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研究978752039674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周易》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研究978752039674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80.28 6.3折 1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任运忠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96745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1667736

上书时间2024-09-29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任运忠,副教授,男,主要从事典籍翻译研究和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周易》研究和对外译介相关论文11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周易》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5BYY027),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节《周易》概述 










 一《周易》之名 










 二《周易》之实 










 第二节研究综述 










 一《周易》西译及西传史研究 










 二西方易学研究 










 三《周易》翻译研究 










 四研究现状简评 










 第三节本书研究概述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四本书基本框架 










 第一章“文化适应”语境下利玛窦对《周易》的解读 










 第一节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 










 一早期中西交流与基督教传入中国 










 二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的提出 










 三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的实施 










 第二节利玛窦生平及著述 










 第三节利玛窦著述中的《周易》 










 一《天主实义》 










 二《二十五言》 










 三《乾坤体义》 










 小结 










 第二章易经主义者对“文化适应”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易经主义者及其生平简介 










 一白晋生平 










 二傅圣泽生平 










 三马若瑟生平 










 第二节白晋与傅圣泽在康熙指导下对《周易》的研习 










 一康熙指导白晋与傅圣泽研《易》之经过 










 二康熙指导白晋与傅圣泽研《易》之尾声 










 第三节白晋与傅圣泽《周易》研究著述 










 第四节易经主义者对《周易》的索隐法解读 










 一索隐法之历史回顾 










 二《周易》的索隐法解读 










 小结 










 第三章“礼仪之争”中《周易》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 










 第一节礼仪之争 










 一“礼仪之争”的缘起 










 二“礼仪之争”的经过 










 第二节传教士对《周易》的利用与争辩 










 一易经主义者对《周易》的利用 










 二教会对易经主义者的干预 










 三“礼仪之争”双方关于《周易》的辩论 










 第三节耶稣会士对《周易》的译介与传播 










 一金尼阁《周易》译本 










 二《大中国志》中的《周易》



内容摘要

第一节《周易》概述儒家尊《周易》为“群经之首”,道家奉《周易》为“三玄之冠”,然而古往今来《周易》又被视为神秘的“占筮之书”,似乎高深莫测,那么《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征名责实,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辨明《周易》书名,厘清其具体所指,然后才能究明其实。一《周易》之名《周易》作为书名常与《易经》混淆使用,《周易》和《易经》均可简称为《易》,完整的《易》包括古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古经分为上经和下经,共六十四卦。上经从第一卦“乾卦”至第三十卦“离卦”,下经从第三十一卦“咸卦”至第六十四卦“未济卦”;每卦含卦画、卦名及卦序、卦辞、爻题、爻辞。每卦从下往上共六爻,但乾坤两卦多了“用九”和“用六”两句爻辞。《易传》是对古经的阐释和发挥,共七种十篇,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传》上下篇,以及《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古经和《易传》各篇本各自独立成篇,但自汉代始出现了经传参合的编撰体例,也就是将《彖传》《象传》《文言传》拆分参人到古经之中。《周易》和《易经》作为书名既相互联系,却又彼此区别,概而言之有如下两种观点:(1)《周易》指古经,《易经》包含《周易》和《易传》;(2)《易经》指古经,《周易》包含《易经》和《易传》。争论的焦点在于究竟是《周易》指代古经,还是《易经》指代古经,以及《周易》和《易经》究竟谁包含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将作为书名的《周易》和《易经》置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加以考辨,时代不同,其具体所指也不同。《周易》一名由来已久,在先秦诸多典籍中已有《周易》作为书名的明确记载,但这些典籍中的《周易》仅指古经而言,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①《国语·晋语》载:“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②《易经》一名则相对晚出现,在先秦典籍中未见“易经”二字连用作为书名,而在汉代典籍中才开始出现《易经》作为书名的记载,如《汉书·艺文志》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③显然,这里的“易经十二篇”包含了古经上下两篇以及《易传》十篇,也就是将古经和《易传》合称为“《易经》”。然而,汉魏时期王弼所撰《周易注》不仅注解了《周易》古经,而且还注解了《易传》中的《文言传》以及《彖传》和《象传》;晋代的韩伯康又补注了《易传》中的《系辞传》上下篇以及《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唐代孔颖达以王弼和韩伯康所注《周易》为底本加以疏解,题为《周易正义》。以后历代《易》书或以《周易》,又或以《易经》命名,如宋代朱熹撰《周易本义》,明代来知德著《易经集注》(又称《周易》集注),以及清代钦定《日解易经讲义》和《周易折中》。以上《易》书或经传分离,或经传参合,但无一例外均为经传合编本。总之,西汉以降至于唐宋明清,《周易》和《易经》作为书名并无实质差异,均包含古经和《易传》。尽管传统《易》书有“经传分离”和“经传参合”两种不同的体例,但传统经学一般都遵循“以传释经”的原则。然而随着20世纪“疑古思潮”的兴起,“疑古派”学者对《易传》所说是否合于古经原意提出了质疑。他们发现“合的少,不合的多”④,因而主张应该严格区分古经和《易传》,从此《周易》和《易经》的具体所指对象也开始分野。



精彩内容
   本书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经,以西方译介与传播《周易》的人物及其译著为纬,描述了《周易》在“文化适应、礼仪之争、启蒙运动、文化殖民、文化反思”五个宏观历史文化语境中在西方世界译介与传播的具体特征、变迁轨迹,深入分析了《周易》文本及其意义在西方世界的延伸和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周易》在西方译介与传播的模式和路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