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城赤子:今天如何读沈从文978730031821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边城赤子:今天如何读沈从文978730031821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3.65 4.9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悦,庄敏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318219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7262743

上书时间2024-10-22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悦,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庄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创作与批评,曾在《鲁迅研究月刊》发表论文、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发表小说。



目录

第一章 汤汤流水:“从文”旧事

关不住的少年心志

乡下人的敏感与自卑

“我的想象力是在这条

河水上扩大的”

第二章 站在京城,回望《边城》

既是牧歌,也是悲歌

取自然之气,成翠翠之身

美好人性也会造成悲剧

第三章 “贴着生活写”湘西

《丈夫》:一曲无言的哀歌

《柏子》:以狂欢的方式“去痛”

《萧萧》:“童养媳”的另一种写法

第四章 “湘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游子如何归乡

是散文,也是小说

回不去的文学故乡

第五章 《长河》:乡村文明的一部挽歌

命途多舛的半部《长河》

长河边的“常”与“变”

长河里的“人”与“情”

第六章 从“乡下”眺望“都市”

“乡下人”视角下的“都市世界”

《八骏图》:知识分子的“精神分析法”

《绅士的太太》《大小阮》:上流社会的饰与伪

第七章 沈从文为什么被称为“文体作家”

文学应该是“情绪的体操”

“习作的意识”与“魔术师手法”

采取一切形式,故而能打破一切形式




内容摘要

引言:“不合时宜”的“乡下人”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沈从文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边城》、翠翠、茶峒、湘西、凤凰……构成了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但是,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沈从文从来都不是耀眼的。他不断强调自己是一个乡下人,他的作品也很少写大事件、大波澜、大冲突,写的往往是湘西底层的一些小人物。他也不是潮流的。当大多数作家倡导现代文明,投身革命洪流时,他却一次次把目光投向偏远的“边城”,书写遥远边地的人与事。也因为这样,他常常用“落伍”这个词进行自嘲。就是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乡下人”,始终在用他的方式理解和书写着现代中国的命运,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秘的湘西世界。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作家,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边城》或者是他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上。对于沈从文,我们谈论得还远远不够。

“我是一个乡下人”,这是沈从文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但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沈从文的生平和人生轨迹,就会发现其实沈从文自从离开湘西后就不断地辗转于多个城市,之后更是慢慢加入了北京知识分子群体,成为京派的重要代表。就算从出身来看,沈从文的家族在湘西本土也是一个军人世家。那为什么他总称自己是一个“乡下人”呢?我们不能从常规的意义上去理解沈从文的这句话。“乡下人”不仅是沈从文最初来到城市时的身份体验,更是他理解现代中国的角度和立场。1924年夏天,当沈从文满怀对新世界的憧憬来到北京时,他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冷遇:几次参加入学考试,都以落榜告终,这让他备受打击;经济上的穷困更是让他付不起房租,这些困境让沈从文经受了不少“城里人”投去的鄙夷与轻慢。从那时候开始,自卑又敏感的沈从文就深深意识到了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这也催生了他在创作上的一个特点:“与自然景物易亲近,却拙于人与人之间的适应。”这种性格上的矛盾,造就了沈从文走入文学世界的初始形象。为了在城市里站住脚,沈从文曾经为了稿费写作写到流鼻血。后来虽然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但在沈从文的内心里,始终存在着与城市的隔膜,他需要

寻找到与城市价值和标准相抗衡的另一套精神支柱,以支持他毫无怯意地走进城市。因此,他以“乡下人”自寓,既是在情感层面对乡村的认同,也是对都市人生、知识阶级有意的疏离与批判。

然而,这种姿态与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却构成了一种错位的关系。沈从文曾经创作过一篇名为《落伍》的小说,在这篇小说里,一个与时代“落伍”的年轻人“对了屋顶作着空空洞洞的希望”,事实上这也是沈从文自己的精神写照。

他写作的年代,国家破碎、民族蒙难,新文学作为社会启蒙的一个重要部分,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与责任。文学与社会潮流紧紧结合在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了鲁迅的《彷徨》《呐喊》,有了茅盾的《子夜》,有了巴金的《家》《春》《秋》。而沈从文的作品似乎与当时的时代没有太紧密的关系。在暴风骤雨般的时代动荡面前,沈从文的作品不是匕首和投枪,他也不是战士。他执着于写下层社会的人的日常人生,作品里没有特别的坏人,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故事按照生活本身的样子静静地流淌着。而人生本身的虚幻无常又赋予这些故事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悲怆感,就像《边城》最后写的那样――“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那么,对于沈从文这样一位作家,我们应该怎么解读呢?一方面,我们要把沈从文的“人”和“文”结合起来读。沈从文创作力最旺盛的阶段,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那时候的沈从文刚从湘西来到都市,虽然遭受了屈辱和白眼,但这也间接地刺激了他对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思考。《萧萧》《丈夫》《三三》《边城》等一系列的经典作品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诞生的,此时的沈从文身心都沉浸在对某种人生远景的感觉之中。但是,即便是这座供奉美好人性的希腊小庙也不能完全躲开时代的冲击,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时代的动荡与人生经历的变故,让沈从文意识到他心中的那个湘西世界在“新”生活面前正在慢慢变化,此时他的笔触开始转变,由对理想湘西的描写转向对现实湘西的描写;原本单纯淳朴的军人、水手、农人,也在现代文明的侵蚀下日渐颓坏。他的《湘行散记》《长河》《湘西》开始摆脱前期朦胧的情绪性的渲染,或是用一种实录的方式去记述湘西的风土沿革,或是用批判的意识去看待现代文明对湘西本土的冲击与改变。在《长河》中,沈从文已经明显不再像在《边城》中那样追求一种混沌的审美,而是切实地关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事冲突和命运起伏;在喧哗的世之外,他在寻求一种更深层次的平静。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湘西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的作品虽然单独成篇,但是整体来看,又构成了一个活的立体世界。比如巴尔扎克塑造的“人间喜剧”、鲁迅笔下的“鲁镇小说”、老舍的“北平世相”、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作家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把自己的作品串起来,让生命在其中流动。沈从文也是如此,从《边城》到《长河》,再到《看虹录》,这些文本构成了沈从文富饶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一些人物的设置是非常相似的,比如说《萧萧》里的萧萧和《边城》里的翠翠,她们都如小鹿般天真稚气、淳朴善良。翠翠对人生世事的朦胧认知、对爱情的混沌感受,都与萧萧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但是,她们又是不一样的:翠翠在自然中长大,无忧无虑,她象征着一种纯净的、自然属性的人性之美;而萧萧从小没有父母,成了一个童养媳,她被束缚在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下,但却生活得很快乐,即便后来犯了需要被沉潭的错误,最后也在乡民们的宽容中不了了之。从这一点来说,翠翠和萧萧的命运差异可以说是沈从文对人性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下的不同思考,翠翠和萧萧融合起来就是一个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完整的人。沈从文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形象相互说明、相互依存。因此,我们在阅读沈从文品的时候,应该以一种整体性的视野和眼光去关注不同作品之间的互文性和流动性,最大限度地打开沈从文神秘的湘西世界。

本书跟随沈从文的人生记忆,呈现了一个在大时代变迁下,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乡土中国。在这里,每个“乡下人”的命运都是一部作品:纯良的人性、文明的冲突、乡情的伦理、生命的无常。沈从文用他的笔,探索创造出了一个多维的、丰饶的湘西世界。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从激荡的时代中看到属于沈从文的一束柔光,触摸一个个温情的故事,体悟平凡又真诚的人性力量,也许便是今天再阅读沈从文的重要意义吧!

……



主编推荐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书还是要以经典和格调高雅的作品为主,培养纯正的阅读口味很重要。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典的伟大之处在于常读常新,每个时代都能读出新的感悟。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经典阅读更应当被提倡和践行。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典作品,是照亮人生的一盏盏明灯,是民族文化的风骨与文脉。读经典,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读以及怎么读。



精彩内容

说起沈从文, 免不了提到他的《边城》, 提到翠翠、茶峒、湘西、凤凰……他的作品构成了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他用唯美的视角筑起湘西山隅水乡“人性美”的世界, 赢得了各界读者的认同。今天我们读沈从文, 不但要读他的作品, 还要读他的人生, 读他充满人性美的边城世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