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华通览-北京四合院978720013848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京华通览-北京四合院978720013848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9.07 2.0折 45 全新

库存6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佳桓编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8481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9280461

上书时间2024-09-27

亿临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人类的居住环境与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北京民居建筑的变迁历史悠久,*早可追溯到山洞穴居时期,即距今60万~70万年的周口店“北京人”时期。到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技能的提高使得华夏民族的祖先纷纷告别原来的山洞穴居生活,来到靠近水源的开阔地带,开始建造半地穴式的住宅。北京平谷区北埝头有10余座居住遗址。通过考古学者对发现的柱洞和半地穴形式的建筑遗址复原,可以看到中国*古老民居的真实面貌。元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开始规划和建设都城,一座周长28.6千米,面积约50平方千米,纵横9条干道,划分50坊的东方大都市拔地而起。城市中东西走向街道多以胡同命名,胡同与胡同的间距一般约为77米。 南北胡同辖内的空地便是居民修建住宅的空间。同时忽必烈诏命:“诏旧城居民之迁京者,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 规定了达官显贵的宅院规模一般为八亩(一亩约为666.7平方米)。北京的四合院便在此时出现,可惜因朝代更迭的战事毁坏而没能保存至今。1965年拆除德胜门附近北城墙时,发现10余座元代民居的地基遗址。其中以后英房胡同元代四合院遗址为代表。根据发掘遗址判断,这座院落由主院及东西跨院组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院三间北房建于80厘米高的砖石台基上,前出廊后出厦,并有东、西耳房。北房两侧有东、西厢房。东跨院已经分成前后两部分,主建筑位于后部,四面房屋向中围合,北房,东、西厢房,南房均为三间,南北房间由一条三间柱廊串通起来,形成一个工字形的建筑格局,为宋代较常见建筑形式。反映了蒙元政权南迁后的早期建筑融合了宋代汉族住宅的特点。明、清两朝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成熟时期,合院式建筑在建筑理念、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等方面走向高峰,分化出不同的地域类型。除了北方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之外,还有江浙一带的“四水归堂”、徽州民居的“马头墙式”、闽南和客家的土楼、两广地区的“广厦连屋”和云南地区的“一颗印”民宅。明灭元之后,对元大都既没有完全毁坏,也没有全盘利用。明代北京城的格局分布遵循了元大都城的规划理念,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建外城,*终定格了今日北京主城区倒凸字形的格局,也正式启动了北京南城的城市发展,促使南城四合院民居建筑规模不断壮大。明代初期,北京四合院前出廊后出厦的形式得以沿用,正房去掉了砖石台基前的高露道,抄手游廊也取代了正房两侧封闭的围墙。清代四合院建造承袭明制,《天咫偶闻》记载“内城诸宅多明代勋戚之旧,而本朝世家大族,又互相仿效,所以屋宇日华”。据不完全统计,《乾隆京城全图》中共记有大小四合院26000多所。 清代北京四合院发展体现了城市不同地域的功能与特点,“东富西贵”现象的出现即标志,即东城多富宅,西城多府邸。《天咫偶闻》卷十记载:“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在城东,明代以来积水潭漕运逐渐废止并被通州到朝阳门的陆路运输所取代,海运仓、南门仓、禄米仓等运粮仓库带动周边货运贸易的兴盛,迅速繁荣城东经济。在此经营致富的富豪阔商们也多在城东购地建宅。富商宅院代表了清代城东四合院的显著特点。在城西,清军入关后,八旗兵丁进驻城内外,由皇帝亲率的正黄旗驻扎皇城的西北部。皇城内,清代皇帝下朝时的办公场所多设在南书房、养心殿等,位于北京城的心脏——紫禁城的中西部。同时,清代康雍乾三朝在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等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皇帝夏天在其中居住办公,清代北京城的政治中心转移到城西,皇室重臣们为方便朝务政事,也多将府邸建在城西,因而这里汇聚了众多等级高、规模大的府邸和大型多路四合院。南城的普通四合院民宅与会馆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又一主要表现。清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并迁都至北京,进京不久,顺治五年(1648)便实行满汉分城居住,原先的汉人全部迁到南部外城居住,内城留给满蒙贵族和八旗兵丁,每间房屋的补偿仅为四两白银。这一民族不平等的分治政策使得北京城民居分布经历又一次大变迁。大量汉族平民百姓迁至南城后,仅能居住在分布更加稠密、布局更加简单的普通一进式四合院中,元代以来的四合院格局被彻底打破。这些建筑形制和规模等级较低的“平民”四合院基本奠定了今天北京南城民居格局的基础。这次满汉分治同时历史性地推动了北京外城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书摘与插画】
 大 门
四合院的大门是院落出入的通道。一般情况下,东西向的胡同内,位于北侧的院子大门通常建在院落东南角的位置,南向;南侧的院子大门通常建在西北角的位置,北向。南北向街巷东侧的院子大门通常建在院落西南角的位置,朝向西;西侧的院子大
门通常建在院落东南角的位置,朝向东。但是,也有部分院落做了随宜的调整。大门多数都是独立于倒座房而单独建造的,具有独立的屋面、屋身和台基。在古代,四合院很少建造后门,院落的*通道就是大门。
在北京城,四合院的大门由于宅院主人身份等级的不同,式样也有所区别。同一阶层的人们,由于宅院主人财力和喜好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形式。
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是住宅类建筑中仅次于王府大门的宅门形式,是四合院建筑中等级*的宅门形式。广亮大门的门扉安装在门洞中间位置,使得门洞前半部分形成较宽的门廊,而且广亮大门常常配合撇山影壁,更加拓展了门前空间,使得大门前显得广阔、敞亮,
这有可能是广亮大门名称的来源。
广亮大门一般位于院落东南侧的第二间位置,其高度和进深都大于两侧的倒座房和门房,有独立的台基、屋身和屋面,台基一般都高于倒座房和门房。广亮大门的大木构架多数采用五檩中柱式,屋架有六根柱子,分别是前后檐柱和中柱(也有称山柱),中柱延伸至脊部直接承托脊檩,三架梁和五架梁位置就可以分为两段(前檐柱和中柱间的梁称单步梁和双步梁)插在中柱上,这样就可以利用短料加工,取材更容易。广亮大门基本上都是硬山顶。屋脊形式尤以清水脊和披水排山脊*为多见。屋面多为合瓦屋面,少部分使用筒瓦屋面。广亮大门的门扉安装在中柱的位置,由抱框、门框、余塞板、走马板、门槛和门枕石等组成。广亮大门门扉和柱子的颜色为红色。在门扇中槛框的中间位置镶嵌有四枚木质门簪,门簪是起到固定和连接中槛框和连楹的构件,因其形似女士头上佩戴的簪子,故名。门簪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梅花形几种形式,门簪前部多为素面,部分会雕刻花卉纹饰或文字,如花卉的题材有牡丹、菊花、梅花等,文字主要为吉祥祝语,如吉庆、如意(吉庆如意)、岁岁平安等。在门扉的下槛两侧安装石质门枕石(或称抱鼓石),门枕石中部上侧开凿有铸铁的半
圆形海窝承托门扇的门轴,门枕石的门扇以外部分打凿成圆鼓形(少数为方形),称为门墩。门墩上部还常常雕刻蹲趴的狮子或者狮子头,门墩外侧面也常常雕刻纹饰和图案。广亮大门的前檐柱上部通常会装饰有雀替,后檐柱上部装饰有倒挂楣子或雀替。门扇前后的门洞墙壁上常常做成海棠池线脚形式装饰,门内墙壁亦做成海棠池线脚,中心部分砌砖或者抹白灰,称为邱门,俗称囚子门。门外部分称为廊心墙。广亮大门也常常在清水脊的两端镶嵌一块雕刻有花卉的砖作为装饰,称为花盘子(或花草砖)。此外,大门山面的博缝头处和戗檐墀头处有的也装饰砖雕图案。
根据目前北京四合院的现状看,北京现存使用广亮大门的清代四合院多是当时一、二品级别的官员或勋戚的住宅,如西堂子
宅和宝产胡同魁公府等,使用的就是这种形式的大门。民国时期也有部分富户的四合院建造成广亮大门形式,如西四北五条7号傅增湘宅。
在清代,由于实行的是满汉分居政策,汉族官员和平民都只能居住在外城(原宣武区和原崇文区一部分),满蒙贵族和官员居住在内城,直至清末部分高等级的汉族官员才居住在了内城。虽然民国以后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是延续下来的传统还是官员和富户多数住东城和西城。由于目前留存下来的四合院多数为清代和民国所建,所以广亮大门这种宅门形式在北京城的外城数量很少,绝大多数都在内城。北京的郊区县也很少见到这种宅门形式。另外,外城由于明、清以来形成的街巷空间较为狭窄、河道交错等原因,也不利于建造大规模住宅。
金柱大门
金柱大门的等级仅次于广亮大门,一般情况下也位于院落东南角的第二间位置。其门扉较之广亮大门向前檐推进了一个步架
(步架长0.85~1.2 米),设在金柱的位置,故名金柱大门。相较于广亮大门在其门洞前部形成较窄的门廊。金柱大门的大木构架多采用五檩前出廊形式,少数采用七檩前后廊形式。五檩前出廊形式有六根柱子承托屋架,前后檐各两根,前檐柱向后一步架位置设置两根金柱承托五架梁,金柱和檐柱间连接有抱头梁或者穿插枋。七檩前后廊形式平面有八根柱子,即在五檩前后廊的基础上,在后檐前一步架位置设置两根柱子,称后金柱。前后金柱承托五架梁,在前后檐柱和金柱间拉结有抱头梁或者穿插枋。金柱大门的屋脊多使用清水脊、披水排山脊,也有少部分使用鞍子脊。
同广亮大门非常相似的是,金柱大门的门扉和柱子的颜色也
为红色。在门扇中槛中部也设置有二至四枚门簪(多数为四枚),
下槛两侧安装有石质门枕石,前部有圆形或方形门墩。部分大门
钟声胡同51号院金柱大门金柱大门平面图装饰有雀替、倒挂楣子、邱门和廊心墙、花盘子、博缝头砖雕和戗檐砖雕。
金柱大门形式的宅门也多集中在内城,是封建社会较高品级的官员常使用的一种宅门形式。目前,北京四合院中有部分门扇开在金柱位置,但体量较小,俗称小金柱门。
蛮子大门
蛮子大门的级别低于金柱大门,一般富户都能使用。蛮子门这种宅门形式在内城、外城和郊区县都被较为普遍地使用。关于蛮子门的名称由来无从考证,马炳坚先生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中提到一种说法,是南方到京城经商的人将金柱门和广亮门的门扇推至前檐位置,以防止有贼人藏在门洞内伺机作案。由于过去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很不尊重的叫法称为南蛮子,故称蛮子门。
蛮子大门和金柱大门外观上的区别就是,门扇、槛框、门枕石等开在了前檐柱的位置。蛮子门的木构架一般采用五檩硬山式,也有部分采用五檩前廊式或五檩中柱式。五檩硬山式只有前后檐各两根柱子承托五架梁。蛮子门的屋脊形式以清水脊、鞍子脊和披水排山脊几种形式较为多见,屋面多为合瓦屋面,部分山区的四合院采用合瓦棋盘心屋面。门墩或圆形或方形,没有定式和规
矩。其余装修与金柱大门相似。蛮子门有体量较小、形式较为简单者,称为小蛮子门。
如意大门
如意门是广大平民百姓都可以使用的一种宅门形式。因此这种形式的大门在北京四合院中*为常见。其名称一说由于在门洞上方左右两角各有一个用砖雕刻成的如意形装饰(一称象鼻枭),
故称如意门;也有说因为如意门的两枚门簪上经常雕刻“如意”二字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其尺度宽窄适中,甚合人意而得名。
如意门的基本做法是在前檐柱之间用砖砌筑,只在中部位置留一个门洞,门洞的宽度基本上在0.9米左右,即俗语所谓的“门宽二尺八,死活一齐搭”。在古代门宽二尺八寸,红白喜事的仪仗轿辇都可以顺利通过。门洞上的门扉较前几种大门其两侧没有了余塞板,抱框和门框合二为一,余塞板部分由门墙代替了。门的抱框、槛框、门板和门枕石等构件都装在砖砌门洞上,其颜色在封建社会以黑色为基础色(部分门扇上雕刻有红色门联)。如意门的木构架一般采用五檩硬山式或五檩中柱式,即平面上布置四根或六根柱子承托屋架,前后檐柱头上承托双步梁或五架梁,抑或中柱直通脊檩。如意门的屋脊形式以清水脊、鞍子脊和过垄脊几种形式较为多见,屋面多为合瓦屋面,部分山区的四合院采
用石板瓦棋盘心屋面。
如意门不同于其他形式大门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包砌在前檐柱的门墙,这是北京四合院中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门都不具备的特点。门墙立面上大致可以分为门口以上的门楣栏板部分和门口两侧的墙体部分,*上部的栏板部分常常雕刻人物故事、花鸟图案、博古器皿等题材的砖雕,也有做成素面桥栏板形状或者用合瓦拼成花瓦图案,门楣部分则常常雕刻万不断、连珠纹、缠枝花卉等图案。门口两侧墙体则一般都是以素面青砖干摆砌筑(磨砖对缝)成光洁平整的墙面。在戗檐和墙腿子的墀头部位也常常饰砖雕图案,戗檐处砖雕题材多为花卉,墀头部位多为一个花篮如意大门立面图(转引自《建筑构造通用图集——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
图》)
图案。此外,大门内五架梁以上至山尖部位的山墙灰浆上(或者砖墙上),常常刻画有各种图案作为装饰,称为象眼灰雕或象眼砖雕。象眼砖雕虽然在广亮门、蛮子门和金柱门等其他形式的门中也有见到,但以如意门*为常见。
窄大门
窄大门也是广大平民百姓住宅使用的一种宅门形式。窄大门不像前几种宅门那样占用一间房屋,它只占用半间房子的空间,因其占用空间狭窄,故名窄大门。很多窄大门与倒座房之间共用一道山墙,而不像前面几种宅门具有独立的山墙,为了区别门与倒座房,在前后檐墙上砌出墙腿子,屋面稍稍高出倒座房。有的窄大门甚至木架结构就是与倒座房为一体,只是在倒座房一端开
辟半间砌筑上山墙作为门道,在门道前檐(倒座房临街的后檐)位置安装门扉、门枕石等构件,门扉形式很像蛮子大门去掉了两侧余塞板,显得瘦长。门扉上部的走马板占了整个门扉的近三分之一。其屋面与倒座房屋面之间,在共用的山墙处,隔开一垄瓦以示区别,或在大门屋面上做出与倒座房不同形式的屋脊以示区别。窄大门的屋脊形式以鞍子脊、过垄脊和清水脊几种形式较为多见,屋面多为合瓦屋面,部分山区的四合院采用石板瓦棋盘心屋面。
窄大门的木架结构多为五檩硬山式,也有部分五檩前廊式和五檩中柱式,更多的是与倒座房为一个整体屋架。窄大门形式由于节省空间和建筑材料,因而在空间比较紧张和居住大量平
民的明、清北京外城是很常见的一种宅门形式,内城则比较少见。窄大门的特点就是空间小、形式简洁朴素,但是也有部分窄大门在门簪、戗檐和博缝头处进行装饰的,还有的在脊部装饰有花盘子。与如意门一样,在封建社会窄大门的门扉颜色也是以黑色作为基调。
此外,也有部分窄大门将门扉装在了金柱的位置,其形式很像“小金柱门”,但是由于其空间、屋身和屋面特征仍然主要表现为窄大门特征,故而也应称为窄大门。
西洋式大门
西洋式大门在北京四合院中也比较多见,它是清代晚期西方建筑文化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产生的一种宅门形式。这种门在宅院中所处的位置与其他大门无异,只是采取了西洋的建筑风格。西洋式大门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屋宇式,另一种是墙垣式。屋宇式西洋门,其构架还是传统形式的木构架,在门道前檐位置砌筑出西洋风格的外立面。墙垣式西洋门则只砌筑出西洋门的外立面,没有后部的屋宇。西洋式大门一般采取单开间,两侧砌筑砖柱,砖柱间是砖墙,在砖墙中间位置留出大小适中的门洞,门洞有的为拱券式,门洞上和砖柱上部常常使用冰盘檐形式或者砖叠涩的方法分隔开,其上用砖砌筑出各种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门头造型(马炳坚著《北京四合院建筑》书中称,这种做法和如意门十分相似,砖柱上一般有二重或三重冰盘檐向外挑出,将砖柱分为二段或三段。其中,下面两重冰盘檐与柱间砖墙上的冰盘檐贯通一气,形成两道装饰线,装饰线之间为横匾,砖柱呈冲天柱式,中间顶墙做成阶梯状或其他形状。西洋式大门的门框、门扇和门枕石等做法与其他形式的大门相同,依旧采用中国传统形式)。
从目前保存下来的北京四合院看,西洋式大门主要是民国时期所建,其分布从内城到外城,从城里到乡村,从大型四合院到
小型四合院,使用较为广泛。
小门楼
小门楼属于墙垣式大门的一种,其相较于屋宇式大门更加简
单,等级也相对更低,它多数使用于三合院和小型四合院。小门
楼是砖结构,主要由墙腿子、门框、门扇、门楣、屋顶、脊饰等
58 / 北京四合院
构件组成,构造简单,装饰朴素。但也有部分在门楣一周装饰砖雕图案,在清水脊两侧装饰花盘子。目前所见到的小门楼多数都为筒瓦或者灰梗屋面。
随墙门
随墙门也属于墙垣式大门。它在院墙上留出或开凿一个门洞,门洞上部做出一道木质或石质过梁,门洞上安装抱框和门扇,有的甚至都没有门墩,只简单地在一块方石上开凿一个海窝承托门轴,构造极其简单。这种形式的门主要作为四合院的便门或者三合院使用。
除了以上几种大门形式之外,还有大车门、栅栏门两种形式的门,都属于墙垣式大门。这两种门并不多见,一般都是四合院住宅兼商业性店铺或宅院的马圈等使用。 

 
 
 
 

商品简介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在原来的《北京四合院志》基础上整理,利用原来已有成果,重新编著。以记述了北京四合院文化的历史变迁,建筑要素,类型构成,装修陈设,设计施工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王佳桓,女,1998年7月生,内蒙古赤峰人,中共预备党员,热爱文学,现就读于内蒙古电子学院。

目录

概述四合院的演变地理环境历史演变地域特征内、外城四合院城区和郊区四合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