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978703074390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978703074390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14.42 7.9折 3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旭,郝吉明,王金南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43909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11991184

上书时间2024-10-15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绪论1

第一篇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历史演进7

第一节中国古代生态智慧7

一、儒释道的生态哲学与环境观7

二、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演进10

第二节西方近现代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演进12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生态主义思想简述12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15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可持续发展实践16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16

二、可持续发展实践19

三、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20

第四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22

第五节小结23

第二章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根基24

第一节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借鉴24

一、几个古代人类文明兴衰带来的启示24

二、生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基26

三、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27

第二节从生物种间关系等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8

一、生物种间关系与相互作用类型28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30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模式31

第三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系统服务基础33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3

二、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36

第四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调控机制40

一、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40

二、生态系统内部充满复杂的反馈机制41

三、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级联特征的耗散结构43

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43

第五节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44

一、自然生态系统演替与稳态转换规律44

二、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46

第三章生态文明范式的发展动因与特征48

第一节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48

一、科技推动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48

二、科技进步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50

三、科技进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51

第二节生产方式与产业模式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52

一、生产方式与产业模式对农业文明的作用52

二、生产方式与产业模式对工业文明的促进作用54

三、新兴产业与新生产方式开启生态文明范式55

第三节社会制度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57

一、社会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57

二、社会制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59

三、社会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关键保障作用60

第四节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63

一、文化对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3

二、文化不同要素、组成部分对文明的影响64

三、生态文明的文化奠基66

第五节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驱动因素与基本特征67

第四章生态文化培育与弘扬69

第一节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辨析69

一、生态文化概念及内容构成69

二、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72

第二节生态文化培育与弘扬的基本理念和路径74

一、生态文化培育与弘扬的必要性74

二、基本理念75

三、基本路径75

第三节中国生态文化培育与弘扬的案例和价值78

一、典型案例78

二、核心价值87

第四节生态文化培育与弘扬展望89

第二篇创新驱动篇

第五章经济产业发展绿色化93

第一节产业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及进展93

一、产业绿色发展理念提出93

二、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产业绿色化发展历程94

第二节农业绿色化转型升级95

一、农业绿色化发展的需求95

二、中国农业绿色化转型发展历程96

三、农业绿色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97

第三节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102

一、工业绿色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需求102

二、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历程102

三、工业绿色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104

第四节服务业转型升级107

一、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及需求107

二、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历程107

三、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与实践108

第五节产业绿色发展的战略展望109

一、强化建立健全产业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110

二、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历程的深度转化,推动产业绿色深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体系构建111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及落地实施过程112

第六章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113

第一节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理念与布局113

一、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理念及发展历程113

二、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发展总体布局115

三、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面临的形势与挑战116

第二节能源开发利用高效化布局与实践117

一、能源节约利用的政策演进与总体布局117

二、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实践118

三、数字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实践119

第三节能源利用清洁化布局与实践121

一、能源清洁利用的总体布局121

二、煤炭开发利用的创新发展与实践121

三、油气开发利用的创新发展与实践122

四、污染物减排和资源回收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实践124

第四节能源开发利用的绿色化布局与实践125

一、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历程与总体布局125

二、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发展126

三、新能源利用技术创新发展129

第五节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的战略展望131

第七章资源循环利用无废化133

第一节资源循环利用无废化的理念与布局133

一、资源循环利用理念与发展历程133

二、“无废社会”建设理念与总体布局135

三、资源循环利用与“无废社会”建设形势138

第二节废弃物源头减量化138

一、废弃物源头减量化发展历程与布局138

二、工业生产废弃物源头减量化140

三、农业生产废弃物源头减量化141

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142

第三节废弃物过程处置资源化143

一、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发展历程与布局143

二、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创新发展与实践144

三、废弃物处置过程精细化管理创新发展与实践146

第四节废弃物末端处置无害化147

一、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发展历程与布局147

二、固废堆肥处置创新发展与实践148

三、固废焚烧处置创新发展与实践149

四、固废填埋处置创新发展与实践150

第五节资源循环利用无废化的战略展望150

第八章生态产品价值化152

第一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与意义152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演进历程152

二、生态产品的概念与分类154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大战略意义157

第二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部署与挑战158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部署安排158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路径160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问题制约162

第三节公共性生态产品与生态保护补偿163

一、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措施163

二、生态保护补偿的基本路径164

三、生态保护补偿的典型案例165

第四节准公共生态产品与生态权益交易167

一、生态权益交易的政策措施167

二、生态权益交易的基本路径168

三、生态权益交易的典型案例168

第五节经营性生态产品与生态产业开发170

一、生态产业开发的政策措施170

二、生态产业开发的基本路径170

三、生态产业开发的典型案例171

第六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战略展望173

一、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173

二、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74

三、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175

第九章生活消费绿色化176

第一节生活消费绿色化理念与布局176

一、绿色消费概念提出与演进176

二、我国绿色消费总体布局181

三、我国绿色消费形势与挑战186

第二节生活方式转型与绿色化187

一、食品消费转型与绿色化188

二、家居方式转型与绿色化189

三、出行方式转型与绿色化190

四、消费意识转型与绿色化191

第三节消费过程转型与绿色化191

一、消费产品设计及生产转型绿色化191

二、消费产品选择观念转变及绿色化193

三、消费产品废弃处置绿色化196

第四节生活消费绿色化的战略展望196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将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197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建立我国发展绿色消费的目标指标和政策体系197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消费推动体系197

第三篇绿色引领篇

第十章国土空间保护与管控201

第一节国土空间格局现状与问题201

一、国土空间格局现状201

二、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202

三、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203

第二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发展历程205

第三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实践探索208

一、主体功能区战略208

二、“三区三线”空间管控战略213

三、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218

第四节国土空间分类管控222

一、生态空间管控222

二、城镇空间管控224

三、农业空间管控226

第五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展望227

第十一章污染防治攻坚行动229

第一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战略设计229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背景229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部署230

三、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大意义235

第二节蓝天保卫战236

一、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236

二、强化重点行业深度治理237

三、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238

四、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238

五、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239

第三节碧水保卫战241

一、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241

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242

三、长江保护修复243

四、渤海综合治理243

五、农业农村污染治理244

六、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45

第四节净土保卫战247

一、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47

二、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247

三、严格管控土壤污染源环境风险248

四、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249

五、推动建设用地土壤准入管理250

六、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251

第五节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经验252

一、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为根本出发点252

二、推动各方落实污染治理责任252

三、科技支撑引领科学治污253

四、突出污染全过程精准治理253

五、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联防联控254

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保障254

第六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展望254

一、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255

二、推进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255

三、综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255

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256

第十二章水安全保障257

第一节水安全形势与挑战257

一、水安全现状257

二、水安全面临的挑战260

第二节夯实防洪减灾体系261

一、历史上的洪涝灾害261

二、防洪减灾体系261

三、防洪减灾成就262

第三节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264

一、合理配置水资源264

二、全面推进节约用水265

三、严格管理水资源267

四、南水北调工程与“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268

第四节系统保护水土资源269

一、水土保持历程270

二、水土保持方略与重大治理工程270

三、水土保持成就271

第五节科学调控水沙关系274

一、黄河调水调沙274

二、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优化与潼关高程276

三、长江水沙调控277

第六节水利高质量发展战略281

一、以江河战略为引导推动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282

二、水利高质量发展若干关键措施282

第十三章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284

第一节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战略意义与成就284

一、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战略意义284

二、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战略重点284

三、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主要成就285

第二节海岸带与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践286

一、海岸带与湿地重要性286

二、海岸带与湿地生态环境现状287

三、海岸带与湿地保护治理进展和实践289

第三节海湾生态保护与治理实践292

一、海湾开发现状和生态环境问题292

二、海湾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293

三、海湾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对策建议296

第四节珊瑚礁岛礁生态保护与治理实践297

一、珊瑚礁岛礁现状与生态环境问题298

二、珊瑚礁岛礁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299

三、珊瑚礁岛礁生态保护发展趋势302

第五节深海生态保护与治理实践303

一、深海资源开发现状与生态环境问题303

二、深海生态治理与发展趋势305

三、深海生态保护与治理对策建议306

第六节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战略任务与展望307

一、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战略任务307

二、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展望309

第十四章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312

第一节生态保护修复的历史成就和面临的形势312

一、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的历史性成就312

二、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314

第二节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的重大战略意义315

第三节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实践316

一、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取得显著成效316

二、推进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试点318

三、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做法和经验322

第四节推进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基本路径324

一、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324

二、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324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325

四、全面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326

五、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增量327

六、发展绿色富民产业328

第五节生态保护修复未来战略展望329

一、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法律体系329

二、完善“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329

三、建立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329

四、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330

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330

六、落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330

第十五章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双碳”目标331

第一节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影响331

一、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事实331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333

第二节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与需求335

一、应对气候变化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需求335

二、应对气候变化是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低碳战略合作的迫切需求336

三、应对气候变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338

第三节中国生态文明观念的世界影响339

一、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气候变化应对339

二、世界各国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响应339

三、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应对340

第四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创新341

一、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341

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343

第五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346

一、碳达峰、碳中和概念及内涵346

二、“双碳”目标是中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346

三、实现“双碳”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347

第六节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气候变化应对战略348

一、注重系统谋划,推动战略规划统筹融合348

二、突出协同增效,推动政策法规统筹融合349

三、打牢基础支撑,推动制度体系统筹融合349

四、强化创新引领,推动试点示范统筹融合350

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升应对与决策能力351

六、加强宣传,提供有力保障措施353

第四篇区域发展篇

第十六章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357

第一节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与意义357

一、长江经济带区域概况357

二、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意义362

第二节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压力364

一、上游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矛盾突出364

二、中游绿色转型难度大,生态环境治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365

三、下游国土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严重超载366

第三节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367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367

二、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373

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376

四、构建生态文明治理新体系379

第四节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趋势与展望381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381

二、深入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382

三、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83

第十七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385

第一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与意义385

一、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385

二、中央政府系统强化黄河保护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路径385

三、沿黄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要求387

第二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388

一、黄河流域面临的重大挑战388

二、黄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重点区域突出问题390

第三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391

一、提升黄河流域内部经济效率,结合碳补偿加大外部流动391

二、科学推进黄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生态保护392

三、分类管控黄河流域重要生态环境空间395

四、黄河流域水沙关系科学调控398

五、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配置399

六、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策略400

七、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文化传承405

第四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的趋势和展望405

一、强化黄河流域生态空间管控并优化流域与全国降碳空间布局406

二、完善黄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406

三、巩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成效407

四、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407

五、强化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稳固保障408

六、深化生态与经济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408

七、凝聚黄河文化精神力量408

第十八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409

第一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概况409

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举措409

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主要建设成效41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