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与变革——智能媒体技术驱动下的国际传播978751307832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对话与变革——智能媒体技术驱动下的国际传播978751307832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8.92 6.3折 7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智辉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13078320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544809

上书时间2024-09-29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田智辉曾留学英国,获传播学硕士学位,获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英国西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访问研究员。曾任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等,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留学生导师。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教授。出版的著作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与写作》等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关于新媒体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等的论文,并多次为《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等报纸撰稿。



目录

Ⅰ 对话篇

建立对话机制的可能性——社会化媒体在中国

新闻是一种对话——新闻价值与定位的重新考量

论用户制作内容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媒教育

社交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模式

爆红手游《荣耀》社交属性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传媒艺术人才的需求及培养对策

媒介融合背景下微录(vlog)新闻的内容传播策略

Ⅱ 变革篇

互联网技术特性衍生的文化寓意——更新、缓冲与纠错

《纽约时报》的积极转型与创新融合

科技博客——是扩大认知还是创造鸿沟?

国外媒体融合发展现状研究

算法下的新闻业隐忧

新媒体技术——新闻生产的变革力量

中国主要报纸的新媒体应用调查与分析

App时代新闻信息生产的新特质

从电视购物到直播电商——逻辑演进与未来发展

短视频的未来内容与商业模式创新

短视频浪潮下MCN与广电的融合创新及发展前景

短视频的媒介环境渐变与内容产业生态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特色与创新

我国移动传播的研究状况

智慧媒体研究综述

Ⅲ 靠前传播篇

主流媒体应对博客策略探析

《赫芬顿邮报》——互联网报纸的典范

谷歌与21世纪媒体

新媒体时代海外华文媒体优选传播路径研究

海外在华媒体数字化转型探析——以《金融时报》(FT)中文网为例

互联网时代对华传播的策略研究——以靠前主流媒体网络中文版为例



内容摘要
建立对话机制的可能性

——社会化媒体在中国

田智辉周晓宇翟明浩*

一、传播思想史中的对话研究

对话,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活动和方式,自从人类拥有了语言,进人了口语传播时代以后,对话就已经产生并伴随人类发展至今。西方关于“对话”的讨论和研究,大致经历了从苏格拉底(Socrates)的古典对话哲学到西方当代对话理论与对话学说的发展历程。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完美交流”最早体现了“对话”的某些特质,开启了有关“对话”讨论的自发的萌芽期。19世纪末以来,西方思想家开始关注“交流”“交往”及与之相关的“媒介”问题,涌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潮流,对话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参与到了这场大型的讨论中来。20世纪末,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的传播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大众传播时代媒体的“独白”转向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侧重人际传播的“对话”。“面对当代社会独白流行和技术性传播观念处于主宰的现实状况,无论是从立场还是伦理角度,对于传播研究而言,对话思想都比独白意识和技术思维具有更大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尽管学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最早体现了现代对话的某些性质,但也有人质疑和反思,对于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能否放在现代对话研究的框架中需持审慎的态度。?对话理论的集大成者是苏联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Bakhtin),在其对话理论中包括了三个关键词:参与、互动、对话关系。首先,参与是对话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而沉默也是参与的一种方式。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广义的对话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人们进入参与性对话和事件中,参与成为一种责任,也是人之所以存在的证明;其次,互动是人与人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条件;最后,米哈伊尔·巴赫金所谓的“对话关系”指的是对话主体之间的关系,即对话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一书中,作者约翰·达勒姆·彼得斯(JohnDurham Peters)也表达了与上述类似的观点。虽然该书中鲜有涉及电视、电影及因特网等20世纪出现的新媒介,但是却强调了交流作为“跨越时空的准物质连接”的特性,也就决定了交流行为本身并不限制于距离和表现形式上的障碍。在该书第一章中,作者就对比了苏格拉底和耶稣(Jesus)两种思想对于交流的不同见解。其中,在柏拉图(Plato)《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认为,如文字书写般的撒播“永远不可能达到适合接受者的境地”,它“摧毁正宗的对话,不亲切”,这种对于技术影响交流的反思实际上已经被用于评说印刷术、摄影、录音、电影、广播和电视等。苏格拉底的见解于我们的启示在于,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亲切、自由、鲜活、互动”的对话。与此相反,《对观福音书》中则极力讴歌撒播,视之为一种公平的交流形式,把如何理解、消化信息的任务交给了广大的接收……



精彩内容

本书以对话与变革为主线,探讨智能媒体技术下新闻传播模式面临的新变化,重新考量新闻价值与定位,梳理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演变进程,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化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探究智能技术构建的新型文化寓意。全书结合国内外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模式和靠前主流媒体对华传播的策略研究,探析媒介环境渐变下媒体新闻实践的未来走向。本书适合互联网技术研究、新闻传播、靠前传播、互联网文化研究等专业的高校师生、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使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