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978750046883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978750046883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05 2.0折 30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基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68837

出版时间2009-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0元

货号3821849

上书时间2024-10-14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引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五 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历程
一 目前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阶段划分的几种观点
(一)“六阶段说”
(二)“三阶段说”
(三)“四阶段说”
(四)“2×3”框架模型(“两条线索、三个阶段”模型)
二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电化教育学的萌芽
(二)电化教育学的草创
(三)中国特色电化教育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
(四)教育技术学的多元化
(五)教育技术学的中国化与本土化

第二章 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论题与主要观点
一 教育技术的名称、定义与本质
(一)名称
(二)教育技术的本质与定义
二 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定位与学科性质
(一)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的定位
(三)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三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四 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
五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
(一)理论基础
(二)基本理论和理论体系
六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教育技术的名称与内涵
一 电化教育的内涵
二 教育技术的内涵
(一)技术的内涵
(二)教育技术的内涵
三 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一)教育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关系
(二)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四 对教育技术名称与概念问题的反思
(一)有无必要更名
(二)为什么在概念下定义尚难以取得共识
(三)如何看待教育技术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一)学科研究对象与学科分类
(二)对几种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观的分析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 教育技术学的定位与学科性质
(一)教育技术学的定位
(二)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三 对学科研究对象与性质问题的反思
(一)如何看待“根据问题找方法”和“拿技术找问题”
(二)教育技术学科存在合法性的依据到底是什么
(三)如何看待教育技术定位于“技术”,而教育技术学姓“教”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一 逻辑起点的内涵与意义
(一)逻辑起点的内涵与质的规定性
(二)逻辑起点与研究起点的区别
(三)探寻逻辑起点的目的——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 对我国现有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观的梳理与评析
(一)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教育(教学、学习)起点论
(二)借助媒体的学习(教学)起点论
(三)借助技术的教育(知识经验共享)起点论
(四)“如何教育”起点论或“教育教学问题”起点论
(五)“教育和技术的双重结构”起点论
(六)“传播”和“教育信息的传播”起点论
(七)“教育软技术创新”起点论
(八)“设计和促进入的生命成长”起点论
(九)“教与学的活动及关系”起点论
三 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探寻
四 对逻辑起点问题的反思
(一)有无唯一的逻辑起点
(二)能否取得共识

第六章 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初探
一 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基础
二 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体系的原则
(一)民族性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三)现代媒体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五)组织性原则
(六)“大电教”原则
三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科的框架
(一)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
(三)教育技术学的框架
四 对构建学科体系问题的反思
(一)有无必要用AECT’94定义来重构我国的教育技术学
(二)如何看待“媒体中心”与“系统方法”
(三)如何看待“我们建造了大厦,大厦又塑造了我们”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建议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