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发展978751991162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发展978751991162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3.37 4.9折 8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曙光

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991162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1681854

上书时间2024-10-22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中国扶贫》《中国经济》《中国论衡》《中国农村》等经济学著作二十余部,并出版《老子心诠》《论语心归》《周易心解》《孟子心证》等多部思想文化史著作。

目录
第一章 “文化心理—文化产业—文化治理—文化软实力”四位一体学术框架 文以化人:文化乃一国之“根本” 文化自省与文化自觉:中国人文化心理的调适与嬗变 从“百姓日用”到“文化治理”:文化的诸层面 全球文化治理、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话语权 结论:构建“文化心理—文化产业—文化治理—文化软实力”四位一体学术框架 第二章 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 文化观:内涵与特性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产业的层次与定位 文化产业的系统性政策支撑 第三章 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自觉与人文关切 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能力决定着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经济高速发展期的人文关切与人文精神塑造 第四章 回归乡土:中国乡土美学的重构 引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空间形态的变迁 在传统农业文明中发现中国农业美学 在传统乡村文化中发现中国乡土美学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与乡村公共生活的空间承载 小结:留住乡愁、回归乡土、复兴乡村 第五章 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复兴 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产业振兴 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土文化复兴 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伦理—治理重建” 构建“多元参与机制”,促进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 展望:打造崭新的乡土文明 第六章 传统工艺美术与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与机制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以人为本的保护”与“以物为本的 保护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生产者的再生产” 创造一种可以使民俗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七章 传统工艺美术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引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先秦以来中国手工艺术的发展脉络与传承体制 西方工艺美术运动对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启发 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工艺美术:工艺、艺术与工业的平衡 传统与现代:传统工艺美术如何融汇现代技术与现代设计理念 文人的参与工艺美术的兴起 从民间工艺美术中汲取艺术营养提升艺术水准 结论:迎接中国的文艺复兴 第八章 中国工艺美术的学科建构、学术表达与产业互动——以中国漆学为例 中国漆艺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中国漆学的发展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国漆学要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中国漆学要处理好工艺、美术与人文的关系 中国漆学教育的核心机制 中国漆学教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表达体系的建构 第九章 中国工艺美术的美学与哲学探究 人本主义工艺美学:源 人本主义工艺美学:流 儒:理性主义与德性主义 道:自然主义与平民主义 墨:实用主义、民本主义与禁欲主义 文与质 巧与拙 道与器 趣与童心 生活美学与劳动美学 三流归一、与古为新 第十章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学与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学与文化资本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学:起源、特征与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学:产业视角 展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的少数民族工艺美学 第十一章 工艺之道与文化自觉:美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的探究 文化自觉与柳宗悦的工艺美学思想 “民艺”:大众的工艺美学与生活中的工艺美学 戒我执:“他力—自力”“机械—自然”张力下的工艺美学 工艺美学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会组织与经济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追寻工艺之道:人类的异化与人类的未来 第十二章 溯源归本,温故出新:中国人文精神的回归 西学东渐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复归 隔阂与遮蔽:深刻理解传统的障碍 归根复命,与古为新 第十三章 溯源、融汇与解放:文化自觉与中国综合材料绘画主体精神之构建 回归与溯源:从“最前沿”回到“最朴初”的“周而复始” 融汇与“打破”:“去疆域”与架上绘画艺术的解构与创新 解放与自由:从材料和工具的解放中获得艺术和生命的自由表达 文化自觉与中国综合材料绘画主体精神之构建 第十四章 致敬传统:中国美学的觉醒 画家视角和工匠精神 庙堂传统、江湖传统与文人传统 中国美学的觉醒 返本开新:寻找传统的当代性 第十五章 城市文化品格提炼与文化产业提升:以福州为核心 “一带一路”倡议与福州的历史机遇 福州城市文化品格的提炼 福州的产业升级与文化发展 第十六章 文化复兴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七问: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澄清的理论和实践误区 “政府+市场”“制度+技术”: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迎接文化复兴:打造中国强大的文化资本 以强大的文化融入力和包容力,推进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后 记

内容摘要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中国人重视“文化”,乃是经过数干年盛衰沉浮得到的一个历史经验:历代王朝之兴替、国族之流徙、宫室器物之散失朽腐,皆不足忧,而“文化”之消逝乃最堪忧之事,故古人有“亡国”与“亡天下”之辨(顾炎武《日知录·正始》)。然而从另一角度观之,“文化”,较之王朝、国族与宫室器物,其生命力更加顽强、坚韧而持久,验之中国历史尤然。王朝忽生忽灭、国族辗转迁变、宫室器物烟消云散,而“文化”却在历史之深处“隐藏”着,在悠久的历史中延展着、蕴蓄着、生长着,其间虽或有跌宕起伏,而其生命力却绵亘古今。以此角度观之,则“文化之消逝”乃不足忧,验之中国近百年之史实,当知此论不虚。中国人讲“文化”,重在一个“化”字。文化之生命力之所以如此坚韧顽强,乃是因为“文化”能够潜移而默“化”,使生于此文化之族群能够“化”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传承、递延,并在一定意义上“再诠释”“再创造”“再构建”此种文化,从而使此种文化生生不息。“文化”之功,在于“教化”“润化”“化育”“化成”,此所谓“文以化人”也。文化之所以能“化民成俗”(《礼记·学记》),在于“文化”实渗透于一族群所有成员之一切方面,贯穿于个体生命之全部过程,故其不但能陶冶个体之情操、养成个体之人格,而且能转移一时之风气,化铸一代之民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深刻地指出一国之文化对于铸造一国之魂的意义与价值。一国之竞争力,必以经济为其奠基,而以文化为其根本。有经济实力奠基,则国基固;有文化之“根”与“本”,则国运长。

晚清以降,国祚日衰,西潮汹涌,中国人一度“茫然自失”(《列子·仲尼》),不知所适。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的自信,降至历史最低点。西人不唯船坚炮利,其典章制度、学术文化亦令国人惊叹,此乃晚清时期士人所屡屡疾呼之“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也。此后数十年,中西文化之争未尝稍歇,在此长期论战中,自卑、“自疑”“自悲”甚或“自贬”者有之,自珍、“自救”“自卫”者有之,而自省、“自新”与自信者亦有之。所谓自卑、“自疑”“自悲”“自贬”者,乃是一批文化虚无主义者,他们“言必称希腊”(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对文化虚无主义进行过辛辣的批判),“漠视”“鄙视”乃至“仇视”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奉西方文化为圭臬(实则对西方文化亦未深刻理解),鼓吹“全盘西化论”。所谓自珍、“自救”“自卫”者,乃是面对中国文化之危亡,愤而力图护卫中国之文化传统,他们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虔诚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然而这种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的自我反思与更新。而所谓自省、“自新”与自信者,则是一批有远见卓识的、真正的、严肃的文化反思者,他们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深刻而系统地反省中国的文化传统,萃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在充满对中华文化之自信的同时,又能以客观心态汲取他人之长,从而促使中华文化“日新其德”(《周易·大畜·彖传》),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晚清以来一个多世纪的经验证明,文化自卑主义断不可行,文化自贬主义更应进行深刻批判;文化保守主义有其历史价值,然而对其基本立场仍须进行深刻反思;唯有文化自省主义、……



精彩内容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文化复兴和文化产业繁荣的崭新时代,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乃是文化复兴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本书从经济学、文化学和美学诸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多维度跨学科研究,对中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资本提出了系统性政策框架。本书广泛涉及乡土美学、工艺美学、文化遗产传承、民族工艺与古村落保护、城市文化品格及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文化治理与全球文化治理等诸多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回归和文化复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