有制笺能诗的薛涛,五代有以宫词闻名的花蕊夫人,宋有张愈妻蒲芝,愈卒,蒲氏为诔,辞最工,蜀士多传诵,以至《宋史·张愈传》录其全文。

四川史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谯周著有《后汉纪》《古史考》《蜀本纪》《益州志》《三巴记》《巴蜀异物志》等,可惜都已失传,仅《古史考》有辑本。陈寿著有《三国志》、《古国志》(已佚)、《益部耆旧传》(有辑本),特别是《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取得了与司马迁、班固相当的史学地位。常璩著的《华阳国志》,更堪称“传诸不朽、见美来裔”的史学名著。二是宋代。宋代是中国史学最发达的时代,宋代的不少史学名著多出自蜀人之手。北宋范镇参与了欧阳修《新唐书》的编纂,范祖禹参与了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纂,并自著《唐鉴》十二卷,是宋代的唐史专家。南宋李焘有煌煌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一千余卷(今存五百余卷),为研究北宋历史保存了丰富的资料。李心传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二卷,为研究南宋前期特别是高宗朝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蜀人是以地方史居于当时史学的领先地位,那么宋代蜀人则以当代史居于当时史学的领先地位。刘咸炘《重修宋史述意》谓“宋一代之史学实在蜀”,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较之文学和史学,蜀中哲人略为逊色。汉代堪称思想家者为扬雄,但其主要哲学著作《太玄》,模仿《周易》,《法言》模仿《论语》,原创性的东西并不多。汉以后,宋以前,连与扬雄相当的思想家也没有出现过。在宋代出现了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家张栻,争得理学正统地位的魏了翁,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发祥地。汉代张天师(张陵)人蜀,在四川大邑的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又叫五斗米道,这是道教的前身。其子张衡、孙张鲁传其教,张鲁还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把五斗米道发展到全国。距眉山不远的青城山更是道教名山。唐僧入印取经,曾留住成都大慈寺。四川石刻佛像之多,就是佛教流行的产物。乐山大佛更是世界有名。大足有石刻造像五万多尊,广元千佛崖有造像七千多尊,夹江千佛岩有两干四百多尊;安岳、仁寿、资阳、巴中、潼南、荣县、合川等地,也有大量石刻佛像。四川石刻造像之大、之多、之精,在全国是罕见的。

四川的绘画以唐末、五代、宋代最为发达。他们除以绢、纸作画外,还在寺观内作壁画,仅成都大圣慈寺的壁画就达一万三千余件,“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袁说友《成都文类》卷四五,四库全书本)。五代时蜀中有著名画家如李升、黄筌等人,后蜀孟昶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以黄筌为翰林待诏、权院事,这是中国最早正式建立的画院。人宋以后,四川的名画家也很多,如石恪、孙知傲、黄居案、赵昌等。文同与苏轼创立的湖州画派,对后世文人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与四川绘画发达分不开的。

四川文化发达的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经济繁荣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巴蜀文化的发达是四川富庶的产物。四川四面高山,与中原隔绝,但它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很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秦代李冰在蜀中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膏腴之地,至今仍得其利。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四部丛刊本)称李冰的水利工程使蜀“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岁,天下谓之天府”。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总序称“蜀川土沃民殷,货贝充溢,自秦汉以来迄于南宋,赋税皆为天下最”。昔日成都的浣花之游,曾为不少文人墨客所艳叹,宋人任正一《游浣花记》(《成都文类》卷四六)云:“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为特甚……凡为是游者,架舟如屋,饰以缯采,莲樯衔尾,荡漾波间,箫鼓咏歌之声,喧哄而作。其不能具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舟之往来。成都之人于他游观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则倾城而往。”若非民殷国富,这样的文化娱乐,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二是教育发达。先秦孔子办学,使齐鲁文化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西汉文翁为蜀守,在成都建立学校,选属县子弟入学,这就是后来的文翁石室。在文翁的影响下,蜀中郡县纷纷建立学校,教授门生动以百千计。发展到宋明,更是书院林立,超过州县之学。明人李长馥《修子云书院启》说,书院“多以名贤遗址为之,其在蜀者如北岩、紫岩、青莲、金华数书院,皆名人遗址”。

三是印刷出版业发达,四川是最早开始雕版印刷的地区之一。唐文宗大和年间,剑南两川已刻印历书鬻于市;咸通年问,刻有《唐韵》《玉篇》《金刚经》。五代后蜀宰相毋昭裔曾主持刻印九经,又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刻《文选》《初学记》

……



主编推荐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的苏轼,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而且其间条理贯通,自成一家之学。历史人物的学科分类,在中国官方史书中早已出现。《宋史》就有“道学”、“儒林”、“文苑”三传的分别。



精彩内容

本书系曾枣庄教授的代表作,1981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再版,2018年推出第三版。本书系新时期第一部有关苏轼的全面系统的学术传记,在学界影响巨大。全书分28个专题,全面论述苏轼的少年时代、进士及第、应制科试、反对王安石变法、通判杭州、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出知定州、贬官惠州及北归病逝等重要人生历程,详细论述了苏轼的文艺思想、苏文特色、苏诗特色、苏词特色及苏轼的书画艺术成就,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